基因技術使番茄富含更多類胡蘿蔔素

2020-12-09 中國食品報

  日本筑波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一項研究,解釋了應用現代基因編輯技術幫助番茄育種,使西紅柿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類胡蘿蔔素。

  該研究團隊表示,西紅柿是第一種被批准供人類食用的轉基因食品。然而,許多早期的轉基因品種含有來自其他物種的基因,因此引起了消費者對安全的擔憂。再加上大多數轉基因品種在質量上並未顯著提高,所以番茄育種在很大程度上已遠離了轉基因。與傳統的基因修飾不同,現代基因編輯技術不會在基因組中留下任何痕跡,而且可以在原生基因中只引入細微的變化,從而模仿自然變異。

  番茄中含有的類胡蘿蔔素含量相對較高。類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特性,因此對人類營養極為重要。此前,已有一些增加番茄類胡蘿蔔素積累的自然突變方法,但是將其引入商業品種的前景十分複雜且耗時。因此,筑波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番茄中複製積累類胡蘿蔔素的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解釋說:「以前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實現了單個番茄基因的單核苷酸突變。但是,我們設計了一個系統,可以同時改變與類胡蘿蔔素積累相關的3個基因。」檢查發現,在基因編輯的植物中類胡蘿蔔素,尤其是番茄紅素含量很高。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微信號

相關焦點

  • 利用現代基因編輯技術,讓番茄富含抗氧化和抗癌的類胡蘿蔔素
    然而,有趣的是,現代番茄品種之間幾乎沒有遺傳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事實,使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番茄育種專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日本筑波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幫助番茄育種者的。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使西紅柿富含抗氧化和抗癌的類胡蘿蔔素
    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事實,使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番茄育種專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日本筑波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幫助番茄育種者的。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可以使西紅柿富含抗氧化和抗癌的類胡蘿蔔素
    目前全球有超過1萬個品種的番茄,各種大小、形狀和顏色。然而,有趣的是,現代番茄品種之間幾乎沒有遺傳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事實,使提高產量和質量成為番茄育種專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 基因編輯使西紅柿富含抗癌和抗氧化的類胡蘿蔔素
    有趣的是,現代番茄品種之間幾乎沒有遺傳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缺乏,再加上許多性狀由多個基因控制的事實,使得提高植物產量和品質成為番茄育種者的主要挑戰。但在本周《科學報告》上發表的論文裡,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釋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如何為番茄育種者提供幫助。資深作者Hiroshi Ezura教授說:「西紅柿是最早被批准的轉基因食品。
  • Psy1基因突變改變類胡蘿蔔素生產
    Psy1基因突變改變類胡蘿蔔素生產   研究表明番茄具有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失明症的作用,這主要得益於番茄中的類黃酮、苯丙素、維生素以及類胡蘿蔔素等物質
  • 科學家發現「黃金小球藻」富含人體必需類胡蘿蔔素
    新華社昆明1月2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學家通過化學誘變,發現了一種突變的小球藻——黃金小球藻,該藻富含人體必需類胡蘿蔔素。該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食品科學研究頂級學術期刊《農業和食物化學》上。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番茄果實成熟過程中伴隨著葉綠素的降解,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的積累。
  • 類胡蘿蔔素之葉黃素
    ,某些類型的細菌和真菌含有類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屬於四萜烯有機分子色素。動物不能製造類胡蘿蔔素(雖然已知一種蚜蟲獲得了合成胡蘿蔔素之一的紅酵母烯(英語:Torulene)(torulene)的能力,因為該蚜蟲體內具有產生「紅酵母烯去飽和酶」的基因,源自真菌的基因水平轉移)。動物從其攝食中獲得類胡蘿蔔素,在動物新陳代謝時有不同途徑。
  • 基因編輯番茄登場,該技術正被開發用於癌症治療
    這些「基因編輯」西紅柿進行了品種改良,含有更多降血壓成分。創新企業「Sanatech Seed」11日就利用可有效改變基因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發的西紅柿,向日本政府提交了銷售和流通登記申請,希望同筑波大學共同研發的、含抑制血壓上升成分的番茄獲批上市。
  • 華中農業大學在番茄果實顏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in fruit」的研究論文,克隆了番茄果實顏色GS基因位點,揭示了轉錄因子TAGL1調控番茄果實顏色形成的分子機理。  園藝果實色彩斑斕是由於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多樣性積累。番茄果實表面不均勻分布使得番茄產生條斑表型,在番茄綠熟階段,葉綠素在果實表面差異性積累,進而綠熟期果實表面呈現綠條斑和淺綠條斑隨機分布;紅熟階段番茄果實表麵條斑產生,是由於果實表面類胡蘿蔔素不同組分及其含量差異性。
  • 科學家在甘薯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良澱粉的品質
    該研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六倍體甘薯中實現了定點編輯,獲得了高直鏈和蠟質澱粉,為食品加工及工業應用提供新型原材料,也為今後甘薯的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  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是分子育種的革命性技術,已經成功對小麥、稻米、番茄、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進行了品質改良。
  • 新物種可積累類胡蘿蔔素,是時候告別營養不良了
    被譽為「小人參」,但其生澀的味道還是令不少人望而卻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野生資源植物研發重點實驗室黃俊潮研究組在食用小球藻合成和積累類胡蘿蔔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發現了一個高量積累三種類胡蘿蔔素的物種。
  • 中農孫傳清和譚祿賓團隊揭示類胡蘿蔔素合成影響光合與株型機制
    【J.Exp.Bot】中國農大孫傳清和譚祿賓團隊揭示了類胡蘿蔔素合成基因影響植物光合作用與株型的分子機制類胡蘿蔔素是一類重要的天然色素的總稱,普遍存在於動物、高等植物、真菌和藻類的黃色到紅色的色素之中。
  • 科學家將利於基因編程技術激活番茄,用於製造含有辣味的番茄
    1 月 7 日的《植物科學趨勢》( Trends in Plant Science)雜誌中的一篇論文表示,製造轉基因辣番茄的時機已經成熟。番茄和辣椒都是茄科植物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發展而來,但在 1900 萬年前兩者產生分化。對番茄基因組進行測序的研究人員發現,番茄仍然具有產生辣椒素所需的基因,但缺乏激活這些基因的能力。
  • 番茄中的茄紅素,被譽為「植物黃金」,看看它有哪些好處?
  • 類胡蘿蔔素,怎麼吃才吸收最好?
    葉黃素是類胡蘿蔔素大家族的一員,經常食用類胡蘿蔔素有益我們的身體健康。那麼類胡蘿蔔素對我們人體具體有哪一些好處呢?一、類胡蘿蔔素對人體的好處1.預防多種慢性疾病因為類胡蘿蔔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預防癌症、預防心血管、抑制動脈硬化,防止白內障等疾病。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基因編輯技術幫助科學家們培育辣味的番茄!
    2019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辣椒跟番茄是遠房表兄弟的關係。它們在1900萬年前從共同祖先那裡分離。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分享著一些相同的DNA。研究人員在1月7日發表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中指出,利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具有挑戰性,但也可能使番茄生產辣椒素。他們的目標不是製備什麼黑暗食物,而是出於商業目的:批量生產辣椒素。
  • PNAS|一個負調控番茄果實大小ENO基因被發現
    Yuste-Lisbona, Antonia Fernández-Lozano和Rafael Lozano來自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開關ENO(花器官數量過多)可以調節番茄果實。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研究小組介紹了他們利用基因測序和編輯技術來識別決定果實大小的基因開關。
  • 具有遺傳多樣性的自交系紅葉萵苣類胡蘿蔔素水平的圖像表型分析
    點擊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本文旨在評估紅葉萵苣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並評估利用圖像表型分析鑑定富含類胡蘿蔔素基因型的價值開發生物強化食品是基因育種計劃目標之一。然而,分析成本高、田間取樣耗時長阻礙該目標的實現。本文旨在評估紅葉萵苣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並評估利用圖像表型分析鑑定富含類胡蘿蔔素基因型的價值。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浩介紹,該研究利用一個類胡蘿蔔素合成缺陷的蒺藜苜蓿突變體,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關鍵調控基因W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