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17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民生財富管理研究中心針對我國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的特殊背景、發放情況和設計特徵進行了梳理,並探究了影響消費券發放決策的潛在因素。
受疫情衝擊,今年消費疲軟,一季度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0%。為促進國內消費,在國內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之時,各地政府相繼出臺各類消費券,充分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拉動內需,復甦經濟。
我國各級政府對消費券政策的響應積極而有力。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國已有14個省市級政府發布了消費券政策,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與此同時,我國共有155個地級城市推行消費券政策,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和東南部地區。與省市級消費券政策一致,4月是地市級政府發布消費券政策的高峰時期,共計有95個城市。
與此同時,各城市發放消費券的力度不盡相同。根據地級市的統計數據,發放消費券總額小於5000萬元的城市共計有93個,佔比74%;發放消費券總額在5千萬~1億元和大於1億元的城市數量分別為11和22,佔比分別為8%和18%。結果表明,近九成地級市消費券發放總額佔2018年當地財政收入總額的比例不足0.5%;僅有3%地級市的這一比例超過了1%。從省級城市發放面額總量數據來看,浙江省和北京市發放消費券的總額最高,分別為2.2億元和122億元。
在消費乘數和抵扣面額方面,報告顯示,大部分地方政府消費券在設計時,不同面額消費券的「預期槓桿」是相等的;但也存在部分地方政府不同面額的消費券所對應的「預期槓桿」並不相等。例如鄂州市的消費券抵扣規則為「滿30減10,滿50減20,滿100減50」。在符合條件的149個省市級政府中,絕大多數省市級政府消費券的槓桿率在100%~400%內。
不同省市「最小槓桿」分布
根據疫情期間以來的消費券發放情況,其品類主要包括餐飲、零售、文旅、汽車、家電、體育、信息等七種。其中,餐飲消費券是所有披露了具體品類的省市級政府中佔比最高的,共有141個地方政府選擇發放,佔比為85%。整體來看,我國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在使用人群上以本地市民為主,多數消費券同時也面向在市內工作學習、觀光旅遊外來人員。
各品類消費券的數量佔比情況
由於消費券是短期調節手段,為刺激消費儘快反彈,大部分省市級地方政府都將消費券的有效期設置得較短。從時長來看,有效時長小於或等於一個月的消費券共154輪,佔總樣本88%;從截止日角度來看,共有134輪消費券截止於2020年5月31日前,佔整個樣本的77%,說明各省市級地方政府在設計消費券時,都希望其乘數效應儘早啟動,進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消費券有效期時長分布
消費券有效期截止日分布
本報告以消費券發放總額和消費券「最小槓桿」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發放消費券的省市級地方政府在設計消費券的發放總額時,更多地考慮了自身財政實力。財政自給率越高的地方政府,所發放的消費券總額顯著更高。
與此同時,消費券的「滿減」門檻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也擁有較強的解釋能力。一方面,財政自給率與「最小槓桿」顯著負相關,這表明控制想要拉動的消費目標不變,財政狀況較好的地方政府對「乘數效應」的依賴程度較小,更可能採用直接發放金額接近消費目標的消費券;另一方面,人均GDP與「最小槓桿」顯著正相關,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地區經濟越發達,人均消費能力更強,因而從企業大數據部門的「用戶畫像」或者網上問卷調查反映出來的消費意願更強,居民能夠接受「槓桿」更高的消費券。
報告原文:
http://www.pbcsf.tsinghua.edu.cn/upload/default/20200910/d636e8047a61508fb666c4385a6afa9d.pdf
供稿:金融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