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刺激消費發消費券更有效?行為經濟學給你答案

2020-12-0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刺激消費回暖,近日已有30多個城市向市民發放數十億元消費券。與此同時,美國為應對疫情,向中低收入家庭成年人每人發放1200美元現金,向兒童發放500美元現金;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也紛紛出臺政策向居民發放現金。面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加直接的「撒錢」方式,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我們不直接發現金,而是發消費券?

&nbsp&nbsp&nbsp&nbsp行為經濟學會給你答案。

&nbsp&nbsp&nbsp&nbsp刺激消費,補貼比減稅更有效

&nbsp&nbsp&nbsp&nbsp行為經濟學突破了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強調人並非完全理性,在行為決策中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來看一個社會實驗,我在課堂上問過學員三個問題。

&nbsp&nbsp&nbsp&nbsp第一個問題:你花800元買了一張演唱會的門票,但是到會場門口發現丟了800塊錢,你還會進場觀看嗎?幾乎所有人異口同聲地表示會看,畢竟票還在手上。

&nbsp&nbsp&nbsp&nbsp第二個問題:你花800元買了一張演唱會的門票,但是到會場門口發現門票丟了,你會再花800元買票進場看嗎?這時候大部分人表示不會。

&nbsp&nbsp&nbsp&nbsp第三個問題:假定你打算到了會場再買票,買票前發現丟了800元,不過身上還是有足夠的現金,你會不會買票進場看?這種情況下,有人會去,有人不去。

&nbsp&nbsp&nbsp&nbsp本質上這三個問題說了一回事兒,都是要去看一場門票800元的演唱會,在看之前都丟了800元錢或價值800元的東西,要看成這場演唱會,付出的成本都是1600元。但是,大多數人在三種情況下的選擇卻很不一樣。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心裡,錢跟錢是不一樣的。這800元是用來買門票的,那800元是給孩子交學費的,都是800元卻有著不一樣的使命。

&nbsp&nbsp&nbsp&nbsp這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教授提出的行為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心理帳戶。人們會根據錢的來源、存儲的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無意識地將本來毫無區別的錢加以分類進行管理,並且貼上不同的標籤,比如血汗錢、救命錢、意外之財、私房錢等等。而不同標籤的錢的花法是完全不一樣的,血汗錢要省著花,救命錢不能隨便花,意外之財抓緊花,私房錢得偷偷花。

&nbsp&nbsp&nbsp&nbsp從「心理帳戶」出發,就很容易理解補貼比減稅更有助於刺激消費。假設某地政府為刺激消費,有兩種政策選擇:一是為每位居民減稅100元;二是向每位居民發放補貼100元。面對減稅省下來的100元,居民會覺得「這本來就是我的血汗錢」,於是又放回到了那個叫做「血汗錢」的帳戶,不會大手大腳地花。而面對補貼100元,居民會覺得這是政府給我的「意外之財」,於是很開心地放入「意外之財」帳戶,出去吃個飯就消費了。

&nbsp&nbsp&nbsp&nbsp所以,在疫情初期為幫助企業活下去,政府出臺各項政策「減稅降費」,而在疫情形勢緩解之後,為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各地政府就開始密集向居民發放補貼。

&nbsp&nbsp&nbsp&nbsp刺激消費,發消費券比發現金更有效

&nbsp&nbsp&nbsp&nbsp問題再進一步,既然補貼比減稅對刺激消費更有效,發消費券和發現金都是補貼,為何國外多選擇發現金,而我國各地選擇發消費券?

&nbsp&nbsp&nbsp&nbsp首要的差別在於疫情階段不同而導致的政策目標不同。我國已進入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大力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政策目標為刺激消費;而國外大多數國家尚處於疫情暴發期,政策目標是保障居民,尤其是失業民眾的基本生活。以美國為例,根據美聯儲的調查,40%的美國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應急費用,必須通過直接發放現金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

&nbsp&nbsp&nbsp&nbsp中美的這一差別,本質上在於中國居民有比美國和大多數國家居民更強的儲蓄動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為36.8%,世界平均儲蓄率為21.5%。而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美國居民儲蓄率僅為7.6%。所以,如果發放現金,美國居民收到現金之後會直接到超市或餐廳消費,而中國居民則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把現金存進銀行。

&nbsp&nbsp&nbsp&nbsp再從「心理帳戶」來看,發消費券比發現金更有助於刺激消費。我曾經問一個朋友,「如果公司獎勵你1000元現金,你想用來做什麼?」他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問題就在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放入「意外之財」帳戶的1000元未必會直接用於消費,也可能存起來以後再花。而發消費券則不同,消費券往往會限定使用範圍,比如適用於餐飲消費、購買圖書、購買電子產品等不同領域,且需要消費滿一定額度才能使用,比如消費滿100元抵用50元。這意味著拿到消費券的居民會非常明確地放入餐飲、購物的心理帳戶,並主動消費至一定額度以發揮消費券的作用。據杭州市商務局統計,杭州市政府以消費券補貼6695萬元,帶動消費9.49億元,乘數效應接近15倍,效果顯著。

&nbsp&nbsp&nbsp&nbsp發消費券要講條件,才能更好地刺激消費

&nbsp&nbsp&nbsp&nbsp為了更好地刺激消費,發消費券要「講條件」。比如,多個城市發放消費券時設置零點起預約或搶購,並限定預約時段,有的還需要通過「搖號中籤」。有人問為什麼不痛痛快快地給每人發一張,除了消費券總量難以覆蓋所有人這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消費券。對那些更在意自己的時間,對價格相對不敏感的高收入群體而言,有無消費券對其消費影響不大。所以,要通過設置條件,將消費券精準發放給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更好地刺激消費。這與拼多多等平臺上花時間到處找人拼單、砍價才能享受低價的邏輯是一樣的。

&nbsp&nbsp&nbsp&nbsp除了上述這些常規的條件之外,還有城市要求通過有獎答題來領消費券。比如,南通市總工會開展在線答題活動,正確回答疫情防控的相關問題之後可以領取消費券。有人說是不搞複雜了,影響政策效果。其實這樣做更有助於消費券精準落地。

&nbsp&nbsp&nbsp&nbsp舉個例子。單位為獎勵員工,發了一張音樂會門票,價值800元。音樂會當天暴風雪,路面狀況極差,如果要去聽音樂會,必須冒著暴風雪徒步半小時去,你會不會去?很多人告訴我,不去,風雪太大了。

&nbsp&nbsp&nbsp&nbsp還是這場音樂會,同樣是暴風雪,但是門票是自己排隊花了800元買的,你會不會去?很多人告訴我,那得去,因為門票可是自己排隊花錢買的啊!

&nbsp&nbsp&nbsp&nbsp聽起來很有道理,也符合大多數人的選擇。可是冷靜下來想一下,要不要冒著暴風雪去聽音樂會的影響因素應該是什麼?是聽音樂會的享受和冒著暴風雪的代價之間的權衡。如果你認為聽音樂會的享受超過冒著暴風雪的代價,那就去;反之,那就不去。

&nbsp&nbsp&nbsp&nbsp但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將關注點放在這兩者的比較上,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票是不是自己花錢買的。如果是自己花錢買的,不去就會覺得心痛;如果是單位發的,那就無所謂,心也不會疼。

&nbsp&nbsp&nbsp&nbsp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謬誤」。沉沒成本是指過去發生的,現在或未來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排隊花錢買門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沉沒成本不可收回,因此在決策中不應考慮。但事實上,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不僅看這件事兒對自己有沒有好處,還考慮是不是在過去有過投入,總是沉溺過往,難以自拔,由此陷入「沉沒成本謬誤」。

&nbsp&nbsp&nbsp&nbsp在線答題就是給消費券增加「沉沒成本」。理論上搶到消費券的人使用消費券進行消費的態度是相近的,但事實上,因為「沉沒成本謬誤」難以克服,那些付出了更多時間成本搶到消費券的人會更加珍惜這一機會,「我付出了這麼多才搶到券,必須要好好消費!」所以,「沉沒成本謬誤」會激發更強烈的消費動機。

&nbsp&nbsp&nbsp&nbsp綜上,受「心理帳戶」和「沉沒成本謬誤」影響,在刺激消費方面,補貼比減稅更有效,發消費券比發現金更有效,尤其講條件的發放消費券,效果更好。

&nbsp&nbsp&nbsp&nbsp(作者葛玉御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師,經濟學博士)

&nbsp&nbsp&nbsp&nbsp

相關焦點

  • ...消費|濟南|南京|央視|消費券|電子消費券|何永鵬|田珍祥|杭州|...
    受疫情影響不少人已經宅在家裡很久了想出門消費的心情已是蠢蠢欲動近期各地紛紛發放各種類型的消費券以鼓勵消費究竟哪些地方發了消費券又該怎麼領、怎麼用?一起了解一下哪些地方發了消費券,發了多少?3月2日,山東濟南發放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主要針對的是景區、旅行社、影劇院、演藝場所、書店等文旅類型的消費。3月13日,浙江省寧波市宣布發放1億元文旅消費券。同時,還將推出健身消費券,市民憑券可免費使用健身場館場地。
  • 對話行為經濟學中國傳人朱寧:房價、美股、茅臺為什麼永遠漲?
    放到當前市場來看,樓市為什麼永遠漲、美股為什麼十年長牛、茅臺股價為什麼屢創新高、滬指為什麼要重新編制、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為何在此時出現、瑞幸和樂視如何升起又為何隕落……當今市場和經濟上許多無法被傳統經濟學解釋的焦點事件和現象,由行為經濟學提供了一個更加有趣、多面的視角。近日,騰訊財經獨家對話知名經濟學家、行為經濟學中國傳承者朱寧,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 重慶發放1.19億元消費券,等你領!
    重慶發放1.19億元消費券,等你領!「重慶六六數字消費節」活動新聞通氣會現場此前,重慶多地通過支付寶發放消費券,點燃市民消費熱情,充分發揮了消費券乘數效應,促進經濟復甦。本次的「重慶六六數字消費節」活動又將消費券發放和使用範圍擴大到整個重慶市,更能刺激消費熱情,加快市場復甦,有效促進消費回補。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既然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並不都是理性的,那要構建一個更接近現實的理論模型,就必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所以結合心理學理論的行為經濟學應當成為更合理的理論模型。行為經濟學指出,人類的種種「非理性」的行為,不是偶然的發揮失常,而是普遍存在。前景理論三個基本結論是: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你會參與如下的賭博嗎?
  • 「薅羊毛」現象層出不窮 政府精準投放消費券是關鍵
    原標題:四兩撥千斤,消費券撬動內需潛力目前,全國整體發放消費券總額超過300億元,搶券、曬券、用券成為潮流。在消費券發揮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復甦作用的同時,「薅羊毛」「虛假消費」等現象也隨之出現。專家認為,有關部門要拓展思路,強化監管措施,做到對消費券發放流向的全流程監管;各地政府應藉助金融科技精準發放消費券,實現精準救濟的同時刺激消費。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激活消費市場潛力,自3月份起,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搶券、曬券、用券成為潮流。如今,消費券發放成效如何?還存在什麼問題?需從哪些方面改進?
  • 100億消費券 街邊小店可用!蚌埠數萬商家參與
    老約翰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廣雲向記者介紹,前兩個月發放的政府消費券和本月開始的全國通用消費券適用場景和人群不同。「政府消費券補貼的金額、起用門檻都比較高,適合稍大金額的消費,客人來了充卡、訂生日蛋糕都非常划算。這次全國通用券補貼金額較小,更適合來買個麵包、甜品作為早點或零食的這類消費人群。」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在這些研究工作中,塞勒運用博弈論、金融學、勞動經濟學和心理學等眾多交叉學科領域知識,在消費者選擇、自我控制、儲蓄行為和金融領域做出了巨大理論貢獻,與此同時,塞勒發現經濟學理論基本假設、偏好理論及其基本假設、有效市場假說等一些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假設存在著一些缺陷。
  • 北大光華研究團隊:疫情下消費重啟,數字消費券堪當重任
    研究充分發揮數字消費券特有的數據優勢,利用定量模型對比領券人群和未能領到券人群的消費行為,剔除了年齡、性別和消費習慣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充分評估了各界所擔心的「消費提前」的情況。基於杭州數字消費券的實證研究,我們建議:採取「雙層」消費券實施方案,保障民生與刺激消費並行:對低收入群體和疫區民眾發放現金券,目的是紓困與保障民生;同時全國範圍實施大規模消費券發放,刺激消費。建議在全國更多城市推廣數字消費券發放,以快速、顯著、穩健地拉動消費。
  • 北京消費券10倍槓桿撬動線上消費
    恰逢周末及京東618大促期間,消費者反應火爆,京東的消費數據顯示,消費券對全市消費的拉動趨勢明顯,大量消費者使用消費券購買了手機等智能設備,核銷的消費券以近10倍槓桿撬動了線上消費。  據悉,首批發放的消費券包括線上智能產品消費券和專項消費券(線下餐飲購物)。前者與京東618的百億補貼和千億優惠相疊加,惠及上千萬北京消費者的同時,為首都市場消費注入強勁動力。
  • 已撬動1.25億消費!三水消費券今天24時到期,約飯嗎?下一步三水將...
    三水區三批消費券已發放完畢最後一批的有效期到今晚24時截止你花得怎麼樣了?商家名單發布君都給你準備好啦!截至5月10日23時,3000萬元消費券已核銷金額達2260.5萬元,核銷率約75%,消整體帶動交易總金額約1.25億元,有效讓消費市場重新「暖」起來。5月12日晚,三水第三批消費券10天使用期已過半,市民王靜拉上朋友來到三水萬達廣場吃火鍋,趕著將最後一張「140元減70元」的消費券用完。
  • 「新科諾獎得主」理察·塞勒——行為經濟學大佬、曾經的「學術...
    經過了30多年,行為經濟學已經從當初一小撮人所熱衷的「歪門邪道」(這是塞勒自己的說法),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有許多學者前僕後繼為這個學門建立起更紮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塞勒亦在2015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在過去,包括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等經濟學大師都坐過這個位子,他曾多次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自私」固然是人的本性,但自私的人也有許多不自私的行為。這種行為肯定不是主流,但對社會卻有不可忽視的效果。在美國,沒有那些成功人士的捐助,能有那麼多的名牌大學和基金會嗎?正是許多人無私的奉獻,才有了這個社會上許多美好的東西。按理性的方式行事,更有些遠了。許多人其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的。以我自己為例,效用最大化、邊際分析法,我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實際消費中有幾次想到了這些原則?
  • 2300萬臺灣居民今領消費券 每人3600元新臺幣
    2300萬臺灣居民今領消費券 每人3600元新臺幣 此舉意在刺激消費 馬英九加入排隊「大軍」在京臺灣人可找人代領 2300萬臺灣居民今領消費券 每人3600元新臺幣 此舉意在刺激消費 馬英九加入排隊「大軍」在京臺灣人可找人代領  本報訊(記者曾佑忠)今天上午8點開始,2300多萬臺灣居民就可以到指定地點領取每人3600元新臺幣(下同)的消費券了
  • 消費券真有作用?4月銀行每天流出266億,「報復性消費」開始了
    一季度銀行每天入帳資金達到百億之多,就連市場一直預期的「報復性消費」,也因為群眾口袋裡沒錢未曾迎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局面又出現了變化。前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逐漸得到了釋放,這一變化通過4月銀行存款數據可以看出。從央行在5月11日公布的數據來看,住戶存款由一季度每天入帳700億元,變成了每天流出266億元。
  • 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為行為經濟學的大廈奠基塞勒和卡內曼等人一起,做了大量行為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其中很多研究的結論都成為了後來行為經濟學的基礎。想要概括塞勒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幾乎涉獵了行為經濟學的每一個方面,但大致上講,我們可以將其主要貢獻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稟賦效應的研究。
  • 行為經濟學的要義
    該書通過闡釋和對比歷史上偉大的經濟學家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見解,既幫助讀者以新穎有趣的方式掌握一些重要經濟理論的要義,同時,也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進行決策時有更開闊的思路。經濟學要想發展,並且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應該向何處去?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是對應用經濟學新困境的一種補救。
  • 金準人工智慧 2018行為經濟學與人工智慧研究報告(下)
    而且現實世界裡的情況要更複雜,完美的理性是不可能實現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行為經濟學理論能夠為人工智慧中存在的未知、不確定等提供可行的路徑。金準人工智慧專家將在本篇中講述三個行為經濟學在人工智慧領域內的應用案例。3.1網絡營銷中的行為經濟學2016年,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裡(DanAriely)撰文《在線公司如何讓我們共享更多,消費更多》。
  • 揭秘諾獎得主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塞勒認為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這充分體現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傳統經濟學理論往往會假設決策制訂者把損失的費用等同於機會成本,但相對於機會成本來說,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更重視自己的損失。舉例來說,工資按工作時間給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時的同時可以有一個在工作時間內休息5小時的機會,你是否會選擇休息?
  • 4個行為經濟學知識,幫你更好地設計產品
    本文作者將為你介紹幾個常見的且能應用到產品設計的行為經濟學知識。enjoy~前段時間看了些和行為經濟學有關的書籍,很巧的是,看完後發現 理察.塞勒因為行為經濟學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傳統的經濟學裡假設人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優化選擇的,但是在行為經濟學發現,人會在很多時候做出非理性選擇。
  • 金融學院最新報告關注疫情下的消費券發放情況
    與省市級消費券政策一致,4月是地市級政府發布消費券政策的高峰時期,共計有95個城市。 與此同時,各城市發放消費券的力度不盡相同。根據地級市的統計數據,發放消費券總額小於5000萬元的城市共計有93個,佔比74%;發放消費券總額在5千萬~1億元和大於1億元的城市數量分別為11和22,佔比分別為8%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