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刺激消費回暖,近日已有30多個城市向市民發放數十億元消費券。與此同時,美國為應對疫情,向中低收入家庭成年人每人發放1200美元現金,向兒童發放500美元現金;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也紛紛出臺政策向居民發放現金。面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加直接的「撒錢」方式,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我們不直接發現金,而是發消費券?
    行為經濟學會給你答案。
    刺激消費,補貼比減稅更有效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強調人並非完全理性,在行為決策中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來看一個社會實驗,我在課堂上問過學員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花800元買了一張演唱會的門票,但是到會場門口發現丟了800塊錢,你還會進場觀看嗎?幾乎所有人異口同聲地表示會看,畢竟票還在手上。
    第二個問題:你花800元買了一張演唱會的門票,但是到會場門口發現門票丟了,你會再花800元買票進場看嗎?這時候大部分人表示不會。
    第三個問題:假定你打算到了會場再買票,買票前發現丟了800元,不過身上還是有足夠的現金,你會不會買票進場看?這種情況下,有人會去,有人不去。
    本質上這三個問題說了一回事兒,都是要去看一場門票800元的演唱會,在看之前都丟了800元錢或價值800元的東西,要看成這場演唱會,付出的成本都是1600元。但是,大多數人在三種情況下的選擇卻很不一樣。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心裡,錢跟錢是不一樣的。這800元是用來買門票的,那800元是給孩子交學費的,都是800元卻有著不一樣的使命。
    這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教授提出的行為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心理帳戶。人們會根據錢的來源、存儲的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無意識地將本來毫無區別的錢加以分類進行管理,並且貼上不同的標籤,比如血汗錢、救命錢、意外之財、私房錢等等。而不同標籤的錢的花法是完全不一樣的,血汗錢要省著花,救命錢不能隨便花,意外之財抓緊花,私房錢得偷偷花。
    從「心理帳戶」出發,就很容易理解補貼比減稅更有助於刺激消費。假設某地政府為刺激消費,有兩種政策選擇:一是為每位居民減稅100元;二是向每位居民發放補貼100元。面對減稅省下來的100元,居民會覺得「這本來就是我的血汗錢」,於是又放回到了那個叫做「血汗錢」的帳戶,不會大手大腳地花。而面對補貼100元,居民會覺得這是政府給我的「意外之財」,於是很開心地放入「意外之財」帳戶,出去吃個飯就消費了。
    所以,在疫情初期為幫助企業活下去,政府出臺各項政策「減稅降費」,而在疫情形勢緩解之後,為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各地政府就開始密集向居民發放補貼。
    刺激消費,發消費券比發現金更有效
    問題再進一步,既然補貼比減稅對刺激消費更有效,發消費券和發現金都是補貼,為何國外多選擇發現金,而我國各地選擇發消費券?
    首要的差別在於疫情階段不同而導致的政策目標不同。我國已進入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大力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政策目標為刺激消費;而國外大多數國家尚處於疫情暴發期,政策目標是保障居民,尤其是失業民眾的基本生活。以美國為例,根據美聯儲的調查,40%的美國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應急費用,必須通過直接發放現金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
    中美的這一差別,本質上在於中國居民有比美國和大多數國家居民更強的儲蓄動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為36.8%,世界平均儲蓄率為21.5%。而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美國居民儲蓄率僅為7.6%。所以,如果發放現金,美國居民收到現金之後會直接到超市或餐廳消費,而中國居民則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把現金存進銀行。
    再從「心理帳戶」來看,發消費券比發現金更有助於刺激消費。我曾經問一個朋友,「如果公司獎勵你1000元現金,你想用來做什麼?」他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問題就在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放入「意外之財」帳戶的1000元未必會直接用於消費,也可能存起來以後再花。而發消費券則不同,消費券往往會限定使用範圍,比如適用於餐飲消費、購買圖書、購買電子產品等不同領域,且需要消費滿一定額度才能使用,比如消費滿100元抵用50元。這意味著拿到消費券的居民會非常明確地放入餐飲、購物的心理帳戶,並主動消費至一定額度以發揮消費券的作用。據杭州市商務局統計,杭州市政府以消費券補貼6695萬元,帶動消費9.49億元,乘數效應接近15倍,效果顯著。
    發消費券要講條件,才能更好地刺激消費
    為了更好地刺激消費,發消費券要「講條件」。比如,多個城市發放消費券時設置零點起預約或搶購,並限定預約時段,有的還需要通過「搖號中籤」。有人問為什麼不痛痛快快地給每人發一張,除了消費券總量難以覆蓋所有人這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消費券。對那些更在意自己的時間,對價格相對不敏感的高收入群體而言,有無消費券對其消費影響不大。所以,要通過設置條件,將消費券精準發放給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更好地刺激消費。這與拼多多等平臺上花時間到處找人拼單、砍價才能享受低價的邏輯是一樣的。
    除了上述這些常規的條件之外,還有城市要求通過有獎答題來領消費券。比如,南通市總工會開展在線答題活動,正確回答疫情防控的相關問題之後可以領取消費券。有人說是不搞複雜了,影響政策效果。其實這樣做更有助於消費券精準落地。
    舉個例子。單位為獎勵員工,發了一張音樂會門票,價值800元。音樂會當天暴風雪,路面狀況極差,如果要去聽音樂會,必須冒著暴風雪徒步半小時去,你會不會去?很多人告訴我,不去,風雪太大了。
    還是這場音樂會,同樣是暴風雪,但是門票是自己排隊花了800元買的,你會不會去?很多人告訴我,那得去,因為門票可是自己排隊花錢買的啊!
    聽起來很有道理,也符合大多數人的選擇。可是冷靜下來想一下,要不要冒著暴風雪去聽音樂會的影響因素應該是什麼?是聽音樂會的享受和冒著暴風雪的代價之間的權衡。如果你認為聽音樂會的享受超過冒著暴風雪的代價,那就去;反之,那就不去。
    但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將關注點放在這兩者的比較上,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票是不是自己花錢買的。如果是自己花錢買的,不去就會覺得心痛;如果是單位發的,那就無所謂,心也不會疼。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謬誤」。沉沒成本是指過去發生的,現在或未來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排隊花錢買門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沉沒成本不可收回,因此在決策中不應考慮。但事實上,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不僅看這件事兒對自己有沒有好處,還考慮是不是在過去有過投入,總是沉溺過往,難以自拔,由此陷入「沉沒成本謬誤」。
    在線答題就是給消費券增加「沉沒成本」。理論上搶到消費券的人使用消費券進行消費的態度是相近的,但事實上,因為「沉沒成本謬誤」難以克服,那些付出了更多時間成本搶到消費券的人會更加珍惜這一機會,「我付出了這麼多才搶到券,必須要好好消費!」所以,「沉沒成本謬誤」會激發更強烈的消費動機。
    綜上,受「心理帳戶」和「沉沒成本謬誤」影響,在刺激消費方面,補貼比減稅更有效,發消費券比發現金更有效,尤其講條件的發放消費券,效果更好。
    (作者葛玉御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師,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