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劉健/史全:設計相變碳氣凝膠用於多響應熱捕獲和存儲

2021-01-08 Macromolecule

【科研摘要】

相變材料(PCM)已被廣泛用作熱能存儲系統。然而,傳統的PCM只能通過溫度觸發來存儲熱能,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熱能捕獲應用中的通用性。最近,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健和史全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多響應熱能捕獲和存儲系統,該系統包括摻鐵碳氣凝膠作為支撐基質和二十烷作為PCM。相關論文Thedesig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carbon aerogel composites formulti-responsive thermal energy capture and storage發表在《Journal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設計的PCM系統具有同時響應光,電,磁以及溫度的能力,展示了出色的性能,可將太陽能,電能和磁能轉換為以潛熱形式存儲在材料中的熱能。此外,多響應PCM表現出35°C的緩和轉變開始溫度,212 J g-1的相對較大的熱能存儲密度,在過渡過程中沒有液相洩漏的形狀穩定性以及出色的相轉變穩定性,即使在加熱1000次後,冷卻循環。該報導的PCM可能會為補充性多能量利用的發展提供啟示。

【圖文解析】

1.氣凝膠設計

摻鐵碳氣凝膠(FCA)PCM複合材料的合成過程如圖1所示。FCA源自廉價,環保且易於獲得的明膠作為碳源。它包含許多官能團,例如–NH2,–OH和–COOH。在溶膠-凝膠過程中,Fe3+和明膠之間的螯合作用增強了凝膠支架的連接,從而形成網絡結構。冷凍乾燥和碳化後,最終形成獨特的多孔結構。在真空條件下將二十碳烷浸漬到FCA中後,獲得了FCA PCM複合材料。

圖1FCA PCM複合材料的合成示意圖。

2.形態和結構表徵

SEM和TEM圖像顯示了FCA的形態,如圖2所示,FCA2具有相互連接的大孔結構,孔徑在微米級別,如圖2(d)所示。同時,在該多孔支架中還發現了幾納米大小的孔(圖2(e)),它們共同形成了分層的多孔結構。這種多孔結構可以為PCM的浸入提供空間,這有助於防止液相在相變過程中洩漏。然而,在樣品FCA0中未發現明顯的孔,在合成過程中未添加Fe3+以形成多孔結構。另外,發現具有幾納米大小的黑色顆粒分布在多孔結構中(圖2(e))。這些納米顆粒可以是鐵以及碳化鐵,其通過碳的還原以及Fe的d-軌道與碳的p-軌道重疊而在Fe前體和熱解碳之間形成螯合作用而形成。通過氮吸附進一步確定了FCA的多孔性,相應的結果總結在表S2中(見原文)。所有FCA樣品的氮吸附和解吸等溫線曲線均顯示IV型等溫線,如圖2(f)所示,表明FCA樣品含有豐富的中孔。

圖2(a)Fe-明膠溶膠,(b)Fe-明膠凝膠和(c)Fe-明膠氣凝膠經過冷凍乾燥處理後的照片;(d)SEM和(e)TEM圖像,(f)氮吸附和解吸等溫線,以及(g)FCA2的相應孔徑分布。

在高解析度TEM圖像中(圖3(a)),很容易在FCA2樣品中觀察到洋蔥狀形態,這是典型的石墨特徵。通過拉曼光譜進一步確定了FCA的石墨化程度。如圖3(b)所示。所有拉曼光譜在1340 cm-1(D波段)和1575 cm-1(G波段)附近均出現兩個明顯的峰,分別代表有缺陷的碳微晶和結晶石墨。石墨化度由ID/IG比來表徵。在FCA製備過程中,隨著硝酸鐵添加量的增加,ID/IG比從1.40(FCA0)降低至1.21(FCA3),這表明石墨化程度從FCA0升高至FCA3。

圖3(a)高解析度TEM圖像,(b)拉曼光譜,(c)XPS光譜和(d)FCA2的C1s光譜。

通過XPS確定FCA2的化學成分。從圖3(c和d)可以看出,最豐富的元素是C(85.95%)和O(10.74%),以及少量的N和Fe。樣品的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用XRD和FTIR表徵(圖4)。二十烷的XRD圖譜顯示在19.56°,19.91°,23.5°,24.84°和25.55°處的峰,屬於(010),(011),(105),(-101)和(110)晶面 β相。在7.23°,10.58°,13.91°,39.81°和44.56°處的峰分別代表α相的(002),(003),(004),(220)和(207)晶面33,34 特徵峰與標準PDF卡號相同。二十烷的45-1543,如圖4所示。

圖4(a)FCA2,FCA2-C20和二十烷的XRD和(b)FTIR圖。

3.熱性質和相變行為

通過檢測相變過程中的洩漏性能,進行洩漏測試以檢查FCA PCM複合材料樣品的形狀穩定性。具體而言,將樣品在濾紙上加熱至80°C約2小時,以確保發生相變過程。在濾紙上會觀察到液體洩漏的痕跡。二十烷和FCA PCM複合材料樣品的熱穩定性通過TG測量確定。TG和DTG的曲線如圖5(a)所示。

圖5(a)TG和相應的DTG(插圖)曲線,(b)熱導率,(c)DSC曲線和(d)二十烷和FCA PCM複合樣品的相應柱形圖;(e)熱循環穩定性測試過程中FCA2-C20樣品的DSC曲線和(f)相應的柱形圖。

二十烷和FCA PCM複合樣品的熱導率通過熱常數分析儀(熱盤)進行評估,結果如圖5(b)所示,二十烷的熱導率為0.46 W m-1 K-1。同時,FCA PCM複合材料樣品的熱導率增加到0.48 W m-1 K-1-0.53 W m-1 K-1,顯示從FCA0-C20到FCA3-C20樣品的上升趨勢。這可能與製備過程中由不同量的鐵催化的樣品的石墨化程度提高有關,這與拉曼光譜法的結果相符。

DSC記錄了FCA PCM複合材料的相變特性,結果如圖5(c和d)所示。可以看到,有一個吸熱峰在二十烷的熔化過程中,其起始溫度為35.80°C。但是,在結晶過程中會出現兩個放熱峰,起始溫度為33.93°C。如二十碳烷XRD圖所示,這可能與二十烷的α相和β相的結晶溫度不同有關。另外,兩個放熱峰在FCA PCM中趨於變成一個峰。原因可能是FCA的引入影響了二十烷的結晶。這可以在FCA2-C20的XRD圖譜中得到證實,其中7.23°,10.58°和13.91°處的峰強度明顯降低,這表明FCA對α相中α相的結晶特性有影響。

通過自製的自動加熱和冷卻設備評估FCA2-C20樣品的熱循環穩定性。使樣品經受1000個循環,並且每200個循環通過DSC測量來測試相變性質。如圖5(e和f)所示,即使經過1000個循環,DSC曲線也基本一致,表現出穩定的相變行為。

4.太陽熱轉換性能

為了評價太陽熱轉換性能,首先通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量了二十烷和FCA2-C20的光吸收能力。如圖6(a)所示,很明顯,在200 nm至800 nm的波長範圍內,FCA2-C20樣品的光吸收能力遠好於二十碳烷。根據吸光度的定義計算得出的結果表明,在該波長範圍內,FCA2-C20樣品的光吸收容量為97.7%–98.4%,而對於二十烷而言,其小於20%。這是由於以下事實:FCA矩陣對光極其敏感,這使FCA PCM複合材料能夠更有效地捕獲光,並將其進一步轉換為熱能,這對太陽能轉換非常有利。

圖6(a)二十烷和FCA2-C20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b)太陽熱轉化曲線,(c和d)FCA2-C20太陽熱轉化過程的紅外成像圖。

通過模擬光源以200 mW cm-2、250 mW cm-2和300 mW cm-2的模擬光源評估二十烷和FCA PCM複合樣品(FCA2-C20)的太陽熱轉換能力。如圖6(b–d)所示,獲得了相應的溫度-時間曲線和溫度變化圖像。如圖6(b)所示,樣品的溫度隨光的增加而升高,而光的溫度則降低。已關閉。此外,在27°C–34°C的溫度範圍內,FCA2-C20的加熱和冷卻過程中會出現兩個「平臺」,分別代表FCA PCM複合系統中二十烷的熔化和凍結。隨著二十碳烷和FCA2-C20曲線的輻照強度增加,溫度升高的速率增加。FCA2-C20的溫度分別達到500 s時的200 mW cm-2、250 mW cm-2和300 mW cm-2的輻照強度可分別達到約47°C,60°C和66°C,而二十烷的最高溫度分別達到33°C,38°C和44°C。這種溫度變化的差異是由於FCA2-C20具有出色的光吸收能力,從而加速了太陽熱能轉化過程。如圖6(c)所示,可以在紅外圖像中發現相同的現象。

5.電熱轉換性能

除了將太陽能轉換為存儲在FCA PCM複合系統中的熱能外,還通過直流電源加熱單元研究了FCA2-C20樣品的電熱轉換性能。圖7(b)總結了不同電流的溫度-時間曲線。圖7(a)描述了電路中FCA2-C20樣品點亮的帶有「 DICP」符號的LED燈。紅外成像圖片(圖7(c))也證明了溫度升高的速度與輸入電流成正比。另外,如圖7(d)所示,即使斷電,溫度也可以保持在37℃左右200 s左右,從而可以立即釋放儲存的熱能,防止溫度下降。

圖7(a)具有FCA2-C20的「 DICP」字符的LED燈,(b)電熱轉換曲線和(c和d)FCA2-C20電熱轉換過程的紅外成像圖片。

6.磁熱轉換性能

磁能也是一種能源,可以通過FCA PCM複合系統轉換為熱能。在此過程中,由於Néel弛豫或Brownian弛豫,磁性材料會在由周期性電子運動(交流電)提供的交變磁場中產生大量熱量。

通過交流電產生的交流磁場裝置來探索其磁熱轉換能力。FCA2-C20樣品的磁性能在室溫下通過PPMS測定,並顯示結果在圖8(a)中。FCA2-C20樣品中出現磁滯回線,表明其超順磁性行為。圖8(a)的插入圖像顯示FCA2-C20樣品可以緊密地吸引到瓶壁上。同時,對於二十烷樣品,它僅散布在瓶底,也證明了FCA2-C20樣品的磁性。而且,這種磁性是磁熱轉換的功能基礎。為了進一步探討FCA PCM複合系統的磁熱性能,圖8(b)總結了FCA2-C20在交變磁場中的溫度-時間曲線。

圖8(a)FCA2-C20的磁性能曲線和磁鐵吸引的FCA2-C20圖像(插圖)。(b)FCA2-C20樣品的磁熱轉換曲線。

參考文獻:

doi.org/10.1039/D0TA09035B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劉健/史全《材料化學》設計相變碳氣凝膠多響應熱捕獲和...
    【科研摘要】 相變材料(PCM)已被廣泛用作熱能存儲系統。然而,傳統的PCM只能通過溫度觸發來存儲熱能,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熱能捕獲應用中的通用性。最近,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健和史全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多響應熱能捕獲和存儲系統,該系統包括摻鐵碳氣凝膠作為支撐基質和二十烷作為PCM。
  • 大連化物所史全/吳忠帥合作《ESM》: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DNL1903)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開發出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熱化學研究組(DNL1903)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開發出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 科學網—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在人體彎曲動作中,柔性器件仍保持穩定的熱管理性能。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109組致力於共軛微孔高分子的模擬設計與合成應用,開發出不同應用的共軛微孔高分子系列材料,如儲氫材料、水處理材料、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材料。DNL21T3致力於高比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級電容器開發,開發出系列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和摻雜石墨烯、黑磷烯、MXene、聚合物和氧化物納米片。
  • 《材料化學》協調納米碳氣凝膠的電和太陽能加熱效率
    【背景介紹】納米碳氣凝膠已被廣泛用作吸附,催化,燃料淨化,能量存儲和傳感方面的高性能功能材料。 近來,基於納米碳的氣凝膠在脫鹽和太陽能蒸汽蒸發應用方面也顯示出了巨大的前景,這對於開發新的清潔水技術至關重要。重要的是,納米碳氣凝膠還發現越來越多地用作穩定3D支持框架,以用於不同類型的功能納米顆粒,以形成裝飾性的雜化納米碳氣凝膠。
  • 碳氣凝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對於亞微米級的結構單元,無論其為無機物(密度較高)還是有機物(密度較低),獲得的氣凝膠的比表面積都非常小,因而失去了氣凝膠比表面積大這一優異特徵;二是無論納米級結構單元之間的連接是物理作用或者化學鍵合,隨著結構單元尺寸的變大,連接處的原子佔總原子數的比例會急劇降低,因而組裝後的氣凝膠材料會隨著結構單元尺寸變大而急劇變脆。
  • 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在人體彎曲動作中,柔性器件仍保持穩定的熱管理性能。本報訊(記者劉萬生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大連化物所乙烯多相氫甲醯化及其加氫生產正丙醇裝置開車成功
    單原子催化的概念由大連化物所張濤院士等於2011年率先提出。但是,均相烯烴氫甲醯化催化過程中存在諸如催化劑與產物分離困難、貴金屬和配體的流失、大量低品位反應熱沒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大量使用溶劑等問題。針對均相氫甲醯化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上述問題,丁雲傑研究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研究氫甲醯化均相催化多相化技術,成功研發了在負載金屬納米晶粒上通過有機配體的修飾來原位生成均相催化活性位點的多相催化技術,但該技術存在貴金屬利用率較低的問題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我國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江蘇大學:生物質氮摻雜碳氣凝膠在電催化和超級電容器中的應用
    簡介 生物質衍生的碳氣凝膠是指以生物質為前體製備的碳氣凝膠。環保,便宜且具有豐富的前驅物,引起了廣泛的興趣,並在電催化(例如,析氫,析氧和氧還原反應)和能量存儲(即,用作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領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
  • 大連化物所研製出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中科院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薄膜可用於可穿戴領域
    相變材料(PCM - Phase Change Material)是指溫度不變的情況下而改變物質狀態並能提供潛熱的物質。轉變物理性質的過程稱為相變過程,這時相變材料將吸收或釋放大量的潛熱。
  • 西工大:空位工程和雜原子調控的N摻雜多孔碳氣凝膠用於微波吸收
    本文要點: 通過席夫鹼反應對剛性有機聚合物氣凝膠進行直接熱解,從而合成空位工程和雜原子調控的N摻雜多孔碳氣凝膠​成果簡介 碳材料有望成為輕質吸收體的候選材料,但是,結構設計和成分控制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華南理工:輕質和高彈性的碳氣凝膠連接可再生纖維素納米晶體
    本文要點: 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從生物質CNC和KGM製備高壓縮性和彈性碳氣凝膠的方法成果簡介 可壓縮彈性碳氣凝膠具有密度低、導電性好、孔隙率高、化學穩定性好等優點然而,現有的碳氣凝膠由於結構工程的缺陷,其力學性能往往受到限制。本文,華南理工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鍾林新教授團隊在《ACS Sustainable Chem.
  • 哈工大:量身定製的亞納米孔的多孔碳氣凝膠,用於鉀離子電池陽極
    本文要點:一種空氣蝕刻方法來製造多孔碳氣凝膠,具有很高的表面電容作用,具有超快的充電速度和超穩定的PIB陽極性能成果簡介近年來,開發用於鉀離子電池(PIB)的先進電極材料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Porous-Carbon Aerogels with Tailored Sub-Nanopores for High Cycling Stability and Rate Capability Potass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研究了孔徑分布在0.8 nm左右的多孔碳氣凝膠中亞納米孔的影響,並獲得了出色的PIB性能,包括長循環穩定性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二氧化釩——多種刺激響應相變材料及其應用
    多年來,科研人員研究了各種外界刺激條件下的VO2相變行為和相關的器件應用,具體的相變激勵源包括熱、光,電,電化學,磁,應力等,不同刺激條件下的VO2相變過程和應用存在很大差異。近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龍禕小組系統總結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從VO2相變及相變引起的獨特物理化學性能出發,依次總結了熱,光,電,電化學,應力以及磁場等不同刺激下VO2相變機理和對應刺激條件下的VO2器件響應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