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2020-07-28 海空視界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導讀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已於2019年3月成功執行首次無人飛行試驗——一號驗證任務(Demo-1),並正在執行始於2020年5月底的首次載人飛行試驗任務——二號驗證任務(Demo-2)。

Demo-2除飛船再入回收外均已順利完成,正計劃於2020年8月載人返回地球。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系統設計和技術的先進性,還需要從全局角度關注與飛船相關其他系統或基礎設施的發展或改進。

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原稱「龍騎士」(DragonRider),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SpaceX)提出並設計製造的第二代「龍」(Dragon 2)飛船。

SpaceX不僅僅通過繼承一代龍飛船——貨運龍飛船(Cargo Dragon)的大量成熟設計,迭代出了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還根據載人發射任務的需要和實際情況,為其設計或改造配套系統或基礎設施,如獵鷹九號運載火箭、LC-39A發射臺、回收船等。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Demo-2船箭組合體正在LC-39A發射臺起豎

一、獵鷹九號運載火箭

獵鷹九號(Falcon 9)運載火箭是SpaceX自主設計開發的中型兩級液體運載火箭,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自2010年6月首飛,已成功完成80餘次發射任務。同時,獵鷹九號火箭已陸續迭代數個版本構型,目前最新構型也是最後一個重大改進構型為構型5(Block 5)。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獵鷹九號火箭搭載載人龍飛船在LC-39A發射示意圖

獵鷹九號構型5(Falcon 9 Block 5,F9B5)火箭承擔載人龍飛船的發射任務。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要求,F9B5在設計定型後需成功發射7次,以完成載人評級認證(Human-rating certification),為此SpaceX主要針對載人任務進行了多項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改進。

2018年5月11日,SpaceX順利完成F9B5首飛任務——GPS三代星(GPS Block ⅢA)和「創世紀」(Berasheet)號月球探測器。

2018年12月23日,SpaceX順利完成符合NASA要求、完整配置的F9B5首飛成功——第16次商業補給服務(CRS-16)。

1.一級設計改進

為應付NASA極高的載人安全要求,F9B5一級的Merlin-1D(梅林/隼-1D)發動機更換了新的渦輪葉片,針對微裂採用了高密度材料。

為降低類似2016年9月Amos-6衛星發射前靜態點火事故可能性以及NASA安全性要求,Block 5型升級了推進劑貯箱增壓氦瓶/複合材料壓力容器(composite overwrap pressure vessel,COPV)——COPV 2.0,COPV 2.0不易積存凍氧和產生摩擦。

發射GPS三代星和「創世紀」號月球探測器的F9B5在一二級同時使用了符合NASA載人飛行認證要求的COPV 2.0,之前只有兩發F9B5在二級採用了COPV 2.0。

除滿足NASA載人任務要求外,SpaceX在可復用性上也做了多項改進:

◆格柵舵材料由鋁合金升級為鈦合金;

◆著陸腿由固定式、需人工拆除升級為可伸縮;

◆新型熱防護塗層應用在級間段和著陸腿等;

◆發動機架由焊接升級為螺栓連接的Octoweb3.0;

◆發動機周邊隔熱層升級;

◆整流罩升級;

◆飛行控制、攻角和控制權限改進為其他零部件與允許預留更少推進劑就能完成回收著陸。

2.燃料加注程序

經過審查,NASA於2018年8月批准了SpaceX「注後即射」(load-and-go)的操作程序申請。

該程序與SpaceX用於其商業補給任務(CRS)和衛星發射的燃料加注程序一致,即太空人先登船再加注推進劑然後立即發射。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發射當天,在太空人到達發射臺前,Faclon 9的COPV將裝滿氦氣並驗證其處於穩定狀態。

然後,當發射系統處於靜止狀態時,太空人將在發射前約2h登上載人龍飛船。在地勤人員離開發射臺後,發射逃生系統將在升空前約38min啟動。然後,SpaceX發射控制器將在發射前約35min開始加注火箭級煤油(RP-1)和液氧。

倒計時和發射準備工作可以在火箭發射前的最後一刻自動停止。無論在火箭發射前後,緊急情況下發射逃生系統將允許太空人安全撤離。

圖表:二號驗證任務(Demo-2)發射前部分時序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資料來源:NASA、SpaceX

採用「注後即射」(load-and-go),是因為SpaceX在獵鷹九號Block 5運載火箭上採取了推進劑增稠措施,採用了深冷技術,即將液氧溫度從-183℃降至-207℃,將煤油溫度從室溫約20℃降至約-7℃,通過提高推進劑密度來提升火箭性能。

但NASA要求,採用該燃料加注程序需要增加額外的驗證和演示方案,包括在搭載載人龍飛船的獵鷹九號Block 5火箭上進行5次乘員登船演練,以實現最終認證。上述登船演練已在Demo-2發射前完成,並驗證了飛行乘組配置和乘員登船時間線。

二、發射臺

載人龍飛船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甘迺迪航天中心第39號A發射臺(LC-39 Pad A,LC-39A)發射。LC-39A曾是已退役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發射臺。2014年4月14日,SpaceX和NASA籤下長達20年的LC-39A獨家租賃合同。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LC-39A未安裝登船擺臂時的固定服務設施和水平集成設施

SpaceX針對載人發射任務,對LC-39A發射臺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包括全新的登船擺臂/廊橋、緊急逃生系統,以及發射臺附近的水平集成設施等。LC-39A的改造從固定服務設施(Fixed Service Structure,FSS)上移除超過50萬磅(226.8噸)鋼結構,包括曾經用於太空梭有效載荷艙的旋轉服務設施(Rotating Service Structure,RSS)。

同時,SpaceX還在LC-39A的FSS上增加新層數,以滿足任務需要。此外,SpaceX設計建造了全新配置的發射臺傳焰道(flame trench)和液體推進劑加注設施。

1.登船擺臂/廊橋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2016年NASA太空人在登船擺臂內部

登船擺臂(Crew Access Arm,CAA)於2018年8月在LC-39A發射臺FSS安裝完成,用於太空人登上載人龍飛船,同時安裝的還有相關的乘員支持設施。該擺臂長85ft.(25.9m),寬4ft.(1.2m),高8ft.(2.4m),海拔高度265ft.(80.7m),比原太空梭配套擺臂安裝高度高70ft.(21.3m)。CAA大部分為鋼製,擁有鋁製組件。擺臂全封閉,但兩側都擁有玻璃窗,通體以白色色調為主。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LC-39A固定服務設施上安裝好的登船擺臂/廊橋

2.緊急逃生系統

2018年9月,SpaceX將LC-39A原先的緊急逃生系統(Emergency Egress System,EES)入口高度提升至與CAA一致,以幫助在CAA撤回前的太空人和FSS上同平臺工作人員等撤離發射架。LC-39A的ESS源於太空梭時代,由7個吊籃組成,每個吊籃最多可容納3人,吊籃可沿滑索受控減速下滑到距FSS上千英尺外的安全區域。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2020年4月3日,LC-39A乘員緊急逃生演練

2020年4月3日,NASA和SpaceX聯合團隊完成了端到端的緊急逃生演練(Emergency Egress Exercise),證明了在緊急情況下LC-39A發射臺上能夠從FSS上安全疏散太空人及工作人員的能力。演練中,在FSS高265ft.(80.7m)的位置,工作人員將模擬受傷人員裝載到ESS的吊籃中,並安全滑下FSS,然後成功將模擬受傷人員安置到發射臺外圍的防雷埋伏防護(Mine Resistant Ambush Protected,MRAP)車輛中。

3.水平集成設施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2018年12月19日,HIF中的Demo-1載人龍飛船和獵鷹九號火箭

SpaceX在LC-39A的FSS不遠處修建了用於發射前準備工作的水平集成設施(Horizontal Integration Facility,HIF),並為採用火箭運輸架設機(Transporter/Erector/Launcher,TEL或Transporter/Erector,TE)而鋪設了HIF通往FSS的軌道。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運輸架設機TEL載著Demo-1船箭組合體駛出水平集成設施(HIF)

三、回收船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GO Searcher回收船

GO Searcher(始於2016年)和GO Navigator(始於2018年)是SpaceX租用美國蓋斯離岸公司(Guice Offshore LLC)並進行了改造的龍飛船回收船,專門用於載人龍飛船的回收和飛行乘組/太空人的轉移。其中,GO代表Guice Offshore。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2019年8月的GO Searcher太空人出艙關鍵性演練

GO Searcher為實現載人龍飛船回收和飛船乘組/太空人出艙進行了三大硬體改進,包括直升機停機坪、疑似雷達或通信設備的圓頂設施和定製的液壓升降機,並配有兩艘用於快速搜尋的剛性外殼充氣船(rigid-hulled inflatable boat,RHIB),以及緊急醫療設備。2018年11月,NASA宣布在GO Searcher上順利完成直升機起降測試和發生太空人緊急醫療情況下的應急演練。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2018年11月的GO Searcher直升機起降測試與應急演練

此外,GO Searcher參與了2019年3月2日首次無人試飛——一號驗證任務(Demo-1)的載人龍飛船的回收任務。

GO Navigator也採用了GO Searcher的相關改進設計。GO Navigator在2019年3月首次無人試飛——一號驗證任務(Demo-1)的飛船回收和2020年1月的飛行中止(In-Flight Abort,IFA)試驗中起輔助作用,並計劃執行SpaceX首次載人試飛任務——二號驗證任務(Demo-2)的飛船回收任務。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GO Navigator回收船

四、再入回收

軌道再入、濺落海面和回收是龍飛船著陸的三步。龍飛船將按照預先計劃的軌跡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直到落入回收區內的濺落區將被持續跟蹤。濺落區是半徑約為5.4n mile(10km)的圓。回收區位於美國墨西哥灣海岸線外至少15~140n mile(28~260km)的深水區,從德克薩斯州南部到佛羅裡達州南部,完全位於美國專屬經濟區內。

墨西哥灣將成為發射自SpaceX德克薩斯州南部發射場(布洛斯維爾在建)的龍飛船飛行任務的可能降落地點,也是發射自佛羅裡達州的龍飛船飛行任務的應急降落地點。濺落區將完全被回收區包圍,不會延伸到其邊界之外。龍飛船被設計為執行精確著陸,以保證最小化濺落區域和減少回收時間。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載人龍飛船在墨西哥灣的著陸和回收區域(圖中藍色圈內)

在再入和濺落前,載人龍飛船通過2個穩定減速傘和4個主傘減速。再入過程中首先展開的是減速傘,以保證在較大、較厚的主傘展開前控制飛船將速度降至無法破壞主傘。減速傘部署後不久將從龍飛船上釋放,主傘將接替部署,而減速傘通常降落在距離龍飛船濺落位置1~2km的地方。

主傘將使龍飛船減速到約13mile/h(20.9km/h≈5.8m/s),以允許其在墨西哥灣的指定區域「軟」濺落。龍飛船被設計成在濺落後漂浮在海面上,即一旦濺落,龍飛船會短暫地浸沒在水中(約3ft./0.9m),然後立即漂浮在水面上等待回收。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Demo-1載人龍飛船主傘輔助降落

濺落後,龍飛船上的電子定位信標將允許其被在預定位置的龍飛船回收船定位。首先,兩艘在預定位置的剛性外殼充氣船(rigid-hulled inflatable boat,RHIB)將到達龍飛船濺落位置,以評估龍飛船狀況,評估將包括如果(人)吸入則會致命的超高濃度蒸汽檢查等,並確保龍飛船處於直立向上且穩定的漂浮狀態。

然後,回收船將抵達濺落位置,回收人員將把液壓升降機放入水中,將龍飛船輕輕地吊離水面,並放置在回收船甲板上。如果龍飛船上有太空人,一旦龍飛船安全地固定在甲板上,回收人員會為龍飛船準備乘員出艙程序。當飛船裝載到回收船上時,RHIB將儘可能回收所有龍飛船再入部署的降落傘,包括主傘和穩定減速傘(雖有定位難度而仍在尋求解決方案)。

當龍飛船被固定在甲板上的機庫中時,出口設備將被放置在龍飛船前方,飛船壓力將平衡至大氣壓,側艙門將被打開,太空人將開始出艙。出艙後,太空人將進入船上醫療評估區開始醫學評估。太空人和貨物將通過直升機(如埃裡克森S-64E或波音支奴幹CH-47運輸直升機)運送到最近的機場。在某些情況下,兩架直升機可用來運送更多的太空人。

墨西哥灣沿岸商業港口/碼頭可用於龍飛船的卸載作業,也可在位於卡納維拉爾角港口的SpaceX設施或位於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CCAFS)的碼頭實施。

淺析美國載人龍飛船配套系統: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滿足NASA要求

GO Searcher正在起吊Demo-1載人龍飛船加壓乘員與貨物艙(capsule)

回收船到達港口後,龍飛船將被卸下並通過卡車運輸到SpaceX設施進行進一步的飛行後處理。根據美國交通部(DOT)要求的SpaceX運輸危險廢物DOT許可證,SpaceX將確保所有加壓罐體在運輸前都減壓至DOT規定的最大壓力。

總結

SpaceX不僅僅研發出了載人龍飛船並成功載人飛行,還同時設計改造其他相關系統(如火箭)和基礎設施(如發射臺)。SpaceX在堅持安全性和低成本的基礎上通過飛船的全程逃逸能力實現了「太空人先登船後加注火箭推進劑」的操作,盡最大可能滿足NASA嚴苛的載人安全性要求,同時通過租借等手段保證了低成本運作載人發射任務的能力,並為其後開展的商業(低軌)太空旅遊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載人龍飛船—美國在2011年以後重新獲得載人太空能力
    載人龍飛船的頂端安裝傳感器和攝像頭,能夠自動控制與空間站的距離並進行對接。美國東部時間5月31日上午10點16分,載人龍飛船與空間站成功對接,成為迄今第一艘抵達空間站的商業載人飛船。美國太空人 Robert Behnken 和 Douglas Hurley 宣布將這艘載人龍飛船命名為「奮進號」(Endeavour),以致敬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根據 NASA 計劃,下一艘載人龍飛船將於8月30日運送4名太空人前往空間站。
  • NASA為載人龍飛船從國際空間站返回「開綠燈」
    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證實,該航天局和SpaceX仍然計劃在本周末讓「奮進號」載人龍飛船脫離國際空間站並返回地球,儘管人們擔心風暴可能會擾亂這次計劃。「奮進號」在6月初搭載兩名太空人-Robert Behnken和Douglas Hurley到達國際空間站,標誌著SpaceX太空飛行器的一個巨大裡程碑。最終,NASA計劃使用載人龍飛船執行往返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將新的太空人、補給和實驗帶到國際空間站,然後帶著即將離去的太空人和其他貨物返回。
  • 載人龍飛船商業首飛再度延誤,這次被連累
    龍飛船商業首飛再度延誤,這次間接受牽連。原定美東時間10月31日2:40,SpaceX發射載人龍飛船商業首飛Crew-1任務,NASA宣布最新延期至11月上中旬。渦輪機氣體發生器利用少量燃燒劑和氧化劑單獨燃燒,從主燃燒室向渦輪提供動力。獵鷹9號一級火箭共有9臺梅林1D+發動機,這次「壓力意外上升」至少有一臺渦輪機氣體發生器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系統自動鎖死,發射中止——就在發射前兩秒鐘自動中止。
  • 商業載人航天的典範——美國載人「龍」飛船的設計有何非凡之處?
    在其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和諧」(Harmony)號節點艙自動對接後,載人龍飛船上的兩名NASA太空人Doug Hurley和Bob Behnken進入國際空間站,標誌著美國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再次擁有獨立的本土載人航天能力。
  • 載人龍飛船推遲發射,聯盟號高速發射在即,美國還要向俄羅斯低頭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進行了規模龐大的「太空爭霸」競賽,最終美國依靠阿波羅登月計劃獲得了航天探索霸主的地位。美蘇的「太空爭霸」競賽促進了航天探索的進步,時至今日美國和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還在享受當時競爭的紅利。美國曾經很長時間把載人航天運輸工具放在了太空梭上,以至於放棄了宇宙飛船的研製和裝備。
  • 美載人龍飛船試驗:離不開NASA幫助,在近地軌道任務執行拔得頭籌
    NASA首先用數十億美元資助SpaceX進行載人龍飛船的開發,其次用其數十年的技術積澱和豐富的測試設施幫助SpaceX進行技術轉化和測試試驗,同時還通過史上最嚴苛的載人安全性要求和錙銖必較的審查評估協助SpaceX把關飛船質量,並最終實現雙贏——NASA重新擁有獨立的本土載人航天運輸能力、SpaceX獲得了技術與資金並促進了公司發展
  •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白色機殼,黑色鉚釘,自帶後工業主義朋克風的 SpaceX 載人龍飛船回來了。假設天氣狀況不理想,NASA 和 SpaceX 會推遲載人龍飛船的脫軌點火。NASA 工作人員表示,載人龍飛船上的補給物資可維持三天。幸運的是,兩位太空人乘坐的龍飛船順利進入大氣層,降落傘打開。
  • SpaceX載人龍飛船模擬器內部曝光 高級轎跑即視感 (1/7)
    SpaceX載人龍飛船模擬器內部曝光 高級轎跑即視感 (1/7) "← →"翻頁
  • 在太空待了兩個月後,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即將返航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日3:22,SpaceX發射了一枚全新的獵鷹9號火箭,執行載人龍飛船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兩名太空人羅伯特·班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送上國際空間站。為Demo-2任務的返航提供了7個濺落點,分別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坦帕、塔拉哈西、巴拿馬城、卡納維拉爾角、代託納和傑克遜維爾海岸附近。
  • SpaceX不懈努力,載人龍飛船終獲成功,場面堪比科幻大片
    自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後。NASA無奈地決定讓現存的三架太空梭,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在2011年全部退役。此後,美國再無獨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現在spaceX立志要讓美國擺脫對俄的依賴,重獲載人航天的能力,讓美國航天找回昔日的無上榮光
  • SpaceX 龍飛船正式載人首飛,馬斯克填補美國載人飛行近十年空白
    終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首次正式載人飛行任務拉開大幕!此次在龍飛船上,共有三名 NASA 太空人和一位來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太空人。這將是有史以來首次有四名太空人通過商業飛船實現國際空間站乘員輪換任務,對於 NASA 來說這也是有國際夥伴參與的首次商業載人飛行。
  • SpaceX龍飛船平安返回地球 完成首次載人試飛任務
    看看新聞Knews綜合2020-08-03 10:27在國際空間站停留約兩個月後,執行首次載人試飛任務的SpaceX「龍」飛船離開國際空間站,並於美國東部時間8月2日14時48分,落入佛羅裡達州附近的墨西哥灣,將美國宇航局太空人鮑勃·本肯和道格·赫爾利安全送回地球。
  • 載人龍飛船將於8月2日返回地球 天氣仍是主要因素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鮑勃·貝恩肯( 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暫定於8月2日乘坐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返回地球。據悉,兩名太空人於今年5月底乘坐載人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這也是NASA首次通過商業太空船將太空人送入軌道。目前,NASA計劃讓兩名太空人於8月1日登上載人龍飛船。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Jim Bridenstine)表示,他們將在8月2日的某個時候返回地面。布裡登斯汀稱天氣將是決定返回日期的主要因素。
  • SpaceX龍飛船完美海面濺落!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啟
    美國東部時間周日下午2點(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2點),執行首次載人試飛任務的 SpaceX 龍飛船成功降落在大西洋海面上,這成為商業載人航天又一壯舉!自2011年7月美國宇航局(NASA)進行其最後一次太空梭飛行任務以來,美國一直缺乏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的能力。 在隨後的九年中,美國宇航局不得不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發射系統來運送其太空人往返空間站。
  • 2名太空人乘坐龍飛船從空間站成功返回地球,卻暴露了3個問題
    對於負責監督太空人鮑勃·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利(Doug Hurley)返回地球的SpaceX和NASA負責人而言,成功的定義不僅僅是看到由SpaceX設計、建造和操作的太空船安全地返回到墨西哥灣,更是看到整個載人航天歷史性突破的全部過程。
  • 載人航天裡程碑時刻!首次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發射,馬斯克讓...
    ,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但隨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相繼發生事故,加之其餘的3架太空梭逐漸老化,2010年,NASA決定將太空梭全部退役。2011年7月,「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成功執行最後一次任務後,太空梭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在此之後,美國的載人航天陷入了近10年的空窗期。由於缺乏載人太空飛行器,美國太空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
  • 馬斯克讓美國重回太空
    北京時間11月16日8:27,在美國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北京時間11月16日8:27,在美國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
  • SpaceX載人龍飛船在中國上空與空間站成功對接
    北京時間05月31日22時17分,SpaceX載人龍飛船在中國上空與空間站成功對接,目前國際空間站和載人龍飛船均已進入地影。SPACEX載人龍飛船SPACEX載人龍飛船>SPACEX載人龍飛船DM-2任務是SpaceX載人航天系統最後一次重大測試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發射升空!未來普通人也能圓「航天夢」?
    本次的載人航天任務搭載了4名太空人,比5月份的載人發射多了兩人,有3名來自美國,1名來自日本。他們分別是維克託·格洛弗、麥可 霍普金斯、香農·沃克和野口聰一(日籍太空人)。  「載人龍」飛船內景。
  • 美國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和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哪個更強
    本次飛行若一切順利,載人龍飛船將在飛行19個小時以後,將與空間站對接,兩人隨後進入空間站,預計飛船與空間站合體運行110天左右返回,若按照設計要求,它可以在軌運行210天。b型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返回,5月30日已開艙檢測,說明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已經進入了實體發射試驗和檢測階段,如今美國的龍飛船首次載人發射成功,那麼它和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兩者哪一款更強更先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