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2020-08-04 極客公園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這是 NASA 太空人乘坐商業太空飛船凱旋的第一次,但不會是最後一次。

白色機殼,黑色鉚釘,自帶後工業主義朋克風的 SpaceX 載人龍飛船回來了。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成功濺落在墨西哥灣海面上 | NASA

兩個月前的 5 月 30 日,鮑勃·本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兩位 NASA 太空人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他們搭乘 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升空,經過 19 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順利抵達國際空間站。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來自 NASA 商業載人航天項目(NASA Commercial Crew)的太空人鮑勃·本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 | NASA


本肯跟赫爾利的主要職責,是進行任務代號為「Demo 2」的測試工作。從發射到空間站對接,再到乘坐返回艙返程,二人要對 SpaceX 載人航天系統,做全程監測。

當然,他們上天不光做相對枯燥的工作。本肯還完成了兩次太空行走,更換了空間站外部的電池。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正在執行太空行走任務的鮑勃·本肯 | NASA

赫爾利則在空間站的穹頂艙中,透過六扇明窗,用快門盡情抓拍湛藍的地球。從白天到黑夜,他把照片上傳到了 Twitter ,分享給了全世界。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道格拉斯·赫爾利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地球照片 | NASA

兩個月的太空漂泊無疑是漫長的。北京時間 8 月 2 日 7 時 35 分,本肯跟赫爾利操縱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分離。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載人龍飛船啟動與國際空間站的脫離程序 | NASA


離開空間站後,龍飛船還要在軌道上繞行 18 個小時。之後,開啟推進器,離開軌道衝入地球大氣層,期間經歷了高達 3500 華氏度的極端溫度,飛船外部隔熱板的安全性能受到了極大考驗。

啟程返回地球。這是測試中最危險的階段任務之一,大約要經歷 19 個小時的未知旅程。

假設天氣狀況不理想,NASA 和 SpaceX 會推遲載人龍飛船的脫軌點火。NASA 工作人員表示,載人龍飛船上的補給物資可維持三天。

幸運的是,兩位太空人乘坐的龍飛船順利進入大氣層,降落傘打開。北京時間 8 月 3 日 2 時 48 分,龍飛船在墨西哥灣成功濺落。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順利濺落在墨西哥灣水域的載人龍飛船 | NASA


航天,安全比酷炫更重要

不同以往 SpaceX 火箭助推器回收過程中垂直著陸的驚豔,龍飛船採用的是最傳統、最保守的飛船再入返回模式,即傘式海上濺落。

為什麼一貫「喜歡冒險」的馬斯克,會採用有悖於自己風格的保守方式來回收飛船呢?

要知道,這並非馬斯克的本意。

在載人龍飛船最初的設計方案裡,除了要滿足可復用、可回收的基本原則,採用助推器軟著陸返回的方式,也是飛船最亮眼的標配設計。這基本等同於獵鷹九號垂直著陸的技術原理和呈現效果。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載人龍飛船的原始設計是通過SuperDraco發動機點火,進行垂直著陸的。這是之前原型機測試點火的照片 | Space

不過,就當 SpaceX 在 2017 年把引以為傲的設計方案遞給 NASA 時,卻遭到了對方的堅決抵制。因為載人龍飛船的這些新功能,如果集成在一起,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

儘管龍飛船在推進懸浮、發射中止逃生、垂直著陸等多次測試都沒有出現事故,但都未能消除 NASA 決策層的疑慮。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1986 年 1 月 28 日發射的太空梭挑戰者號,在升空後 73 秒爆炸解體 | NASA

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認為技術革新相比載人航天的安全性來說,顯然沒那麼重要。畢竟,NASA 被之前太空梭的兩次事故嚇破了膽,不得不做保守派。

當然,SpaceX 同樣看重保證太空人的生命安全。助推器著陸原本是 SpaceX 為載人飛船登陸火星的最好方式,但它需要從安全角度對質量做出保證。SpaceX 最終轉變了思維,取消了龍飛船助推器著陸的功能。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載人龍飛船的終版設計 Demo,取消了著陸架的設計,但依然保留了 SuperDraco 發動機的配置,用於發射時緊急逃逸功能的實現 | SpaceX


閹割後的載人龍飛船,雖依然保留著助推器,但砍掉了著陸架。取而代之的降落方案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海上傘降濺落和海上搜救。

飛船傘降濺落的返回過程,雖然在視覺上不及發射的場面震撼,但它遠遠超過了入軌發射時的難度。因為發射依靠的的獵鷹火箭,無論是運載能力還是可靠性,已在過去 3 年的高頻發射中獲得了認可。

而龍飛船的載人回收,還是頭一回。它考驗的不是火箭,而是飛船自身。

首先,載人龍飛船脫離軌道進入大氣層時,會與空氣摩擦產生巨大的熱量,最高可達 3500 華氏度。這對飛船的防熱系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當然,這也是測試的其中一項。

其次,過載環境和振動環境對船上電氣控制系統也是一種考驗,高溫將造成飛船與地球之間的通信中斷,預計將持續約 6 分鐘,因此飛船返回艙的再入角度必須要控制好。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脫離規定進入大氣層,龍飛船的返回艙會與空氣摩擦產生巨大的熱量,最高可達 3500 華氏度 | SpaceX

以往,幾乎所有的飛船都是在陸地著陸。龍飛船之所以不在陸地著陸,SpaceX 考慮到氣象風場等測量偏差導致的著陸落點偏移較大的問題。在海上著陸顯然不用擔心地面人員安全性的問題。

航天不能總是一味地追求酷炫。雖然發動機反推垂直降落能提供極佳的落點精度,但代價是對反推發動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一考

事實上,「Demo 2」執行的任務不是單單的某項測試,而是看載人龍飛船從發射到回收的整體表現。儘管這艘飛船的完美升空得到了 NASA 的官方認可,但飛船從太空返回地球的路上,還有許多風險。

在濺落前,龍飛船要用降落傘對抗地球引力,以達到平穩著陸的目的。

它有兩套錐管降落傘,在海拔 18000 英尺的高空展開,此時的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 350 英裡。當飛船位於 6000 英尺左右的高度時,飛行速度可以將至每小時 119 英裡,然後四個主降落傘將全部展開,為飛船著陸最最後的減速。

考慮到飛船降落角度可能帶來的著陸點偏移,官方給出的降落地點,分別是彭薩科拉、坦帕、塔拉哈西、巴拿馬城、卡納維拉爾角、代託納和傑克遜維爾這 7 個佛羅裡達海岸附近的區域。

在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分離前的 6 小時,SpaceX 和 NASA 根據具體情況共同決定了本次首選濺落區為彭薩克拉。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SpaceX 的工作人員已先前抵達這七個降落地點,並派出兩艘救援船「搜尋者」(Go Searcher) 和「領航員」(Go Navigator) 在佛羅裡達海岸附近的墨西哥灣和大西洋海域進行搜救。

這兩艘飛船上有 40 多名來自 SpaceX 和 NASA 的飛船工程師、水上回收專家、醫療專業人員、飛船船員、NASA 貨運專家以及其他協助回收工作的人員。

最終,龍飛船在北京時間 8 月 3 日 2 點 48 分濺落墨西哥灣。兩位飛行員稱「目前很好」。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龍飛船返回艙被打撈至救援船的甲板上 | NASA

濺落髮生後,搭載 SpaceX 人員的兩艘救援船立即從主回收船上撤離。第一艘船主要負責檢查太空艙的完整性,並測試龍飛船周圍區域是否存在自燃推進劑蒸汽。一旦清理完畢,船上的人員開始為打撈飛船做準備。第二艘快船負責回收已經從太空艙脫離並在水中的降落傘。

此時,主回收船可以進入並開始將龍飛船的船員艙吊到主甲板上。一旦返回艙進入主回收船,它先是被轉移到一個穩定的位置,以便打開艙門,等待醫務人員進行初步檢查,並協助本肯和赫爾利離開飛船。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工作人員打開艙門,將兩位太空人小心翼翼從返回艙中挪出 | NASA

從飛船濺落到太空人出艙,整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北京時間 8 月 3 日 4 點整,龍飛船艙門打開,兩位太空人出艙。

離開龍飛船太空艙後,本肯和赫爾利將立即被送往回收船上的醫療區進行初步評估。這一程序跟乘坐聯盟號的太空人返回地球的方式類似。

經過初步的醫療檢查後,本肯和赫爾利將立即搭乘直升機前往甘迺迪航天中心醫院,接受全套的醫療服務,最後回到德州休斯頓的詹森航天中心。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太空人本肯和赫爾利在龍飛船「進取號」(Endeavour)艙門打開後,微笑著對著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 NASA

與此同時,龍飛船將被送回 SpaceX 公司位於佛羅裡達州的 Dragon Lair 接受檢查和處理。SpaceX 的團隊將對本次測試飛行中龍飛船的各項數據和功能表現進行評估,以完成 NASA 商業載人航天(NASA Commercial Crew)以及國際空間站項目對執行任務的飛行系統的認證。

至此,龍飛船 Demo-1 的全部任務總算圓滿謝幕了。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停泊在國際空間站的龍飛船 | NASA

SpaceX 向 NASA 證明了載人龍飛船完全有能力,作為運送美國太空人往返於地球與國際空間站的常規運輸工具。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用於執行「Crew-1」任務的 SpaceX 獵鷹9 火箭一級助推器已經在 2020 年 7 月 14 日抵達甘迺迪航天中心

接下來,SpaceX 將為即將到來的正式任務——「Crew-1」做準備。具體任務執行前,SpaceX 需要獲得 NASA 的正式授權認證。

成功的話,下一次正式飛行任務將由指揮官 Michael Hopkins, 飛行員 Victor Glover,任務專家 Shannon Walker 這三位來自 NASA 的太空人,以及來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的任務專家野口聰一組成。

正式任務的代號為 Crew-1,將依然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 39A 發射臺啟程,四位機組成員預計會在國際空間站逗留 6 個月的時間。

目前,官方尚未給出下次發射的確切時間,因為完成認證大約需要六周的時間,初步預計至少要等到 9 月底。

不過現在,NASA 和 SpaceX 的工作人員應該先開瓶香檳,幹了這杯慶功酒。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51 年前的今天,阿波羅 11 號濺落,從月球成功返回。而 45 年前的今天,Apollo-Soyuz 測試項目的飛船濺落,這也是 Apollo 系列飛船的最後一次飛行。

龍飛船回來了,它著陸的方式為什麼一點不「馬斯克」?

時隔 45 年,載人飛船重回美國本土 | NASA

歷史仍在繼續創造中。


本文作者:包校千

題圖來源:NASA

責任編輯:於本一

本文首發於極客公園,轉載請聯繫極客君微信geekparker 或 zhuanzai@geekpark.net


相關焦點

  • 馬斯克稱金字塔是外星人建的,埃及真有「古代太空人」?
    「是外星人。」 這句大膽的話不是別人說的,而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 周五,馬斯克發布了一條推文,稱「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馬斯克不是唯一,「古代航天員理論」很瘋狂吉薩大金字塔建於4000多年前的埃及,是人類最令人驚嘆的建築成就之一。它們是為統治古埃及的法老建造的墳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高聳建築是吉薩大金字塔。它位於開羅城外,距離獅身人面像很近。
  • SpaceX不懈努力,載人龍飛船終獲成功,場面堪比科幻大片
    它由科技狂人、現實版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於2002年6月創立。馬斯克雄心壯志,他創立這家公司就是想將人類帶入太空時代,徵服茫茫星辰。禍不單行,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也瀕臨破產。更加雪上加霜的是,spaceX研發的火箭已經經歷了三次失敗的發射。馬上進行的第四次發射可謂是孤注一擲。偏偏此時,公司已沒有資金來支持這關鍵的一擲。鋼鐵俠馬斯克立即變賣自己的跑車、房產,換來寶貴的資金用以支持火箭發射。
  • 載人龍飛船—美國在2011年以後重新獲得載人太空能力
    美國太空人 Robert Behnken 和 Douglas Hurley 宣布將這艘載人龍飛船命名為「奮進號」(Endeavour),以致敬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根據 NASA 計劃,下一艘載人龍飛船將於8月30日運送4名太空人前往空間站。
  • 載人龍飛船商業首飛再度延誤,這次被連累
    載人龍飛船原定美東時間10月31日2:40,SpaceX發射載人龍飛船商業首飛Crew-1任務,NASA宣布最新延期至11月上中旬。按慣例SpaceX沒有官方聲明,但公司創始人兼CEO馬斯克在推文中透露,「渦輪機氣體發生器的壓力出現意外上升。」
  • 龍飛船載4名太空人升空,馬斯克被拒之門外,無法親臨現場觀看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上,一天前,由於大西洋海域風浪太大,回收船無法正常作業,導致本次發射任務被推遲到今天進行。從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發射升空,到2011年7月21日最後一架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安全著陸,標誌著延續了30年的美國宇航局太空梭時代的結束,此後,美國宇航局一直租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運送美國太空人。
  • SpaceX成功返航,馬斯克:太空旅行變得普遍,文明的未來將得到保證
    在此之前,「龍飛船」已經在國際空間站和地球之間運送了 21 次物資,其中還包括 9 次返回任務。而它的首次載人發射和安全返回,讓鋼鐵俠馬斯克再一次創造了航天歷史,完成了「不可能的事」。」的民用船,給打撈工作造成了一些幹擾。
  • SpaceX成功返航,馬斯克:太空旅行變得普遍,文明的未來將得到保證
    在此之前,「龍飛船」已經在國際空間站和地球之間運送了 21 次物資,其中還包括 9 次返回任務。而它的首次載人發射和安全返回,讓鋼鐵俠馬斯克再一次創造了航天歷史,完成了「不可能的事」。隨後,救援船努力將龍飛船從水中拉起。Behnken 和 Hurley 終於可以退出太空艙,再次呼吸到新鮮空氣。至此,降落過程最危險的部分完成。除了打撈船外,龍飛船的周圍還聚集了不少「看熱鬧」的民用船,給打撈工作造成了一些幹擾。
  • 馬斯克的星辰大海,並非一片祥和:火星是繼承者還是背叛者?
    本文將從移民火星的理由、可行性和潛在的問題出發,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人類為什麼需要移民火星二、火星是否是唯一選擇三、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及可行性四、火星文明是地球文明的延續還是終結(特別提示:文末附7分鐘完整版2020年12月9日最新的SpaceX「星舟」原型機SN8發射/回收視頻。
  • 【重磅】Elon Musk 公布其「火星殖民」計劃,20 萬美元成為「火星人」
    「殖民火星」從來就是他的目標,這一點從他 2002 年成立 SpaceX 起就未改變過。今天,他在於墨西哥城舉行的第 67 屆國際宇航大會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IAC) 上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火星殖民」計劃,從其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這個項目的具體細節。
  • 馬斯克承諾:直播SN8星艦高空首飛
    11月2日今天,馬斯克在推特上互動時表示,對於即將到來的SN8首次15公裡高空試飛,將會進行直播。「儘管可能是一個相當短的直播。很多情況下可能會出錯,但我們會提供視頻。你會看到我們做的一個個畫面。」
  • 馬斯克再創歷史,SpaceX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而這次發射的另一個主角獵鷹 9 號,在升空的 2.5 分鐘後一級火箭就已經脫離主體,降落到了大西洋的一座無人回收平臺上,這個平臺的名字很特別,叫做「當然我還愛著你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 特斯拉又「革命」了,馬斯克開始重新定義電池
    而這個使命中最關鍵的詞是「加速」,特斯拉似乎是一家不願按照「正常速度」發展的企業,「加速」是一種常態。這種「加速感」也體現在了創始人馬斯克的「超前發布」之上。在智能和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緊趕慢趕的完成了算法、系統、甚至是晶片的自研,除了半導體的製造,特斯拉幾乎把一個汽車產業鏈條上的所有軟硬體上能力的分工全都大包大攬了。
  • SpaceX將發射「星船」火箭 馬斯克稱順利著陸概率為30%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11月30日消息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星船」(Starship)SN8火箭將首次進入15000米高度飛行,以檢查著陸技術工藝和其他一系列指標。
  • 人類已經進入太空旅遊的時代,龍飛船探秘
    前言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已經不能滿足與海邊衝浪、曠野露營、草地燒烤等旅遊和娛樂方式了,環遊世界也開始變得沒有那麼新奇了,人類總是不會安於現狀,他們有更加腦洞大開的想法,太空旅遊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逐漸開始認真了起來。
  • 馬斯克的載人龍「拯救」美國航天?你是否了解歡呼後的不堪往事
    如果國會和NASA不推動商業航天項目,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就不會這麼快被設計出來;如果NASA不提供幾十億美元的研發資金,恐怕馬斯克會走上另外一條道路;如果不是競爭對手「波音公司」反覆掉鏈子,龍飛船恐怕也永遠只是配角。因此馬斯克和龍飛船走到今天,是歷史的偶然更是必然。這次成功將兩名NASA試飛員道格拉斯和鮑勃送入太空,在偉大的背後又掩蓋了多少問題與艱辛?甚至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無語事件?
  • 從霍金到馬斯克:科技精英們的太空夢想
    如果我們成功的話,這個飛掠任務將會在發射後二十年左右到達半人馬座阿爾發星,並發送回來在那個星系中發現的行星的圖片。這是霍金在微博上發布的具體計劃。他們能成功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扎克伯格也是與他們同行的夥伴。我們祝福他們可以完成這次挑戰。
  • 馬斯克的神秘推文暗示「A Shortfall of Gravitas」著陸平臺即將...
    今年早些時候,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對外表示,SpaceX將在佛羅裡達州太空海岸附近部署一個新的火箭著陸平臺,該平臺將與卡納維拉爾角的另一艘無人船一起使用
  • SpaceX龍飛船完美海面濺落!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啟
    時隔九年,SpaceX贏得「奪旗戰」! 美國東部時間周日下午2點(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2點),執行首次載人試飛任務的 SpaceX 龍飛船成功降落在大西洋海面上,這成為商業載人航天又一壯舉!SpaceX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完美收官,馬斯克發文表慶祝想必Bob Behnken在昨日早已按捺不住將要返回地球的激動心情,「我的行李已經打包好了,準備返航」。
  • 為什麼很多「天才」也會犯「愚蠢」的錯誤?
    圖片來源:截圖自The Myth of Genius)所以,我們把鮑林叫做「天才」一點也不過分,對吧?鮑林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他研究的是畸形血細胞的蛋白質,但這並不完全適合癌症。直到17世紀,我們現在所指的「天才」概念才開始出現。
  • 馬斯克: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矩陣模擬」中
    ,他堅信「我們活在模擬(simulation)中」。馬斯克,很魔幻。馬斯克的「矩陣模擬假設(Matrix-style simulation)」理論是根據宇宙已經存在138億年的事實而提出來的。馬斯克還說,模擬的論據是非常充分的,同時也提醒了我們不要嘗試加快文明進化的速度,否則會讓界限產生模糊,讓文明走向終結。「這兩件事中的一件將會發生。因為我們存在著,所以我們很可能是處在模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