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在我國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在《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中都有關於藥酒的記載,尤其是《本草綱目》還列出了69個藥酒配方,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可以保健、治病並且滋養身體,最常見的會放人參、鹿茸、枸杞等等,更進一步的會放蛇類動物,看起來還是十分恐怖的。
但是之前一些年網上也爆出過些許新聞,被藥酒罈子裡的蛇咬傷。例如發生在2013年,黑龍江哈爾濱雙城區的劉女士患有風溼疾病,聽別人說蛇酒可以緩解甚至是治療風溼疾病,因此劉女士託朋友從林區弄來了一條活蛇,在當地被稱為「土球子」。
劉女士自己把它浸泡在白酒缸中,每天從下邊閥口接一些蛇酒來喝,就這樣過去了三個月,酒缸裡的白酒已經見底了,她想要再添加一些白酒,但是當她打開酒缸用筷子調整蛇姿態的時候,泡了三個月的蛇竟然活了過來,咬住了劉女士的右手。聽到驚呼家人趕到後,劉女士被送去醫院,才得到很好的治療。
這種情況並非是個例,2001年廣西的一位村民同樣是自己泡蛇酒,蛇在米酒罈子裡已經泡了一年多了,但是開壇後依然被竄出的蛇咬傷,由於咬在脖子上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送到醫院後不治身亡。還有2009年湖北的一位居民網上購買赤練蛇進行泡酒,同樣是兩個月後被藥酒中的蛇咬傷,但所幸沒有大礙。
有的朋友可能會很好奇,民間都說「貓有九條命」,但也沒有說過蛇還能「死而復生」啊?實際上並沒有描述中的那麼神奇,泡了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蛇竄出咬人,並非是它們死而復生,而是最開始就沒有死,我們可以看到上邊幾個例子,有的都是活蛇直接進行泡酒,這也就意味著它們一直都沒有死。
蛇類是地球上非常古老的爬行動物,在一億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全世界範圍內共有3000種以上的蛇類,毒蛇佔據其中的15%左右,尤其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蛇類是經常被看到的。它們也是地球生態系統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同時它們也是非常脆弱的。
蛇是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溫度受環境溫度影響,因此需要不時地曬曬太陽升溫,如果溫度過低它們就會進入冬眠狀態,全身的新陳代謝達到最低水平,能量消耗非常低。冬眠的蛇靠著自身儲存的能量可以幾個月不進食物,因此說泡在藥酒裡的蛇活幾個月到也有可能。
但關鍵一點在於,即使蛇類可以不吃不喝,但是它們也需要氧氣的供應,而一般個人製作的藥酒並非是密封狀態,並且隨著酒量的減少,蛇可能會裸露出來,這樣它們就可以有充足的氧氣進行「閉關」。
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一不要去泡蛇酒、二不要自己製作蛇酒、三不要活蛇泡酒、四即使都做了,那也要保證密封性,並且不要用毒蛇。有的時候再想,人類這個物種真的是很厲害的,發展進化的速度太快了,短短數百萬年間就從非洲大草原上瑟瑟發抖的小可憐,到今天一躍到食物鏈頂端,竟然還會用有上億年演化史的蛇類來泡酒。
這種值得驕傲嗎?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