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TAD結構在調控基因表達中的作用

2020-12-04 科學網

研究揭示TAD結構在調控基因表達中的作用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5 16:05:22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Daniel M. Ibrahim和Stefan Mundlos團隊合作,以Sox9-Kcnj2基因座為模型揭示了TAD結構的功能。相關論文於2019年8月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研究人員測試了Sox9-Kcnj2基因座的TAD在小鼠枝芽發育中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去除TAD內以及邊界的主要CTCF位點會導致相鄰TAD的融合,但對基因表達無明顯影響。然而,將TAD的邊界進行反轉和/或重定位會改變調控活性,從而產生基因錯誤表達與疾病表型。因此,TAD結構為基因的表達提供了穩定性與精確性,但對於發育中的基因調控並不是必需的。疾病相關基因的異常激活並不是僅僅由轉錄絕緣性丟失所引起,而是需要CTCF依賴的增強子-啟動子聯繫的重定向。

據介紹,通過cohesin與DNA結合因子CTCT的合作,基因組被組織為三維的單元,這被稱為拓撲相關結構域(TAD)。TAD的基因組重排被證明會導致基因的錯誤表達與疾病,但全基因組敲除CTCF卻不會對轉錄產生明顯的影響。


Title: Functional dissection of the Sox9 – Kcnj2 locus identifies nonessential and instructive roles of TAD architecture

Author: Alexandra Despang, Robert Schpflin, Martin Franke, Salaheddine Ali, Ivana Jerkovi, Christina Paliou, Wing-Lee Chan, Bernd Timmermann, Lars Wittler, Martin Vingron, Stefan Mundlos, Daniel M. Ibrahim

Issue&Volume: 2019-07-29

Abstract: The genome is organized in three-dimensional units called 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 through a process dependent on the cooperative action of cohesin and the DNA-binding factor CTCF. Genomic rearrangements of TADs have been shown to cause gene misexpression and disease, but genome-wide depletion of CTCF has no drastic effects on transcription. Here, we investigate TAD function in vivo in mouse limb buds at the Sox9Kcnj2 locus. We show that the removal of all major CTCF sites at the boundary and within the TAD resulted in a fusion of neighboring TADs, without major effects on gene expression. Gene misexpression and disease phenotypes, however, were achieved by redirecting regulatory activity through inversions and/or the repositioning of boundaries. Thus, TAD structures provide robustness and precision but are not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al gene regulation. Aberrant disease-related gene activation is not induced by a mere loss of insulation but requires CTCF-dependent redirection of enhancerpromoter contacts.

DOI: 10.1038/s41588-019-0466-z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9-0466-z

相關焦點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該團隊前期研究克隆了控制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EN,並揭示了黃瓜卷鬚同源器官是側枝。  TEN屬於TCP家族中CYC/TB1類的轉錄因子,通過對TEN調控卷鬚的形態發育和運動能力的分子機制的研究,作者們發現了TEN通過直接調控乙烯的合成來控制卷鬚的形態和攀援。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不同人體組織中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
    研究揭示不同人體組織中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4 13:42:3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Tuuli Lappalainen、Sarah Kim-Hellmuth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不同人體組織中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高平/曹傑/楊運桂等研究揭示MYC通過m6A負向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癌基因c-Myc (又稱MYC) 在約30-50%的人類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在影響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細胞的代謝和惡性轉化中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已知MYC可以調控約15%人類基因的表達,其中1/3受MYC負向調控。
  • 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揭示uORF和microRNA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
    生物體為了確保發育程序的準確性或維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會利用不同類型的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在多個層面精細調控基因表達。當前對基因表達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的調控已經有了深入了解,而在蛋白質翻譯水平上調控的研究則相對滯後。陸劍課題組近年來結合核糖體圖譜實驗、高通量測序和演化基因組學分析,致力於解析蛋白質翻譯調控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規律。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Cell)雜誌上。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發現,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有著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2018年Lasker基礎醫學獎: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景傑生物/報導2018年9月11日,本年度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兩位闡釋組蛋白結構及其修飾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的兩位科學家:Michael Grunstein(UCLA)和Charles David Allis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基因表達調控核心複合物LDB1/SSBP2的分子機制
    增強子是一種控制基因表達與否的開關,它們往往遠離其控制的基因,坐落於編碼框之外。因此,距離基因很遠的增強子和基因之間的DNA成環是基因轉錄激活非常關鍵的一步。在哺乳動物紅細胞中,LDB1蛋白雖然自身不結合DNA,但是分別結合在遠距離增強子和紅細胞生成相關基因上的LDB1轉錄複合物,可通過LDB1的二聚體化實現遠距離增強子和啟動子之間的互作。
  •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8 22:07:06 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Zachary B. Lippma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ichael C.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發現,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有著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相關成果2月2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學》雜誌。  據了解,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非洲爪蟾體節發生標誌基因Mespo的表達調控研究
    胚胎發育過程中正確的分節保證了脊椎動物具有正常的體軸,因此體節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受到嚴格的遺傳控制,對體節發生的分子機制的研究是發育生物學中的重要課題。之前的研究證明,Wnt  和FGF信號途徑以及轉錄因子Mespo等參與了體節發生,但具體的分子機制目前尚所知甚少。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的研究論文,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丁一倞團隊首次揭示體內RNA二級結構對調控前體mRNA加工的作用
    由於mRNA分子是一條長的單鏈核酸,本身的物理性質決定了其能夠摺疊成複雜的空間結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RNA高級結構在基因表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但由於研究技術的限制,目前對mRNA結構的調控作用了解並不深入。近年來,隨著RNA結構組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解析RNA結構的生物學功能成為可能【1】。
  • Nucleic Acids Research:研究揭示長非編碼RNA對節律基因的調控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一類節律表達的長非編碼RNA(lncRNA)標記了基因組上可以介導長程染色質相互作用的增強子,並通過這種相互作用調節了節律基因的表達。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一種24小時的周期性生理現象,可以通過在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等多種層次上調控基因表達,來調節動物的許多生理與行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