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諾貝爾物理學獎始於 1901 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在每年 12 月 19 日頒發。獎項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和發明的人。
(七)
1961 年,羅伯特·霍夫施塔特和魯道夫·穆斯堡爾,美國和西德(現德國)物理學家。前者對原子核中電子射線的研究,並發現核子結構。後者研究 γ 射線(伽馬射線)共振吸收現象,發現穆斯堡爾效應。
1962 年,列夫·朗道,蘇聯(現俄羅斯)物理學家。研究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凝聚態物理學),特別是液氦。
1963 年,尤金·維格納、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約翰內斯·延森,美國和西德(現德國)物理學家。前者做出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發現基礎對稱性原理。後兩者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1964 年,查爾斯·湯斯、尼古拉·巴索夫和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美國和蘇聯物理學家。關於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發明基於激微波 - 雷射原理建造的振蕩器和放大器。
1965 年,朝永振一郎、朱利安·施溫格和理察·費曼,日本和美國物理學家。關於量子動力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對粒子物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1966 年,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國物理學家。發現和發展了原子中核磁共振的光學方法。
1967 年,漢斯·貝特,美國物理學家。研究核反應理論,發現恆星中能源的產生。
1968 年,路易斯·阿爾瓦雷茨,美國物理學家。關於粒子物理學的貢獻,發展了氫氣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發現了大批共振態。
1969 年,默裡·蓋爾曼,美國物理學家。研究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
1970 年,漢尼斯·阿爾文和路易·奈爾,瑞士和法國物理學家。前者關於磁流體動力學的基礎研究,以及在等離子體物理學的應用。後者關於反鐵磁性和鐵磁性的基礎研究,以及固體物理學方面的研究。
(八)
1971 年,伽博·丹尼斯,英國物理學家。發明全息照相法(全息攝影)。
1972 年,約翰·巴丁、利昂·庫珀和約翰·施裡弗,美國物理學家。創立了超導微觀理論(BCS理論)。
1973 年,江崎玲於奈、伊瓦爾·賈埃弗和布賴恩·約瑟夫森,日本、挪威和英國物理學家。前兩者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後者在理論上預測出隧道勢壘的超電流性質,以及約瑟夫森效應。
1974 年,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英國物理學家。關於射電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研究,前者研究了合成孔徑技術,後者發現脈衝星方面的關鍵性角色。
1975 年,奧格·玻爾、本·莫特森和利奧·雷恩沃特,丹麥和美國物理學家。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發展有關原子核結構的理論。
1976 年,伯頓·裡克特和丁肇中,美國物理學家。發現新的重基本粒子。
1977 年,菲利普·安德森、內維爾·莫特和約翰·凡扶累克,美國和英國物流學家。關於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研究。
1978 年,彼得·卡皮查、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蘇聯(現俄羅斯)和美國物理學家。前者發明和發現低溫物理領域,後兩者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79 年,謝爾登·格拉肖、阿卜杜勒·薩拉姆和史蒂文·溫伯格,美國和巴基斯坦物理學家。研究基本粒子間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
1980 年,詹姆斯·克羅寧和瓦爾·菲奇,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中性 K 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CP 破壞)。
(九)
1981 年,凱·西格巴恩、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和阿瑟·肖洛,瑞士和美國物理學家。前者開發了高解析度電子光譜儀,後兩者開發了雷射光譜儀。
1982 年,肯尼斯·威爾遜,美國物理學家。研究與相轉變(相變研究)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
1983 年,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和威廉·福勒,美國物理學家。前者有關恆星結構和演化的重要物理過程的理論研究,後者研究宇宙中形成化學元素的核反應。
1984 年,卡洛·魯比亞和西蒙·范德梅爾,義大利和荷蘭物理學家。發現弱相互作用傳遞者,貢獻了場粒子W和Z的大型項目。
1985 年,克勞斯·馮·克利青,西德(現德國)物理學家。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1986 年,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西德(現德國)和瑞士物理學家。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7 年,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和卡爾·米勒,西德(現德國)和瑞士物理學家。發現陶瓷材料的超導性。
1988 年,利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和傑克·施泰因貝格爾,美國物理學家。中微子束方法和發現 μ 中微子驗證輕子的二重態結構。
1989 年,諾曼·拉姆齊、漢斯·德默爾特和沃爾夫岡·保羅,美國和西德(現德國)物理學家,發展離子陷阱技術。
1990 年,傑爾姆·弗裡德曼、亨利·肯德爾和理查·泰勒,美國和加拿大人。電子在質子和被綁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彈性散射開創性研究,對粒子物理學的夸克模型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十)
1991 年,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國物理學家。研究發現簡單系統中有序現象的方法,推廣到比較複雜的物質形式,如液晶和聚合物。
1992 年,喬治·夏帕克,法國物理學家。發明了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絲正比室。
1993 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美國物理學家。發現新一類脈衝星,開發了引力研究新的可能性。
1994 年,伯特倫·布羅克豪斯和克利福德·沙爾,加拿大和美國物理學家。前者推動了中子頻譜學的發展,後者推動了中子衍射技術的發展,都研究了凝聚態物質的中子散射技術。
1995 年,馬丁·佩爾和弗雷德裡克·萊因斯,美國物理學家。前者發現 τ 子,後者發現中微子,都研究了輕子物理學。
1996 年,戴維·李、道格拉斯·奧謝羅夫和羅伯特·理查森,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了氦 - 3 裡的超流動性。
1997 年,朱棣文、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和威廉·菲利普斯,美國和法國物理學家。發展了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
1998 年,羅伯特·勞夫林、霍斯特·施特默和崔琦,美國和德國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帶有分數帶電激發的新的量子流體形式。
1999 年,傑拉德·特·胡夫特和馬丁紐斯·韋爾特曼,荷蘭物理學家。闡明物理學中弱電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
2000 年,若雷斯·阿爾費羅夫、赫伯特·克勒默和傑克·基爾比,俄羅斯、德國和美國物理學家。發明集成電路。
(十一)
2001 年,埃裡克·康奈爾、卡爾·威曼和沃爾夫岡·克特勒,美國和德國物理學家。關於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方面的成就,和凝聚態物質屬性質的早期基礎性研究。
2002 年,雷蒙德·戴維斯、小柴昌俊和裡卡爾多·賈科尼,美國和日本物理學家。前兩者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貢獻,尤其是探測宇宙中微子,後者在 X 射線天文學方面的貢獻。
2003 年,阿列克謝·阿布裡科索夫、維塔利·金茲堡和安東尼·萊格特,美國、俄羅斯和英國物理學家。對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作出貢獻。
2004 年,戴維·格婁斯、休·波利策和弗朗克·韋爾切克,美國物理學家。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
2005 年,羅伊·格勞伯、約翰·霍爾和約翰·霍爾,美國和德國物理學家。關於雷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為貢獻,特別是光頻梳技術。
2006 年,約翰·馬瑟和喬治·斯穆特,美國物理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
2007 年,艾爾伯·費爾和彼得·格林貝格,法國和德國物理學家。發現巨磁阻效應。
2008 年,小林誠、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日本和美國物理學家。前兩者發現了對稱性破缺的來源,並預測了至少三大類夸克存在自然界中。後者發現亞原子物理學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
2009 年,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英國和美國物理學家。前者在光傳輸於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做出突破性成就,後兩者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
2010 年,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荷蘭、英國和俄羅斯物理學家。研究二維石墨烯材料。
(十二)
2011 年,索爾·珀爾馬特、布萊恩·施密特和亞當·裡斯,美國和澳大利亞物理學家。透過觀測遙距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2012 年,塞爾日·阿羅什和戴維·瓦恩蘭,法國和美國物理學家。研究量度和操控個體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手法。
2013 年,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比利時和英國物理學家。研究亞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
2014 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日本和美國物理學家。發明有效率的藍色發光二極體,催生明亮且節省能源的白色光源。
2015 年,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日本和加拿大物理學家。發現了中微子震蕩,並因此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
2016 年,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約翰·科斯特利茨,英國和美國物理學家。研究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的理論性。
2017 年,萊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美國物理學家。研究引力波探測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器。
2018 年,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裡克蘭,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物理學家。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9 年,吉姆·皮布爾斯、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加拿大、美國和瑞士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外行星。
我是真不倒翁,感謝你的閱讀,關注我,帶給你更多有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