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已影響人類,日本計劃燒毀衛星,「息吹」將是第一個目標

2020-11-02 宇宙科學人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一顆名為「息吹」的衛星,經過長達11年的服役,目前已經超過了五年的使用年限,存在突發失靈的風險。

為了避免衛星「息吹」突發失控而成為太空垃圾,經日本環境省內部探究討論後決定,或將對衛星「息吹」進行「焚燒」,使其自動進入大氣層中並自動燒毀,或是在服役25年內使其進入自然掉落的軌道中。



什麼是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按照火箭學家的說法,也把它叫做「軌道碎片」。簡單的說,太空垃圾,就是像衛星一樣沿著地球軌道運行,卻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的人造的物體。

目前,宇宙中的太空垃圾,大都為人類發射的多級火箭的殘留物或是一些無法收回的人造衛星,太空垃圾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只是一些燃燒殘渣,可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卻可以給運行中的衛星、太空艙,甚至是太空人造成致命的打擊。



如今,太空垃圾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發展

從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再到如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人造衛星掛在天空。

60多年間,人類發射的多級火箭、人造衛星可以稱得上不計其數。這些衛星和火箭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宇宙尤其是地球上空,造成了嚴重的汙染。



如今,地球上空甚至被形容成了太空垃圾場,大到幾噸重的「金屬利器」,小到火箭上的燃燒殘留,都圍繞著地球進行不規則的運動,一旦這些物體與人類發射的新衛星和宇宙飛船相碰撞,後果不堪設想。

衛星「息吹」或將會進入大氣層,自行焚燒

基於以上諸多原因,為避免日本衛星「息吹」在退役後淪落到太空垃圾的位置,最終決定使其進入大氣層自行焚燒。

據介紹,名為「息吹」的衛星於2009年成功發射,目前已經在太空中圍繞地球服役11年。衛星「息吹」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地球上溫室氣體的濃度進行觀測,測算地球上二氧化碳、甲烷等等溫室氣體的濃度。



如今,衛星「息吹」已經超額服役5年了,但是最終退役的時候還沒有敲定。由於是超期服役,也就隨時存在失靈或是失控的可能,一旦如風箏失線,就難免成了太空垃圾。

為此,經過日本環境省內部討論決定,在「息吹」的服役結束後,將第一時間使其進入大氣層自行焚燒,或是在服役25年內,讓它進入到自然掉落軌道,自行毀滅,總之就是必須粉身碎骨,不能在太空中留有一粒殘渣。

並非所有衛星的宿命都是焚燒滅亡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太空垃圾越來越重視,正在不遺餘力的避免太空垃圾的產生。那麼,服役多年的人造衛星,只能以粉身碎骨進入大氣層焚燒來結束它們的命運嗎?



其實並非如此,人造衛星都是耗資上億的高科技稀有珍品,它們銅頭鐵臂的外表下,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高科技和稀有礦石。如今,一些國家更傾向於將這些衛星進行回收,或是直接在太空中對其進行局部檢修,使其能夠繼續工作。

相關焦點

  • 日本採取瘋狂措施!為避免淪為太空垃圾,它決定提前燒毀衛星
    ,將帶頭應對太空垃圾的問題根據外媒報導,近期日本環境省頒布了一項應對太空垃圾的方案,他們打算在日本衛星「息吹」退役之前就將其銷毀,避免讓它變成太空垃圾,為太空環境添堵。那麼太空垃圾是如何形成的?日本該計劃將怎樣進行? 太空垃圾從何而來?人類對垃圾的定義是無用廢棄之物,因此太空垃圾和生活垃圾不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吃剩下的食物、用完的產品等都被認為是垃圾,而在太空中那些已經不發揮作用的器件被認為是太空垃圾。
  • 地球上空有1.7億件太空垃圾,它們到底有多可怕?
    「息吹」,引起了日本環境省的關注。因為是超限服役,也就是說,這顆衛星隨時都存在突然失控或出現故障的可能。10月15日,日本環境省對衛星「息吹」進行了詳盡評估,最終決定在衛星「息吹」完成所有任務後,將它引入大氣層進行燒毀,或是使其自然落體,進入掉落軌道中去。太空垃圾有多可怕?如今1.7億件太空垃圾繞地球旋轉談到太空垃圾,可能大家對它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
  • 背後的野心:日本研製雷射反衛星武器,可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
    雖然日本的這項研究看起來是民用項目,但實際上背後潛藏著巨大的野心!日本藉此可以研製本國的雷射反衛星武器,直接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國家都陸續發射了本國的衛星。雖然這些軌道衛星的確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報廢的衛星則逐漸形成了太空垃圾。這些懸浮在太空中的"廢鐵",對各國正常運行的衛星也構成了一定威脅。
  • 木質衛星,太空垃圾終結者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太空的探索,隨著我國北鬥系列、天空系列、嫦娥系列……一顆顆衛星的冉冉升起,我國進入了太空領域世界強國的範疇。中國人真正實現了把天上月亮摘下來送給你的壯舉。但隨著我們航空科技的進步,我們對太空的了解越來越深入,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甚至星際文明。
  • 把太空垃圾拖入大氣層燒毀 首顆"太空清潔工"衛星發射成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3日報導,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首次向太空發射了微型衛星。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太空垃圾碎片並將其燒毀在地球大氣層裡。暫時還沒有太空垃圾中的多個開放部分增大數倍的情況,即使是和當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相撞,都可能會變成大多數衛星、國際空間站和載人飛船的災難。第一個"RemoveDebris"太空飛行器由英國薩裡大學和"空中巴士"公司的工程師們製造,耗資52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941萬元)。據報導,研究人員將測試發射捕網-魚叉清理-拖拽航行方案,將太空垃圾拖出軌道,然後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
  • 撞毀衛星、逼迫國際空間站多次變軌……太空正垃圾成災
    一直以來,國際上都努力推動衛星在發射時留有動力的冗餘設計,以便人類航天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衛星發射數量增加,太空垃圾清理已迫在眉睫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近年來,衛星產業產值增幅逐步趨穩,產值規模穩中有升。《2019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8%。
  • 全球首顆木製衛星計劃3年後升空 不會產生太空垃圾
    專家們為此研究了很多移除、減少太空垃圾的辦法,但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根本不製造太空垃圾。據BBC12月29日報導,日本住友林業(Sumitomo Forestry)和京都大學開展了一個聯合研究,計劃在2023年將人類首顆木製人造衛星送上太空,該衛星的特點是非常環保。
  • 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 製造容易清理難
    2011年底,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也有一份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太空碰撞事故機率大增。其實,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與發現同時,一直在製造著太空垃圾,也一直在想辦法清理太空垃圾。只是,製造垃圾容易,清理卻是個難題。更何況,最近又有人提出,這些太空垃圾實際上也記錄著人類走出地球、徵服宇宙的「腳印」,是人類探索浩瀚太空所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值得保存。
  • 日本已著手研發木質衛星,解決太空垃圾回收汙染問題,保護地球
    近年,各個國家對太空的探索不斷增強,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人類在距離地球800到1500千米的高度內,發射大量的衛星和火箭,同時也至少造成近2000噸太空垃圾
  • 人類終於要開始清理太空垃圾了
    人類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狼藉,太空也不例外。現在人類要為超過500,000個繞地球高速飛行的垃圾負責,如果我們再不積極行動起來清理大型垃圾,碰撞的危險只會越來越大。就好像我們需要一輛拖車把成千上萬顆失靈的衛星拖離軌道。順便說一句,這正是歐洲航天局正在研究的。
  • 近地軌道清潔衛星:妙招強行幹掉太空垃圾
    目前,航天工作者們正在密切關注「太空垃圾」的問題,為此更是相處了不少對策。比如日本的想法是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安裝雷射武器,藉助望遠鏡尋找並定位100公裡之遙的太空垃圾目標,雷射裝置發射強大脈衝將太空垃圾擊落至地球大氣層,最終燃燒殆盡。
  • 科普作品《遺禍人類的太空垃圾》
    尤其是在地球各種資源日漸枯竭的今天和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日益突出了其重要性。掌握太空科技無疑將搶佔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太空,這個蘊藏著無限寶藏的寶庫,正吸引了一代代的人類去探索。太空產業的重要意義使各個國家無不重視並大力發展,各航空大國紛紛制定了太空計劃,逐鹿太空。美國在2004年就公布了太空計劃,包括探索火星等一系列涵蓋航天各個領域。
  • 為減少太空垃圾拼了!日本用木頭製作衛星:計劃2023年發射
    用木頭製作衛星,看起來似乎是腦洞大開, 但也許未來會真的實現。據外媒報導,為了有效解決太空垃圾問題,日本京都大學和和住友林業株式會社將進行合作,計劃在3年內用木材製作出一個衛星。
  • 發射衛星一時爽,處理殘留淚兩行,各國都在想辦法處理太空垃圾
    隨著地球上的人類對太空探索活動越來越頻繁,對近地空間的利用也越來越成熟,很多衛星在空中為我們提供通訊、監測、導航等等服務,截止到2020年,全球各國累積執行了4000多次發射任務,將近6,000顆衛星被送上近地軌道,但其中約60%已變為太空垃圾。隨著垃圾增多,以後在軌運行衛星、航天飛行器受到這種無法準確預測和規避的碰撞機率越來越大。
  • 人類一直在發射衛星,但是你了解太空垃圾嗎?
    根據外國媒體的報導,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警告我們太空垃圾造成的問題,但運載新衛星的新火箭仍以驚人的速度發射。 火箭實驗室執行長彼得·貝克(Rocket Lab CEO Peter Beck)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太空垃圾已經開始影響航空機構和初創公司的發射計劃和策劃
  • 擋住月亮的六便士——太空垃圾那些事
    上海並非國內第一個立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也絕非最後一個,足見生活垃圾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有垃圾「圍城」的困擾。腳踏大地,仰望星空,在地球軌道上,還有無數的垃圾圍繞著我們不停地旋轉。這些太空垃圾距離我們太過遙遠,所以鮮有關注。但它們也對太空環境和人類太空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壓力,甚至比生活垃圾危害更大。今天,就讓我們聊一聊太空垃圾的那些事。
  • 我在太空撿垃圾
    1957年10月4日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進入太空以來,第一個太空垃圾便已誕生。當太空碎片與其發生碰撞時,將降低碰撞的強度,碰撞產生的能量還使太空垃圾發生爆炸式的化學反應,大大加快了太空碎片變成粉末的過程。
  • 擋住月亮的六便士:太空垃圾那些事
    上海並非國內第一個實施立法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也絕非最後一個,足見生活垃圾問題之嚴重性。目前,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有垃圾圍城的困擾。腳踏大地,仰望星空,在地球軌道上,還有無數的垃圾圍繞著我們不停地旋轉。這些太空垃圾距離我們太過遙遠,所以鮮有關注。但它們也對太空環境和人類太空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壓力,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比生活垃圾危害更大,也更值得我們關注。
  • 科學網—雷射大戰太空垃圾
    「澳大利亞用雷射回收垃圾的做法,應該就是通過雷射讓太空垃圾減速,最終讓它跌入大氣層。」 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都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分析道,「目前人類回收太空垃圾的方法幾乎都是先令其減速,然後重新墜入大氣層。這樣太空垃圾會在墜落過程中燒毀,不會對地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 太空垃圾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2】
    不過,如果國際社會無法達成協議,限制軌道垃圾的數量,這種威脅將不斷加劇,最終導致操作人員的預防措施不足以應對碎片威脅。   嚴密跟蹤 躲避垃圾 按照現有的技術,要完全清除太空碎片還是比較困難,且成本昂貴。因此,目前擁有衛星的國家應對太空垃圾還是以「躲」為主,或者等待它們自己進入大氣層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