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太空垃圾拖入大氣層燒毀 首顆"太空清潔工"衛星發射成功

2021-01-08 封面新聞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3日報導,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首次向太空發射了微型衛星。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太空垃圾碎片並將其燒毀在地球大氣層裡。

"RemoveDebris"試驗科學負責人古列爾莫·阿列蒂(Guglielmo Aglietti)稱,"我們期待,首批實驗將於今年9月份的某個時間開始。每個實驗需要幾周的時間,因為我們想把它們拍到高清攝像機上。因此,我們需要在太空垃圾『閃光'的時候將其『捕捉'到,而探頭將以正確的角度對其進行觀測。"

按照天文學家目前的估計,在地球軌道上存在大約18000個人造物體。至於它們的位置,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和世界上主要的航天機構都很清楚。暫時還沒有太空垃圾中的多個開放部分增大數倍的情況,即使是和當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相撞,都可能會變成大多數衛星、國際空間站和載人飛船的災難。

第一個"RemoveDebris"太空飛行器由英國薩裡大學和"空中巴士"公司的工程師們製造,耗資52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941萬元)。

據報導,研究人員將測試發射捕網-魚叉清理-拖拽航行方案,將太空垃圾拖出軌道,然後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RemoveDebris任務將首先針對那些極度活躍的危險太空目標。

RemoveDebris任務的第一步試驗將利用捕網「抓捕」太空垃圾目標。首先會從主衛星上發射立方體衛星CubeSat,它可為類似安全氣袋的裝置充氣,膨脹後可幫助其更快速地脫離軌道。當目標被拖至視線所及範圍內,RemoveDebris將發射捕網抓捕它,並利用纜線將其拖回地球。

第二步試驗類似使用魚叉捕魚,衛星伸出「魚叉」抓到太空垃圾,但這依然需要依賴精確的定位和追蹤技術。第三步試驗則是使用拖拽航行方式,衛星附近將部署可充氣裝置,可以展開的方式隨同衛星運轉。它可作為太空降落傘,增加拖拽力量,促使衛星加速脫離軌道,並在大氣層中燃燒。

所有這些方式都要求基於視覺的先進導航技術支持,而後者要求改善名為LiDaR的雷射測量技術,它可積極追蹤衛星位置和方向。團隊項目經理傑森·福肖(Jason Forshaw)說,將來太空垃圾之間的巨大碰撞可能導致現實版《地心引力》(Gravity)式的連鎖反應。研究團隊稱:「如果清理太空垃圾失敗,更多碰撞將會發生,這可能令太空不再可用,甚至毀掉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重要服務。清理太空垃圾對確保太空未來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五年後發射特殊衛星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五年後發射特殊衛星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2月1日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當天與瑞士初創公司「清潔太空」(ClearSpace)籤署了總額為8600萬歐元的合同
  • 歐空局「魚叉」清理太空垃圾試驗成功
    圖片來源:太空網  科技日報北京2月19日電 (實習記者胡定坤)日前,歐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項目試驗取得成功,衛星發射「魚叉」成功捕獲目標。該技術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徑,但其潛在軍事價值也讓人「毛骨悚然」。
  • 雷射大戰太空垃圾:讓其減速 最終跌入大氣層
    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成為人類接下來的研究重點。    雷射加入回收太空垃圾的行列    3月11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澳大利亞一組科學家正在研究從地球發射雷射,來分解繞著地球旋轉的太空垃圾,以減少這些碎片可能會引發的一系列衛星撞擊事件。
  • 木質衛星,太空垃圾終結者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太空的探索,隨著我國北鬥系列、天空系列、嫦娥系列……一顆顆衛星的冉冉升起,我國進入了太空領域世界強國的範疇。中國人真正實現了把天上月亮摘下來送給你的壯舉。但隨著我們航空科技的進步,我們對太空的了解越來越深入,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甚至星際文明。
  • 頻繁發射火箭與衛星對地球周圍太空造成了許多垃圾,有什麼影響?
    的確從半個世紀前人類第一顆衛星進入太空到今天,據統計迄今為止人類發射到太空的衛星數量超過1000顆,其中美國發射的衛星數量就佔一半以上。在這一千多顆衛星運行的過程中,很多退役的衛星或者發射失敗的衛星都將淪為」太空垃圾「,長久的漂浮在近地軌道上嚴重威脅著附近軌道的太空飛行器正常運行。
  • 全球首顆木製衛星計劃3年後升空 不會產生太空垃圾
    專家們為此研究了很多移除、減少太空垃圾的辦法,但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根本不製造太空垃圾。據BBC12月29日報導,日本住友林業(Sumitomo Forestry)和京都大學開展了一個聯合研究,計劃在2023年將人類首顆木製人造衛星送上太空,該衛星的特點是非常環保。
  • 擋住月亮的六便士:太空垃圾那些事
    美國在2002年就啟動了「天基太空監視衛星」計劃,第一顆衛星於2010年9月25日發射升空,2013年完全形成作戰能力。該系統包含1顆天基太空監視(SBSS)衛星和4顆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劃(GSSAP)衛星,對地球同步軌道目標進行探測,其中,SBSS衛星在低軌掃描高軌,GSSAP則可對地球同步軌道目標進行巡視探測、特徵描述。
  • 太空垃圾已影響人類,日本計劃燒毀衛星,「息吹」將是第一個目標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一顆名為「息吹」的衛星,經過長達11年的服役,目前已經超過了五年的使用年限,存在突發失靈的風險。為了避免衛星「息吹」突發失控而成為太空垃圾,經日本環境省內部探究討論後決定,或將對衛星「息吹」進行「焚燒」,使其自動進入大氣層中並自動燒毀,或是在服役25年內使其進入自然掉落的軌道中。
  • 發射衛星一時爽,處理殘留淚兩行,各國都在想辦法處理太空垃圾
    隨著地球上的人類對太空探索活動越來越頻繁,對近地空間的利用也越來越成熟,很多衛星在空中為我們提供通訊、監測、導航等等服務,截止到2020年,全球各國累積執行了4000多次發射任務,將近6,000顆衛星被送上近地軌道,但其中約60%已變為太空垃圾。隨著垃圾增多,以後在軌運行衛星、航天飛行器受到這種無法準確預測和規避的碰撞機率越來越大。
  • 為避免淪為太空垃圾,它決定提前燒毀衛星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日本環境省頒布了一項應對太空垃圾的方案,他們打算在日本衛星「息吹」退役之前就將其銷毀,避免讓它變成太空垃圾,為太空環境添堵。 日本將怎麼處理衛星「息吹」?在日本環境省提出的方案中,他們計劃通過跟蹤息吹的動態來推算它的退役時間,然後在退役前將它引入大氣層,通過摩擦燃燒進行燒毀。此外,環境省還提出了另外一種方案,即讓它逐漸靠近地球軌道,最終自然地掉進地球大氣中。至於該如何制定操作步驟,環境省表示還需要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發機構進行協商合作。
  • 擋住月亮的六便士——太空垃圾那些事
    該系統包含1顆天基太空監視(SBSS)衛星和4顆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劃(GSSAP)衛星,對地球同步軌道目標進行探測,其中,SBSS衛星在低軌掃描高軌,GSSAP則可對地球同步軌道目標進行巡視探測、特徵描述。美國下一步還打算向3.6萬千米的同步軌道上發射由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目標是無死角、高精度地對地球同步軌道以下所有直徑超過1釐米的目標進行監測和跟蹤,包括飛出大氣層的遠程洲際飛彈。
  • 太空垃圾,終於有人要行動了!
    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目前已將超過8000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而這些衛星運行過程中產生著大量的太空垃圾。在1980年至1988年期間,前蘇聯共發射了16顆採用核動力的雷達衛星,估計產生26萬個直徑在3毫米到4釐米的冷凝劑顆粒。 5、太空實驗。1961年和1963年,美國開展空間科學試驗,把數百萬簇銅針撒在3600公裡高的極地軌道上。
  • 科學家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 讓衛星自毀(組圖)
    太空垃圾在「和平號」太空站的太陽能板上留下斑駁的創痕。  「立方帆」納米級衛星採用「自殺式攻擊」,將太空垃圾拖入大氣層與其同歸於盡。迄今為止,人類只有一次主動成功處理太空垃圾的案例,即在1990年由「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一顆廢舊衛星回收。  為防止碰撞而對近地軌道附近的太空垃圾進行觀測被稱為空間警戒。美國空間監視網絡、俄羅斯空間監視系統等機構對約10釐米以上的較大太空垃圾進行編錄並實時監視,已被編錄的大於10釐米的太空垃圾已超過9000個,而1毫米以下的微小太空垃圾可能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個。
  • 計劃發送 42000 顆衛星的星鏈計劃,可能已有 3% 失效變成太空垃圾
    800 多顆星鏈衛星中,有大約 3% 可能已經失效,失效的衛星「可能已經解體或墜入大氣層燃燒」。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籌建太空網際網路,即將發射的衛星數量呈幾何級上升。有科學家預測,未來計劃發射的衛星總數可能超過 10 萬顆,無論按按 3 % 還是 1% 的故障率算,失效衛星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離開總數談發生率,都是…… 03 太空那麼大,容不下失效衛星?
  • 計劃發送42000顆衛星的星鏈計劃 可能已有3%失效變成太空垃圾
    如果人類把眼光放向更遠的太空時代,可以這樣說,太空垃圾和生活垃圾問題同樣嚴重,區別只在於這些垃圾圍住的是城市,還是地球。而根據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SDO)資料顯示,到2020年2月,地球軌道上大約有5500顆衛星。也就是說,僅一個星鏈計劃發射的衛星總量,就是之前在軌衛星總數的7倍多。
  • 背後的野心:日本研製雷射反衛星武器,可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
    日本藉此可以研製本國的雷射反衛星武器,直接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國家都陸續發射了本國的衛星。雖然這些軌道衛星的確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報廢的衛星則逐漸形成了太空垃圾。這些懸浮在太空中的"廢鐵",對各國正常運行的衛星也構成了一定威脅。近年來隨著太空垃圾的不斷增多,切實威脅到了各國衛星的運轉安全。
  • 美國要發射400顆星鏈衛星 被批是「太空殺手」
    之所以這次看似常規的發射任務如此引人關注,就在於即將被送入軌道的那60顆「星鏈」衛星——一旦發射成功,就意味著該公司「可在全球任意角落連上WiFi」的網際網路衛星計劃邁出實質性的關鍵一步。馬斯克15日也承認,由於採用了大量新技術,風險非常高,第一批60顆衛星升空後「可能會有部分甚至全部衛星都無法正常工作」。太空網站稱,預計進行至少6次後續發射、將約400顆衛星送入軌道後,「星鏈」計劃才有可能提供初始網絡服務,而要實現全球服務,則至少需要進行24次類似發射。外界對於SpaceX公司是否有足夠財力支撐這個超級計劃一直質疑聲不斷。
  • 科學網—雷射大戰太空垃圾
    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成為人類接下來的研究重點。 雷射加入回收太空垃圾的行列 3月11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澳大利亞一組科學家正在研究從地球發射雷射,來分解繞著地球旋轉的太空垃圾,以減少這些碎片可能會引發的一系列衛星撞擊事件。
  • 木質衛星,太空探索新思路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宣布將合作生產一枚木質衛星,預計2023年發射升空。據稱,該木質衛星邊長10釐米,是個「小個頭」,選用不易變形的木蘭科植物厚樸作為原材料。發射後,它將在和國際空間站相同軌道停留半年至一年,並定期向地球發回木材變形信息。科學家稱,如果這一嘗試取得成功,未來衛星製造的材料將有更多選擇。
  • 日本欲打造首顆木製衛星 應對太空垃圾問題
    參考消息網12月31日報導 據拉美社東京12月29日報導,日本住友林業公司和京都大學近日宣布將推出木製人造衛星,以應對太空垃圾問題和保護地球大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