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繩索」太空垃圾清理技術可讓衛星降低高度墜入大氣層燃燒。
美國「長期探索太空飛行器」通過受到的垃圾顆粒撞擊,收集太空垃圾的信息。
太空垃圾在「和平號」太空站的太陽能板上留下斑駁的創痕。
「立方帆」納米級衛星採用「自殺式攻擊」,將太空垃圾拖入大氣層與其同歸於盡。
數量巨大定位難沒法掃 該怎樣防範 以躲為主,太空垃圾只能「繞著走」在設計和製造太空飛行器時,設計師應儘量少採用最後脫離母體的部件。科學家則應改善追蹤手段,更準確預測廢棄衛星的墜落時間。實際上,如果衛星仍有燃料和電力,科學家可以在海洋為其尋找一個安全墜落點,但通常的情況卻是既無燃料,也無電力。
追蹤大塊太空垃圾相對較為容易,追蹤小到只有沙粒大小的太空垃圾則面臨很大挑戰。它們在飛行過程中能量不斷提高,與個頭不成比例,能夠對在軌太空飛行器帶來傷害,例如空間站。實際上,解決太空垃圾問題的手段並不多,防範太空垃圾以「躲」為主。
一方面是太空垃圾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由於太空垃圾都在各自不同的軌道上運轉,想要回收或是控制它們非常困難。迄今為止,人類只有一次主動成功處理太空垃圾的案例,即在1990年由「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一顆廢舊衛星回收。
為防止碰撞而對近地軌道附近的太空垃圾進行觀測被稱為空間警戒。美國空間監視網絡、俄羅斯空間監視系統等機構對約10釐米以上的較大太空垃圾進行編錄並實時監視,已被編錄的大於10釐米的太空垃圾已超過9000個,而1毫米以下的微小太空垃圾可能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個。
儘管人們設想可以用雷射產生的熱量氣化太空碎片,或者用高強度纖維編織的網絡攔截太空碎片等,但大多數方法尚未成熟到可以付諸實施。專家稱「真要是發現彗星、小行星來了,人類會想辦法的。但是對緩慢的威脅,比如太空垃圾問題,就只有心存僥倖了。目前防範太空垃圾還是以"躲"為主,或者等待它們自己進入大氣層燒毀。」
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有科學家建議藉助「終結繩索」讓衛星自毀。在衛星正常運行期間,把一根長度為5000米的細導線繞成一個線圈,放置在衛星內部。當接到地面指揮中心下達的衛星報廢指令時,這根「終結繩索」便會自動打開,產生巨大電流,形成電離層。電離層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使地球磁場形成向下的拉力。這種拉力會讓衛星降低軌道,只需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便可墜入大氣層自行燃燒。該計劃獲得了美國宇航局和五角大樓的資金支持,目前已成功進行了數次失重條件下的試驗。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絡版報導,由英國薩裡大學薩裡空間中心的科學家設計並研發,一個被稱為「立方帆」的納米級衛星具備著「自殺式襲擊」的功能。它重約3公斤,大小約為30釐米×10釐米,藉助太陽能的太陽帆作為動力推進系統,一旦帆上的攝像頭偵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垃圾上,使其速度降低,最後進入大氣層,與太空垃圾同歸於盡。
五大太空垃圾很多太空物體都經歷了小心翼翼控制的死亡過程。2001年,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在人為控制下墜入大海。但其他太空垃圾遺棄到軌道中的廢舊火箭和衛星卻在非控制下墜落地球。美國宇航局表示,2010年平均每天有一個太空垃圾在無人控制情況下墜入大氣層,迄今為止,已經有近6000噸人造天體在墜落大氣層過程中「倖存」。以下盤點五大在墜落地球時上演驚人之旅的著名人造天體。
俄羅斯 Zenit-3火箭油箱2001年,3月,一名徒步旅行者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北部一個坑中發現一個球形物體,摸上去仍是溫的。這個物體就是Zenit-3火箭的油箱。
美國 德爾塔Ⅱ火箭組件1997年1月,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名婦女夜晚外出時發現空中出現一條光帶,隨後感覺到肩膀被什麼東西輕拂。事後證明,這塊太空垃圾是1996年發射的美國德爾塔Ⅱ火箭的組件。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已知砸到人的太空垃級。幸運的是,這名婦女並未受傷。
前蘇聯 Kosmos954核動力衛星1978年1月,前蘇聯核動力偵察衛星Kosmos 954墜落加拿大北部地區,核動力發電機的放射性物質擴散面積達到數千平方公裡,但最後回收的危險碎片只有0.1%。
前蘇聯 「禮炮7號」空間站1991年,在「禮炮7號」空間站脫離軌道向下移動時,前蘇聯工程師試圖控制空間站墜毀大西洋。他們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約合4萬公斤的空間站人類歷史上製造的最大的人造天體之一的碎片墜落阿根廷。
歐洲 阿里安5火箭組件2000年,海濱流浪漢在德克薩斯州柯柏斯-克裡斯蒂海岸發現了歐洲阿里安5火箭的前端組件。當時,發現者差點將其改造成一個熱水浴缸。 (來源:信息時報)
(責任編輯:UN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