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7-09-23 23:41:00
航天航空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是大家高度關注的,那麼天舟一號的升空自然是大家 關注的焦點了。此次的天舟一號首次嘗試了自毀模式取得了成功引得一片較好,中國在太空垃圾處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真的是值得大家歡呼的事情。那麼具體的過程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9月22日18時左右,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的各項預定任務後,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在南太平洋海域隕落燒毀。天舟一號飛船不僅是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也是我國受控離軌減少太空垃圾的首次嘗試,受控隕落燒毀還有利於減少太空飛行器殘骸對地面的危害,我國的太空飛行器也從此告別「飛來橫禍」。
我們中國人對天空有著很多的想像,既有牛郎織女鵲橋故事的美妙,也有杞人憂天飛來橫禍的陰暗。隨著航天時代的到來,杞人憂天並非笑話,飛來橫禍竟成了事實。自1957年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上天以來,地球軌道上充斥了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它們主要由火箭末級和衛星飛船組成,對於小的太空垃圾,進入大氣層時會徹底燒毀,它們的危害只有航天專家們頭疼,不過對於大的太空垃圾,即使是軌道再入的高速也未必燒光,剩下的殘骸碎片落到地面,對於地面的人們真是無妄之災。
肯定有熱心的讀者表示:我沒聽說什麼人被衛星碎片砸死砸傷啊。其實這並不意外,地球表面70%的面積是海洋,陸地上實際也是地廣人稀,即使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每平方公裡100人的密度就很高了,而人口高度密集的城鎮地帶,佔陸地面積的比例非常小。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總數量並不算多,能穿過大氣層經受高溫高壓考驗到達地面的少之又少,總的說來它們對地面的人類並不是什麼實質威脅。雖然還沒什麼飛船殘骸傷人致死事故,但天空實驗室這樣的龐大大物無控再入還是讓人提心弔膽的。
不過,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總是讓人很不舒服的,1979年美國試驗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無控再入燒毀,殘留的碎片分布在南印度洋到澳大利亞西部的廣闊地區,所幸無人傷亡。隨著技術的進步,美蘇等航天強國開展太空飛行器受控隕落的試驗並常態化,受控隕落的落區一般選擇在南太平洋,這裡只有零星的島嶼散布在廣闊的大洋中間,燒不乾淨的碎片殘骸也不會有什麼危害。
蘇聯從禮炮六號空間站開始,使用進步號飛船為空間站進行補給並補加燃料,進步號飛船隨後都會受控隕落燒毀,俄羅斯時代功勳顯赫的和平號空間站,也於2001年3月23日受控墜入南太平洋燒毀。美國大型太空飛行器的受控隕落燒毀是國際空間站時代的事情了,主要是天鵝座貨運飛船進行主動隕落燒毀,另外歐洲的ATV和日本的HTV貨運飛船也都在完成補給任務後主動隕落燒毀。我國的921載人航天工程穩步推進,空間站階段已經近在眼前,受控隕落燒毀大型太空飛行器,減少軌道碎片降低殘骸對地面的危害,也隨之提上日程。
天舟一號並非受控隕落的先鋒,2011年我國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時,就明確表示它將在完成使命後受控再入大氣層,隕落在南太平洋海域。遺憾的是,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3月1日時天宮一號飛行器還狀態良好,3月21日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突然發布消息,稱天宮一號飛行器失效。從事後的報導推測,天宮一號突然徹底失效,整個飛行器也失去控制和遙測信號,受控再入也無從談起,只能由後來者天宮二號和天舟一號承擔器受控隕落的試驗任務。天舟一號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的飛行計劃和拓展試驗任務後,當仁不讓的成為我國受控隕落試驗的開路先鋒。
受控隕落的銷毀任務技術難度不大,主要是要有精準的軌控技術,讓受控再入的隕落區域遠離有人煙的地方,從而儘量減少對地面人群的可能危險。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神舟飛船已經發射並返回了11艘,積累了豐富的姿軌控經驗,飛船的精確受控再入對我國來說早已不成問題。簡而言之,天舟一號的受控再入燒毀技術難度不大,但從航天和安全角度看,仍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裡程碑。
無論是採取躲避、防禦、減緩還是回收利用手段,都無法從根本上清除太空垃圾。滿天的太空垃圾終歸要得到徹底清理,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勢在必行。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在推出清掃太空垃圾的計劃,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從無數種垃圾清理方案中精選出經濟有效的方案。美國宇航局正在考慮用雷射清掃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防止其與衛星相撞。雷射清除太空垃圾原理是:雷射束裡的光子攜帶了微量動力,在特定環境下,能推動太空中的物體,並使其減速。通過向垃圾碎片發射雷射數小時後,就有可能改變其方向。即便不能讓太空垃圾脫離軌道,也能避免其撞擊空間站或者衛星。新課題的設備花費僅為80萬美元,而全部費用止於千萬美元。現有的望遠鏡經改良後,能投入使用,降低運營成本。有科學家認為,應在夏威夷山頂建大型雷射站。另一些人則認為,在衛星上安裝雷射裝置,把碎片轟入大氣層。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決定,自2014年起將啟動一項垃圾清理試驗,以清除由使用壽命結束的衛星和火箭殘骸組成的太空垃圾。清理方式是以金屬繩捆住漂浮在宇宙空間中的太空垃圾,然後使其降低速度,並使其落入大氣層中銷毀。此外日本還將開發「清掃衛星」,並於2019年前後發射。屆時,「清掃衛星」將利用搭載的攝像機尋找並接近太空垃圾,然後使用機器臂安裝金屬繩。而安裝有數條金屬繩、能捕捉多個太空垃圾的專用衛星將於2023年前後發射。
英國科學家則設計並研發一個被稱為「立方帆」的納米級衛星,它重約3公斤,大小約為30釐米×10釐米,藉助太陽能的太陽帆作為動力推進系統,一旦帆上的攝像頭偵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垃圾上,使其速度降低,最後進入大氣層,與太空垃圾同歸於盡。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