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歐盟資助,科學家們開始測試太空垃圾清理技術

2020-11-27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國際空間站周三部署了RemoveDEBRIS衛星,標誌著太空垃圾捕捉和清理新技術的首次測試。衛星由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Ltd (SSTL) 製造,於今年4月搭載Falcon 9火箭作為CRS-14 Dragon任務的一部分運送到國際空間站。

  該項目得到了歐盟的資助,將演示捕獲太空垃圾並將其脫離低地球軌道的技術。

  衛星使用網和魚叉構成的Active Debris Removal (ADR) 系統去捕捉太空碎片,魚叉能以20 m/s的速度發射出去穿透目標。如果測試取得成功,這項技術未來能被其它任務使用。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加載中

相關焦點

  •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用魚叉擊中太空垃圾碎片
    一項名為RemoveDebris(清除碎片)的太空垃圾清理衛星項目通過關鍵測試,項目衛星用類似於魚叉的設備成功刺穿太空中的模擬碎片。阿格利蒂認為,首先集中精力清除最大的太空碎片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們往往威脅更大。整個項目的想法是發射一系列的垃圾清理衛星,讓它們每年捕獲並清除一些碎片。如果正在進行的清除太空垃圾測試任務圓滿結束,阿格利蒂希望航空航天公司願意為清理太空垃圾的任務提供資金。「這是概念的證明,」他說。「如果成功了,我們希望我們的工業合作夥伴將其推進到商業領域。」
  • 「太空爪」現世,歐洲計劃首次清理軌道垃圾
    本周,歐洲空間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確定了一項 2025 年的發射任務:清理太空,這將是史上第一次捕獲並處理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的任務。與瑞士初創公司 「清潔太空」(ClearSpace)籤署了總額為 8600 萬歐元的合同,委派該公司製造一款特殊衛星 「清潔太空 - 1」(ClearSpace-1),構造近似於一顆小型衛星,該設備會用爪子抓牢太空垃圾,並將其護送至較低軌道,二者一同進入大氣層並燃燒。
  • 太空垃圾開始清理!歐洲掏腰包8600萬歐元,與瑞士公司合作清理
    當然,自從國際空間站啟動後,早期太空人們在太空中生存時,投放到太空中的生活垃圾,也都變成了太空垃圾,它們都聚集在地球的周圍,成為了地球周圍一道特殊的「風景」,同時,也對地球存在著不小的隱患。太空垃圾的危害有哪些?
  • 太空垃圾開始清理!歐洲掏8600萬歐元,與瑞士公司合作清理
    在地球上,人類製造的垃圾已經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汙染,目前人類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著手治理、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希望可以減少人造垃圾對於地球的危害,其實,這個問題放在太空中,也同樣適用。太空垃圾作為人類製造的產物,它們正在汙染太空,並且最終這些太空垃圾也會對人類造成安全隱患。
  • 科學家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 讓衛星自毀(組圖)
    「終結繩索」太空垃圾清理技術可讓衛星降低高度墜入大氣層燃燒。美國「長期探索太空飛行器」通過受到的垃圾顆粒撞擊,收集太空垃圾的信息。  數量巨大定位難沒法掃 該怎樣防範  以躲為主,太空垃圾只能「繞著走」  在設計和製造太空飛行器時,設計師應儘量少採用最後脫離母體的部件。科學家則應改善追蹤手段,更準確預測廢棄衛星的墜落時間。實際上,如果衛星仍有燃料和電力,科學家可以在海洋為其尋找一個安全墜落點,但通常的情況卻是既無燃料,也無電力。
  • 日本利用電磁技術「清理太空垃圾」行動失敗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陳健】2月8日消息,據海外媒體法新社報導,今日,日本官員尷尬的宣布,日本一項實驗性質、旨在清理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的行動,以失敗告終。「太空垃圾」已經成為人類探索太空的主要威脅之一。
  •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了——歐空局2025年怎樣去太空回收垃圾?
    「清潔太空一號」捕獲維斯帕上面級示意圖問:歐空局計劃2025年去太空回收垃圾,具體採用的是什麼方式?答: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路線,而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抓取後帶離軌道的主動清除技術發展得最為成熟。
  • 清理太空垃圾的「七大神器」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太空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垃圾,如何清理他們已經成為新難題。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可以清理太空垃圾的「七大神器」。「太空彈弓」。為了節省燃料,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提出「彈弓-衛星太空清掃器」能夠捕獲太空垃圾,再將太空垃圾投向地球大氣層燃燒,之後使用動量航行至下一個太空殘骸目標進行清除。2013年初,研究人員仍在審查這一設計方案。「立方太陽帆」。英國提議建造「立方太陽帆」,使用小型人造衛星帶動太陽帆捕獲太空殘骸至低軌道。
  • 科學家研製出「壁虎抓手」清理太空垃圾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華盛頓6月28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28日報告說,受壁虎吸附牆壁原理啟發,他們研製出一種能夠抓住太空漂浮物體的機械抓手,有望用來清理回收威脅日益增大的太空垃圾。
  • 天舟一號大氣層自毀引關注,中國太空垃圾清理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自1957年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上天以來,地球軌道上充斥了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它們主要由火箭末級和衛星飛船組成,對於小的太空垃圾,進入大氣層時會徹底燒毀,它們的危害只有航天專家們頭疼,不過對於大的太空垃圾,即使是軌道再入的高速也未必燒光,剩下的殘骸碎片落到地面,對於地面的人們真是無妄之災。
  • 清理太空垃圾又有新招數
    李會超  新聞背景  據報導,美國仁斯利爾理工大學的工程師團隊正在研發一種名為OSCaR的小衛星,以較為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的空間碎片,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除了OSCaR外,各國航天科技人員們還提出了多種清理太空垃圾的設想,其中有不少都已經付諸實踐。
  • Gosibian|清理太空垃圾的 「魚叉」 捕捉器 The harpoon that clears space junk
    這是 「魚叉」 捕捉器在太空中發射後幾乎正中靶心的瞬間。片段在地表上空 400 千米處拍攝,展現了利用 RemoveDEBRIS 太空飛行器進行的最新試驗。由英國薩裡大學帶領開展的這項任務,測試這種可用於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
  • 日本發明太空垃圾「清掃工」 於2019年開始運行
    中國網3月3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3月1日報導, 日本採用磁網絡法研發出具有清掃功能的自主機器人衛星,可清理太空垃圾,該衛星已於2月28日開始進行測試。根據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的設想,此類機器人衛星可承載一噸重的太空垃圾並可清理地球軌道碎片。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所提供的數據,可以解釋繞地球軌道中是如何產生的垃圾。
  • 這項實驗將嘗試用魚叉和網來清理太空垃圾
    【《太空》網站4月6日報導】旨在對空間碎片主動清理技術進行在軌驗證的首套實驗設備已在4月4日由太空探索公司的「龍」貨運飛船運抵國際空間站。由英國薩裡大學一個團隊牽頭設計的這項實驗稱為「清理碎片」(RemoveDebris),是由歐盟出資支持的一個1520萬歐元(1870萬美元)項目的一部分。
  • 最新太空測試顯示未來或可像蜘蛛俠一樣用網來清理太空垃圾
    據外媒報導,太空垃圾是一個含糊不清的詞,它被用來形容那些堵塞地球軌道的報廢衛星、火箭碎片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碎片。
  • 清理太空垃圾任重道遠 多種技術輪番登場
    為了實現進駐太空的夢想,各國紛紛投入大量人、財、物,研究航天技術、發射衛星、建立空間站,在航天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去太空旅遊、在失重中漫步的夢想本已不再遙遠。2011年上半年,NASA的科學家還警告說太空垃圾的「臨界引爆點」正在來臨,並宣稱即使不再發射太空飛行器,到2055年,由碰撞所產生的新碎片數量也將超過落回地球和燃燒掉的碎片總數。     太空垃圾的確切數字一直在波動,這是因為一些碎片在重新進入軌道時會進行燃燒,並且產生新的碎片進入軌道。
  • 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快速增長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
    李會超   太空垃圾一直是困擾著航天活動開展的一個問題。隨著微小衛星技術的成熟,擁有一顆衛星的門檻越來越低,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持續快速增長,使太空垃圾帶來的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   近期,歐空局和「清潔太空」公司籤訂合同,將在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太空垃圾清潔衛星「清潔太空一號」。
  • 人類終於要開始清理太空垃圾了
    人類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狼藉,太空也不例外。現在人類要為超過500,000個繞地球高速飛行的垃圾負責,如果我們再不積極行動起來清理大型垃圾,碰撞的危險只會越來越大。該機構計劃到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軌道垃圾收集器,這個4條手臂的機器人就像迷宮裡的吃豆子的人一樣追蹤太空垃圾。
  •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捕捉方式有點可愛
    圖片來源 北晚新視覺採用「吃豆人」方式捕捉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路線,而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抓取後帶離軌道的主動清除技術發展得最為成熟。我國的「傲龍一號」曾進行過在太空中抓取目標的試驗;歐空局的「清理碎片」計劃,以國際空間站為試驗平臺,成功測試了網式和魚叉式的太空垃圾清理手段。
  •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
    在太空中,一個拳頭大小的碎片撞擊到太空飛行器,相當於地面上一輛小汽車一百碼速度的撞擊——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湖南日報記者 徐行 攝  車多了,會發生擁堵,太空也一樣。但不同的是,地面的交通事故,可以及時清理。太空如果發生了撞擊,產生的碎片可沒那麼容易清除。  怎麼辦?這個問題需要可持續性的探討。4月25日,在2019年「中國航天日」航天標準化專業分論壇上,記者了解了這有趣的航天領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