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網站4月6日報導】旨在對空間碎片主動清理技術進行在軌驗證的首套實驗設備已在4月4日由太空探索公司的「龍」貨運飛船運抵國際空間站。由英國薩裡大學一個團隊牽頭設計的這項實驗稱為「清理碎片」(RemoveDebris),是由歐盟出資支持的一個1520萬歐元(1870萬美元)項目的一部分。實驗設備尺寸與一臺洗衣機相當,重100公斤,配備三項空間碎片捕獲與主動離軌技術,即魚叉式、網式和阻力帆式。它還將試驗一個雷射雷達光學導航系統,將有助於未來的追逐星更好地瞄準其目標。
「清理碎片」的主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利用美國納型支架公司設在站上的商用衛星部署裝置從站上部署出去。到達安全距離後,主星將彈出鞋盒大小的兩顆立方星,以開展張網捕獲和雷射雷達實驗。薩裡大學「清理碎片」項目經理福肖去年表示,項目團隊之所以決定自備太空垃圾作為捕獲對象,是因為操縱他人哪怕已廢棄的空間物體涉及很多法律問題。他說,與未來的實際清理任務不同,在本次實驗中,作為追逐星的主星將不用繫繩同網相連,以防發生意外,比如因立方星回彈而傷到主星。主星隨後將把由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建造的魚叉式裝置射向通過一根支杆從主星上伸出的一個固定靶板。完成魚叉、網和雷射雷達實驗後,主星將展開所帶的阻力帆,以加快其離軌進程。福肖說,本次實驗中被網捕的立方星將能在幾個月內自然離軌,不會反而帶來更多的空間碎片。
美國「空間監視網」目前能跟蹤到的空間物體約有4萬個,其中絕大多數是報廢衛星和因碰撞產生的碎片。薩裡大學稱,據估計,目前地球周圍約有7600噸太空垃圾在高速穿行,給在用衛星帶來威脅。薩大薩裡航天中心主任阿格列蒂提醒人們別忘了天上已經發生了幾次嚴重的碰撞。他說,為維護當前和未來空間資產的安全,就必須設法解決空間碎片控制和減緩問題。
目前國際上已有指南性文件要求衛星運營者確保其衛星在任務結束後合理的時段內離開軌道。但專家們一致認為,沒有主動清除技術,地球周圍的空間或會變得不穩定。世界各國航天局估計,為防範「凱斯勒症候群」的發生,每年需從地球軌道上清除掉5顆大型報廢衛星。凱斯勒症候群的概念是由NASA科學家唐納德·凱斯勒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是指空間碎片問題惡化到會發生連鎖在軌碰撞的地步,從而再也無法控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