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種結果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多數試驗材料中1』-脫氧ABA尚未進入特定的合成部位前,就被有關的酶系統所代謝;二是認為只有蠶豆才有使1』-脫氧ABA轉化為ABA的酶。但至今在高等植物中尚未發現1』-脫氧ABA的存在。此外,飼餵標記的順-1』-4』-二羥ABA和反-1』-4』-二羥ABA的研究證明,它們在蠶豆莖、小麥葉片和梨果實中轉化為ABA的速度很快,可能是高等植物體內合成ABA的前體(Okamoto等,1987)。
另一條是間接途徑(C40途徑),是指由甲瓦龍酸經類胡蘿蔔素(含40C),再由類胡蘿蔔素轉化成ABA的途徑。根據ABA的碳架及氧原子的位置與某些類胡蘿蔔素分子的末端很相似,Taylor等(1967)推想,ABA是紫黃質(viola xanthin)的裂解產物。他們發現,蕁麻葉片提取液(含紫黃質)曝光後形成一種對種子萌發胚芽鞘伸長有促進作用的物質,這種物質叫黃質醛(Xanthoxin,XAN)。
當外施[14C]-(+)-XAN給番茄和矮豌豆,分別以10.8%和7.0%轉變為ABA。豌豆在紅光下生長較慢,植株內XAN和ABA有增加。在黑暗下紫黃質在大豆脂氧化酶作用下裂解成XAN,表明光氧化和酶氧化的效率近似,分別為2%和8%。有人在具順式雙鍵的ABA合成中發現,異戊烯基焦磷酸的脫氫方式與具反式雙鍵的類胡蘿蔔素合成時的脫氫方式一樣,證明兩者合成途徑相似。
有人用類胡蘿蔔素缺陷型的玉米突變體研究ABA的生物合成途徑(Smith等,1978;Fong等,1983),指出這種玉米突變體的ABA的含量很低,可能是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受阻或是間接效應所致。Neill等(1986)的試驗指出,胎萌型玉米突變體缺少ABA,是由於質體發育不正常,而不是缺乏類胡蘿蔔素所致;一種萎蔫型番茄突變體內ABA含量低,但紫黃質含量略高於野生型,是由於突變體的紫黃質大部分裂解為2,7-二甲基-2,4-辛二烯二醇酸,因此導致ABA合成的下降。
Koornneef(1986)從遺傳學方面討論了現有多種ABA的生物化學,認為ABA生物合成的C40途徑確實存在。
ABA生物合成的可能途徑見圖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