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自古就是晉北地區的首府和通都大邑,還曾擔任過北魏首都和遼、金兩代的陪都,素有「北方鎖鑰」、「鳳凰城」之稱。作為一個濃縮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都,大同境內遺存了大量文物古蹟,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於大同古城西南隅的華嚴寺。
據記載,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因為戰爭,寺院的局部建築被毀,後於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現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
由於大同在遼、金兩代都擔任過陪都,華嚴寺也兼具皇室宗廟的性質,受到歷代皇室的重視,有著極高的等級和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建立遼國的契丹族對太陽極為崇拜,每月農曆初一、十五都要面向東方「拜日」,因此華嚴寺的布局也是坐西向東,其規制與常見寺廟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中葉以後,華嚴寺分為上、下二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等建築群布局嚴整,高低錯落。相距不遠的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風格活潑、古樸,下寺內現存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和天宮樓閣等古蹟,均為當之無愧的文物珍品。
矗立在4米多高月臺上的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現存建築為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面積達到1559平方米,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遊覽時不要錯過大雄寶殿屋頂上一對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的鴟吻,它們分別為金代和明代燒制,高達4.5米,是我國古代建築物中最大的琉璃鴟吻。
下華嚴寺的主體建築,是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薄伽教藏殿,它也是華嚴寺年代最為久遠的整體建築。殿內正中供奉著遼代彩塑佛像29尊,四周還有遼代藏經櫃38間,以及被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海內孤品」的中國唯一遼代木構建築模型——木製天宮樓閣5間。
在薄伽教藏殿的29尊佛像中,一尊高約兩米的「合掌露齒」脅侍菩薩最為生動,她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體態豐盈、雙目半睜、兩手合十、露齒微笑,無論正面和側面都體現著曲線的優美和鮮明的遼代民族特色,堪稱我國遼代彩塑的「神品」,並被鄭振鐸先生讚譽為「東方維納斯」。
下華嚴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高43.5米的華嚴寶塔。據介紹,該塔是根據《遼史·地理志》上的記載,按照遼金時期純木榫卯建築結構手法,於2010年恢復建造的。它也是僅次於應縣木塔的全國第二大純木寶塔,現已成為大同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在華嚴寶塔的地下,還建有一座全國最大而且純粹的銅造地宮。地宮頂部、地板、牆體和樓梯全部用130噸純銅鑄造,面積500平方米。在地宮的四面牆壁上供奉著1000尊銅佛,中間的水晶寶塔裡供奉著元代高僧慧明法師的真身舍利,因此又被稱為「千佛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