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作為「十三五」規劃中優先部署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的基本思路是建設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磁體研究系統和偏濾器研究系統,為磁約束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研究提供粒子流、電、磁、熱、力等極端實驗條件。
-
中國核聚變領域走在前列,提出建設核聚變主機關鍵系統
經過專家考察人們發現核聚變不僅能夠產生出巨大的能源,同時對環境傷害較小,就此核聚變成為了國際能源領域研究的重點 值得驕傲的是,如今在核聚變研究領域,我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建設核聚變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為日後核聚變電站的建設打下基礎,3月2日在等離子所還召開了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一級課題負責人工作安排會。
-
第五屆核聚變堆材料論壇在長舉行
華聲在線5月14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核聚變能源是未來理想能源。5月11日至12日,第五屆「核聚變堆材料FORUM」在長沙舉行,圍繞核聚變材料堆研究領域展開研討交流。核聚變堆材料論壇是我國核聚變領域的品牌盛會,自2014年來已成功舉辦四屆。今年吸引了來自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3家研究院所、34所高校、20家企業的500餘名專家學者與研發人員參會,盛況空前。
-
合肥超導核聚變中心明年底開建 建設內容包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等三...
「核聚變能」因其清潔、高效、資源無限,被業內人士譽為「終極能源」。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平臺之一,超導核聚變中心建設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科學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於2018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合肥的努力,不僅為中國核聚變工程實驗堆建設奠定基礎,該中心的落戶還將為合肥乃至安徽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
核聚變大科學工程 實現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5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了解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重點項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項目建設傳來捷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大工程安裝啟動 模擬太陽發光發熱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根據此前發表的公報,通過對項目進展的評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有望在2025年獲得第一束等離子體。
-
科學島「聚變堆鋼結構工程」計劃2021年8月竣工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是合肥2017年1月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來,第一個落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項目園區工程於2018年12月開工建設,目前已進入聚變堆鋼結構工程地上全面施工階段,計劃2021年8月竣工。
-
「合肥造」給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解說】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開始工程設計
近日從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集成工程設計研究」項目啟動會上獲悉,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正式開始工程設計。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省、合肥市等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相關專家和代表出席啟動會。
-
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EAST裝置控制大廳目前EAST裝置裝備了30 MW以上的輔助加熱和電流驅動系統以及近80 項診斷系統,絕大多數系統均具備高參數穩態運行的能力,可開展先進聚變反應堆的前沿性、探索性研究,為聚變能的前期應用提供重要的工程和物理基礎。EAST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總體目標是,依託現有的中、大型裝置開展高參數、高性能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和氚增殖包層設計研究;擴建中國環流器2A(HL-2A)和東方超環(EAST)託卡馬克裝置,開展聚變堆的設計研究,建立聚變堆工程實驗平臺;發展聚變堆關鍵技術;通過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掌握國際前沿的聚變技術,同時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
-
推薦|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目前,作為中方科技人員,參與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的建設,在ITER總部工作。作為可開展先進託卡馬克運行的一個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將成為中國開展與聚變能源密切相關的等離子體物理和聚變科學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實驗平臺。充分發揮和利用裝置平臺靈活、可近性好的特點,結合ITER工程建造和即將開展的物理實驗研究以及國際聚變能研究發展的最新最近成果,在該裝置上開展與聚變能研究相關的物理實驗。
-
「人造太陽」關鍵裝置建成!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為我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才基礎。
-
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電腦
原標題: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電腦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3月19日報導,日本正在開發全球最強大的核聚變超級電腦Cray XC50,用以推進核聚變研究,該電腦將於今年開始生產。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核聚變能資源無限,能夠和諧高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終極能源目標之一。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由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韓國、印度等七國共同參與的國際大科學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這一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