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大科學工程 實現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

2020-08-06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合肥8月5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了解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重點項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項目建設傳來捷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

基於射頻負離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統是未來聚變堆的重要子系統,作為一種更加高效的加熱方式,對實現聚變堆點火和燃燒等離子體控制具有重要意義。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將研發基於射頻負離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統列為必須發展的技術和必須實現的突破。射頻負離子束源是其中最關鍵的核心設備,具有射頻饋入穩定性要求高、束引出面積大、連續運行時間長、負離子產生難且易損失的典型特徵,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整套技術是國際主要核聚變研究單位及聚變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自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開工以來,項目團隊加快推進射頻負離子束源樣機的研製及其性能測試實驗研究,建成了射頻負離子束源樣機,解決了負離子產生和引出中的射頻功率穩定饋入、銫注入系統研製與銫循環動力學控制、磁過濾系統研製與性能驗證等難題,實現了射頻負離子束源穩定可重複的105秒強流負離子束引出,負離子引出束流密度達到153A/m2,該參數是按照國際通用的利用電流傳感器測量方法獲得的,這也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掌握該核心技術的國家。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實現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
    CRAFT射頻負離子束源中性束注入系統設計圖。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CRAFT射頻負離子束源中性束注入系統設計圖。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合肥8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4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發展聚變工程技術方面,實現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基於射頻負離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統是未來聚變堆的重要子系統,作為一種更加高效的加熱方式,對實現聚變堆點火和燃燒等離子體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 【今日科技】:二聯滅活疫苗、英仙座流星雨、核聚變大科學工程、遠古火星、布口罩、古老貓頭鷹
    ——中國新聞網3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實現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圖片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提供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了解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重點項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項目建設傳來捷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傳捷報
    合肥晚報訊 8月4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重點項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項目建設傳來捷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發展聚變工程技術即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對實現聚變堆點火和燃燒等離子體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 人造太陽創新紀錄 實現從60秒到百秒量級的跨越
    (EAST)近日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誌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同時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 ...人造太陽,核聚變,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 ——快科技...
    這標誌著,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同時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一般來說,建造HT-7這樣的裝置正常投資要數十億元,而這次僅僅花費了約2億元,就建成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大型超導脈衝核聚變研究裝置,讓我國步入了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先進水平。HT-7裝置總共運行了18年,在此期間進行了將近20輪的科學實驗,總共放電10萬多次,取得了多項工程和物理上的重要成果。
  • 1億度維持了10秒!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目前研究比較成熟的便是超導託卡馬克技術,國際上有多國合作的ITER核聚變實驗堆,國內有EAST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堆。它們的目標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可持續能源。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的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要知道,太陽表面溫度才5500度,中心溫度也在20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小太陽當之無愧。實際上,太陽就是核聚變能量體,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輸送能量。
  •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但很快,在研究聚變等離子體不穩定中科學家們發現,可控聚變反應研究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想像,我們知道太陽的溫度極高,其表面溫度就達到6000攝氏度,這也是太陽可以發生核聚變的一個原因,但是除了高溫外,太陽內部還有巨大的壓力促進核聚變正常發生,而地球上沒辦法達到那麼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一般需要達到上億度。
  • 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首次觀測到測地聲模和低頻帶狀流的三維結構;利用超聲分子束調製技術發現了自發的粒子內部輸運壘,為等離子體輸運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湍流、帶狀流和輸運研究中,觀測到在強加熱L 模放電中高頻湍流能量向低頻帶狀流傳輸,為理解功率閾值提供了新的思路。運用電子迴旋波加熱方式主動控制撕裂膜,改善等離子體約束。HL-2A 上開展的一系列前沿性實驗研究對於中國核聚變事業做出了創新性的貢獻。
  • 重大突破:我國熱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世界最長穩態高約束模
    據中國航空報11月14日報導,11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正在進行的第十一輪物理實驗再獲重大突破:在純射頻波加熱、鎢偏濾器等類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運行條件下,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2006年9月28日,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真正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早在1933年,即發現核裂變現象五年前,人類就發現了核聚變。雖然核裂變比核聚變發現得晚,但是很快就實現了核裂變爆炸。
  • 推薦|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HT-7總共運行了17年,累計完成了10萬次放電,2013年5月,HT-7正式被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保部批准退役,成為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首次觀測到測地聲模和低頻帶狀流的三維結構;利用超聲分子束調製技術發現了自發的粒子內部輸運壘,為等離子體輸運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湍流、帶狀流和輸運研究中,觀測到在強加熱L 模放電中高頻湍流能量向低頻帶狀流傳輸,為理解功率閾值提供了新的思路。運用電子迴旋波加熱方式主動控制撕裂膜,改善等離子體約束。HL-2A 上開展的一系列前沿性實驗研究對於中國核聚變事業做出了創新性的貢獻。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熱核聚變能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慣性約束核聚變和磁約束核聚變。前者利用超高強度的雷射在極短的時間內輻照氘氚靶來實現聚變,後者則利用強磁場可很好地約束帶電粒子的特性,將氘氚氣體約束在一個特殊的磁容器中並加熱至數億攝氏度高溫,實現聚變反應。 託卡馬克(Tokamak)是前蘇聯科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環形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高參數、高約束模式偏濾器等離子體是未來聚變託克馬克放電的最基本的運行方式。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資料圖記者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近日在第11輪物理實驗中再獲重大突破,獲得超過6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EAST因此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