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雲青
思政課講的都是「大道理」,會不會很枯燥?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們可不這麼認為。這個學院有一個著名的「王老師團隊」,6位王老師各具特色,但每個人上的思政課都很受歡迎,一些課甚至需要「搶」才能上到。
只要用對了方法,思政課就是熱門課,紅色景點也能讓人流連忘返。不久前,「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2020」在寧舉行,「大咖」們熱議如何用好鐫刻著紅色文化的「記憶之所」「教育之地」,打造紅色「課堂」引導青少年成長。南京擁有雨花臺、梅園新村、渡江勝利紀念館、紅色李巷等160多處紅色文化資源點,這些資源和它們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已經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城市基因,是南京寶貴的紅色家底和精神財富。近年來,我市創新方式轉化這一家底的「熱能」,把紅色文化進校園做得有聲有色,讓雨花英烈故事廣為傳播。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近日,我市召開教育工作專題座談會,市委主要領導強調,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機制,統籌協調各類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學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共同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強大合力和良好氛圍。
做好教育工作、發展教育事業,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不是說要在課堂之外掌握多少才藝,而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缺一不可。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在具體實踐中,還得研究教什麼、怎麼教。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例,不只是開設一門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的知識課,它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是課堂的,也是社會的。教育部正在進行「四史」大學生讀本編寫工作,「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從這「四史」中可以一窺思想政治教育範疇的宏闊。
「怎麼教」更是一個龐大而多樣化的課題。「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實處,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築育人大格局,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之一。有句話說,思政與課程當「如鹽在水」,如何把思政之「鹽」化入課程與實踐之「水」,則有不同的方法,譬如南師大的6位王老師,就各有各的心得。今年以來,通過對疫情的防控,國人以一種自豪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與制度優勢,加速了全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同與信心,也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事關國家民族的未來;呵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立德樹人大格局。重科學、講方法,加強和改進教育各方面工作,為青少年身心健康護航,才能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民族復興擔當大任。
【來源:南京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