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貝爾科實驗》講述了一個在哥倫比亞的美國跨國公司,福利待遇超好,新入職的員工都有車有房,身體內也會被植入追蹤器,說是為了保護員工在當地的安全,實際上是一顆隨時可以引爆的微型炸彈。和所有大公司一樣,公司內也有各種勾心鬥角,員工吸大麻等問題。
某天,公司廣播說要進行一場殘酷的人性實驗,反正就是讓在你一定時間內幹掉周圍的一定數目的同事,否則就引爆他們體內的微型炸彈,然後封閉了整棟獨立的公司大樓。
開始時大家半信半疑,公司的CEO專業穩重的平息了大家的驚慌恐懼。
接下來就開始血腥場面,各種爆頭腦漿炸裂。
當幕後操作者引爆了幾個炸彈殺雞儆猴後,大家開始慌了,多數人都還沒有對周圍的人動手,只是在想辦法怎樣逃出去,結果當然是逃不出去的。
後面出現以男主為代表的反對殺人,以及以公司CEO為代表的殺人以爭取生存時間兩大陣營。電影高潮隨著主張殺人方獲得槍的到來。帶著幾個人以獲取時間爭取救援為由,開啟音樂將老人,家裡沒有孩子的員工一個一個槍殺。
所有人都慌了,這時有人把燈關了,反對派開始了反抗,反抗的手段也是殺人。各種殺人場景過於血腥就不一一敘說了。
電影的最後只有男主活下來了。連幕後黑手都死了。
《貝爾科實驗》可看做「囚徒困境」的社會實驗,當然在現實社會中也常常上演,中日戰爭時期,日偽軍與抗日軍正如影片中的殺人派和反對派。
在求生本能面前,人類的動物性被最大程度激發。正如片中公司領導所說「對於你是老婆孩子重要,還是你的同事重要」,不管是為了家人還是為了自己,與其違反指令全部被殺,還不如殺掉別人以獲得一線生機。
所以無論以公司CEO為代表的為了多數人活下去而殺掉少數人的「理性」殺人派,還是以男主為代表的不能逾越底線的不殺人理想派,都只是在極端環境下,從不同角度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很難說誰對誰錯,如果把你我置身於片中的情形也很難做出更好的選擇。
電影《貝爾科實驗》,怎麼說呢,不能算是恐怖電影,也不是懸疑,就是驚悚吧。80個人被困在密閉空間中,自相殘殺,考驗人性和理智的故事,其實呢,看的人道理都能懂,這種被人操控的自相殘殺,其實就算是第一輪限制時間內殺死了要求數量的人,還會有第二輪,第三輪,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所有人game over,這個道理很簡單,既然有人操控,目的又是殺人,那麼為什麼會有活口呢。
再簡單的道理但是在生存的壓迫面前,都會使人喪失理智,變得瘋狂,而且是對待自己的同事。
這部電影就是看生死面前的人性,如果不是知道自己腦袋隨時會爆炸,可能就不會這麼殘忍的相互殺害,這也是這個所謂的貝爾科實驗的重要部分,假設這一點成為可能,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腦袋會爆炸,並且被操控著實時監控,那麼會做出過激不理性行為的可能性會變大。
最後的結局我覺得挺意外的,邁克作為最後的生存者,不管過程怎樣,被帶出來後還能將引爆的炸彈放到操控者的身上,需要智商才有機會掌握主動權。
以前年輕的時候,看這類型的片子,看完後感慨良多,覺得這真是展露人性啊,你看這些人,關鍵時候不是掉鏈子慫逼了,就是露出醜惡的嘴臉了。
等到了現在再來看這些片子,我反而覺得所有一切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思維行為模式是相當正常的。
這些所謂的邪惡是在一個極端情況下才會呈現出來的,所以有句話說: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真的經不起考驗。
正常情況下,我們並不會見到,那些深埋的陰暗面,或許正是這種求生的欲望讓人類得以延續。
嗯,謝過室友的不殺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