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科實驗》從不同角度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很難說誰對誰錯

2021-01-08 職場動態及時報

電影《貝爾科實驗》講述了一個在哥倫比亞的美國跨國公司,福利待遇超好,新入職的員工都有車有房,身體內也會被植入追蹤器,說是為了保護員工在當地的安全,實際上是一顆隨時可以引爆的微型炸彈。和所有大公司一樣,公司內也有各種勾心鬥角,員工吸大麻等問題。

某天,公司廣播說要進行一場殘酷的人性實驗,反正就是讓在你一定時間內幹掉周圍的一定數目的同事,否則就引爆他們體內的微型炸彈,然後封閉了整棟獨立的公司大樓。

開始時大家半信半疑,公司的CEO專業穩重的平息了大家的驚慌恐懼。

接下來就開始血腥場面,各種爆頭腦漿炸裂。

當幕後操作者引爆了幾個炸彈殺雞儆猴後,大家開始慌了,多數人都還沒有對周圍的人動手,只是在想辦法怎樣逃出去,結果當然是逃不出去的。

後面出現以男主為代表的反對殺人,以及以公司CEO為代表的殺人以爭取生存時間兩大陣營。電影高潮隨著主張殺人方獲得槍的到來。帶著幾個人以獲取時間爭取救援為由,開啟音樂將老人,家裡沒有孩子的員工一個一個槍殺。

所有人都慌了,這時有人把燈關了,反對派開始了反抗,反抗的手段也是殺人。各種殺人場景過於血腥就不一一敘說了。

電影的最後只有男主活下來了。連幕後黑手都死了。

《貝爾科實驗》可看做「囚徒困境」的社會實驗,當然在現實社會中也常常上演,中日戰爭時期,日偽軍與抗日軍正如影片中的殺人派和反對派。

在求生本能面前,人類的動物性被最大程度激發。正如片中公司領導所說「對於你是老婆孩子重要,還是你的同事重要」,不管是為了家人還是為了自己,與其違反指令全部被殺,還不如殺掉別人以獲得一線生機。

所以無論以公司CEO為代表的為了多數人活下去而殺掉少數人的「理性」殺人派,還是以男主為代表的不能逾越底線的不殺人理想派,都只是在極端環境下,從不同角度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很難說誰對誰錯,如果把你我置身於片中的情形也很難做出更好的選擇。

電影《貝爾科實驗》,怎麼說呢,不能算是恐怖電影,也不是懸疑,就是驚悚吧。80個人被困在密閉空間中,自相殘殺,考驗人性和理智的故事,其實呢,看的人道理都能懂,這種被人操控的自相殘殺,其實就算是第一輪限制時間內殺死了要求數量的人,還會有第二輪,第三輪,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所有人game over,這個道理很簡單,既然有人操控,目的又是殺人,那麼為什麼會有活口呢。

再簡單的道理但是在生存的壓迫面前,都會使人喪失理智,變得瘋狂,而且是對待自己的同事。

這部電影就是看生死面前的人性,如果不是知道自己腦袋隨時會爆炸,可能就不會這麼殘忍的相互殺害,這也是這個所謂的貝爾科實驗的重要部分,假設這一點成為可能,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腦袋會爆炸,並且被操控著實時監控,那麼會做出過激不理性行為的可能性會變大。

最後的結局我覺得挺意外的,邁克作為最後的生存者,不管過程怎樣,被帶出來後還能將引爆的炸彈放到操控者的身上,需要智商才有機會掌握主動權。

以前年輕的時候,看這類型的片子,看完後感慨良多,覺得這真是展露人性啊,你看這些人,關鍵時候不是掉鏈子慫逼了,就是露出醜惡的嘴臉了。

等到了現在再來看這些片子,我反而覺得所有一切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思維行為模式是相當正常的。

這些所謂的邪惡是在一個極端情況下才會呈現出來的,所以有句話說: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真的經不起考驗。

正常情況下,我們並不會見到,那些深埋的陰暗面,或許正是這種求生的欲望讓人類得以延續。

嗯,謝過室友的不殺之恩。

相關焦點

  • 貝爾科實驗完整版劇情介紹 貝爾科實驗在哪裡看?
    看到《貝爾科實驗》的海報,一股子的血腥味撲面而來,電影本身也是一部主打血腥、暴力的驚悚電影,在劇情設計上,參考了《飢餓遊戲》、《九人禁閉室》等影片的設定。《貝爾科實驗》可看做「囚徒困境」的社會實驗,在求生本能面前,人類的動物性被最大程度激發。
  • 沒想到這部超重口的B級片《貝爾科實驗》,拯救了我沉重的星期一
    每周一上班都會趕上堵車,外加這個夏天逐漸升高的氣溫,還有即將而來的例會…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像探長我一樣頭好懵…因此探長我決定放送一部提神醒腦的新片 ——[貝爾科實驗](The Belko Experiment)第一眼看片名還以為這是部科教紀錄片,但實際上[貝爾科實驗]是不折不扣的:重!口!味!
  • 辦公室版大逃殺《貝爾科實驗》
    不過貌似不太過癮,今天再安利一部《貝爾科實驗》。如果說大騷亂是熱血奔放的辦公室血拼的話,那麼貝爾科實驗就是冷色調的辦公室大逃殺了。閒話不說,上劇情。首先故事發生在一家叫做貝爾科的公司裡,這家公司由政府控制,為非營利性質的機構,在全球擁有40多家分部。比較有意思的是,每一家分部裡都由佔有相當比例的本國公民為主要員工。而本片所在的位置,就是哥倫比亞分部。
  • 密室逃脫遊戲《貝爾科VR:逃生室實驗》免費上架
    密室逃脫遊戲《貝爾科VR:逃生室實驗》免費上架 2017-03-08 來源:VR樂趣網原創 編輯:柚子
  • 今天小編帶你們看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貝爾科實驗》
    事後,有人對這場實驗進行總結在特定社會情境下,好人也能做出暴行,就算是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也能變成惡魔。這便是著名的路西法效應。受路西法效應啟發,編寫出[貝爾科實驗]的故事大綱(類似辦公室版[大逃殺]),是詹姆斯·古恩對人性的一次近乎殘酷的拷問,正如他自己介紹的那樣:「這些發生在貝爾科公司的殺戮故事,通過讓員工們或殺死別人或被別人殺死的手段,進行生死抉擇,就是為了驗證人性之惡的毫無底線」,儘管在緊張刺激的情節設定上,血漿噴湧的鏡頭裡,冰冷、深沉的基調穩固奠定,但詹姆斯·古恩也曾表示,[貝爾科實驗會繼承他以往作品中慣有的幽默風格
  • 《貝爾科實驗》:一部冒犯觀眾令人討厭的驚悚電影
    Belko Experiment(貝爾科實驗)是一部令人討厭的小電影。它非常噁心和扭曲。有些人會被它深深冒犯。有些人可能會走出去。這是保守派在談論現代娛樂墮落時所指的那種電影。所有這一切都將是壞的,如果該Belko實驗是不是這樣,好,好。
  • 每日推薦好電影:《貝爾科實驗》一部劇情很緊湊的電影
    從古至今各家紛說不一,從來沒有過確切的答案,《貝爾科實驗 辦公室大逃殺》這部電影再一次將人性的美與醜、善與惡放到了聚焦點上,將在高壓下人性的真實演繹得淋漓盡致。故事發生在跨國企業貝爾科公司的哥倫比亞分公司,公司位於效區一棟偏僻的大樓內,整棟大樓裡有80名工作人員,他們都能以能進入貝爾科實驗室工作而感到驕傲。
  • 史蒂文元主演的《大騷亂》比《貝爾科實驗室》哪個更厲害?
    與相同題材的電影《貝爾科實驗》不同,《大騷亂》這樣的劇情設定避免了人性裡的道德矛盾衝突。在沒有道德人性的束縛,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大騷亂》裡的殺戮和血漿就更有了酣暢淋漓之感。雖然人性、內心道德抉擇這樣的文戲少了許多,但作為一部純粹的B級血漿片,相比《貝爾科實驗》它勝在了劇情設定更巧妙和更直接上。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編者按:電車難題原本只是一個思想實驗。但是無人車的發展卻繞不開這個問題。因為機器在無論如何都會撞死人的情況下必須靠預先植入的道德代碼做出判斷:該犧牲誰,該保誰。但是一項有全球230萬人參與的調查表明:這個問題並不存在普適性的道德選擇。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許需要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公開討論才能達成共識——或者永遠也無法達成共識。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編者按:電車難題原本只是一個思想實驗。但是無人車的發展卻繞不開這個問題。因為機器在無論如何都會撞死人的情況下必須靠預先植入的道德代碼做出判斷:該犧牲誰,該保誰。但是一項有全球230萬人參與的調查表明:這個問題並不存在普適性的道德選擇。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許需要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公開討論才能達成共識——或者永遠也無法達成共識。《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綜述。
  • 貝爾科實驗:80人的大逃殺適得其反,並非人越多故事就越精彩
    但說實話除了獵奇或者尋求一點刺激外,電影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甚至連幕後BOSS為什麼要開展這種實驗都未交代清楚,有點莫名其妙的感覺。無論大逃殺也好,狼人殺也罷,想活下去,對智商、情商、體力、心理等因素要求還是很高的。恰好這部貝爾科實驗裡的人們,將精華的部分捨棄得差不多了,連主角與外派的生死戰也是匆匆一瞥,不太能提起情緒和興致。
  • 「互道SB」四大定律:誰才是真正的傻瓜?
    但制度主義者認為,凡事不忘初心,如果不想著從制度上解決問題,只想走捷徑,最終結果可能是「補丁」越打越多,成本反而越來越高,這是另一個「互道SB」的模式,源自不同的目標優先級和基本價值觀,很難說誰對誰錯。決策中的不同目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關鍵因素。
  • 幾位傳習者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的大膽猜想
    前言本文收錄了三位天罡奇門遁甲傳習者對於人生在世的深刻思索,每個人出發的角度皆不同,但都頗發人深省,值得一觀。一、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我生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一看到這個話題我不由想起順治當年寫過的《歸山詞》中「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假如這個世界根本不曾生過我,那會是誰來扮演我這個角色呢?生我之後我又有什麼樣的使命?
  • 世上沒有對錯,經歷的人生不一樣,看到的也就不一樣
    現實的社會裡,我們誰都無法做到換位思考,永遠很難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自然是免不了產生誤解的。同樣是一座高山,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的時候,看到的風景自然不一樣,更何況我們身邊那些複雜的事情,更何況一個隨時都在變化的人呢!
  • 隔岸觀月,終究不同
    又有誰能夠願意在我哭泣時,用指腹輕輕擦拭我眼角的淚?你知道嗎,就在那一日,我的心便如那漫天的紙屑,破碎的再無法修復了,痛,甚至忘記了哭泣與呼吸,那晚我趴在被窩中,默默流淚,回憶著你我之間的點點滴滴,淚水浸溼指尖緊握的四葉草書籤,那乾枯發黃的葉片上留下了我的淚痕,我的心如那片四葉草,即使有水分潤澤,卻再也回不去了,我無法繼續欺騙自己了,我知道,唯有忘記你才是最好的選擇。
  • 瘋狂的思想實驗:我是誰?
    第二個實驗是:瘋狂的科學家綁架了你和蓋茨,但沒有做任何事,只是走到你面前,問了一些問題。科學家:「聽好了,接下來我要折磨你們中的一個,我該折磨誰?」你毫不猶豫地指向蓋茨:「他。」科學家:「好吧。不過我要告訴你,在我折磨某個人之前,我要清除掉你們倆的大腦所有的數據,當折磨發生時,你們當中沒有人記得自己是誰。你會改變你的選擇嗎?」
  • 殺了這麼多人,你告訴我就為做個實驗?
    《疾速特攻》的熱度尚未褪去,又一部大殺特殺的電影吸引了人們眼球——《貝爾科實驗》不過,相比基老師在主角光環籠罩下開掛的殺手神技,《貝爾科實驗》就顯得沒那麼輕鬆、甚至頗為殘酷了:辦公樓內互相殘殺,看誰是活到最後的那個人。
  • 《凹凸相對論》以不同角度講述愛情
    「男槍女炮「以男女不同角度來講述愛情,犀利毒舌,不暖心卻真心。 2. 沒有心靈雞湯,只有關於愛情的真相,追得上任何女人,放得下任何男人。 【文中金句】 「男人不能和丈母娘打麻將,女人不能跟好朋友上床,這兩件蠢事兒就一個結果——必輸無疑。」
  • 從不同角度分析,一個愛做飯的人闡述內心思考
    假如去問一個人是否愛做飯,首要他或她會想到我要做給誰吃?是自己,還是心愛的家人,或是為了工作等非個人意願的原因。那麼,當你遇到了遇到了一個願意為你做飯吃的人,首要的是珍惜與愛護她,其次再去考慮她的內心活動(心理)。本篇以不同角度去探究一個愛做飯的人的內心活動(心理)是如何的。
  • 大腦神經元如何影響機體所做出的選擇?
    當我們面臨並權衡選擇時,比如吃冰激凌還是巧克力蛋糕當甜點時,我們大腦中的一組腦細胞就會「燃燒」起來,對動物的研究結果表明,每種選擇都會激活大腦中一組不同的神經元,「出價」越誘人,相應的神經元就會越快地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