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若天堂的蘇杭二州早在唐宋之際就因大運河的舟楫之便而為天下人所嚮往,歷經千餘年的風雨洗禮,至今仍為海內重埠,除了得天獨厚的魚米蠶桑,工業文明源源不斷地輸入和結合才是最關鍵所在,現代公路鐵路的貫通讓蘇杭二州插上了擁抱大上海的翅膀。老桐城四大歷史名鎮中的東鄉首鎮——湯家溝也曾因水而盛,繁華一方,被冠以「小上海」的美譽,「一溪碧水向東去,萬千財富緣河來」,可謂是湯溝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的真實寫照。
三十年前的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也剛過十年,地處長江邊的湯溝,憑湯溝河水路交通的便利,獨得樅陽東鄉人的寵愛。每天清晨,天還沒亮,鎮上聯結周邊村莊的小路上就可隱約見到挑著或提著籃子的行人急匆匆地往鎮上趕來,想趁著天未亮能早點在臨街的馬路邊佔個好位置,展示一下自家採摘的不捨得吃的土特產,準備在集市上變現:春季有陳家洲的新韭,清明前的鴨蛋,夏初有三姓圩和大新圩區的藕鮮菜;盛夏的花心藕、雞頭菜、馬鈴薯、番茄 、茄子、辣椒等各色時蔬。
當然還有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都喜歡的各種魚蝦,那時的魚蝦不像現在這樣鮮活量大且四季都有,騎街市場上有的幾乎都是上下用水草裹著放在竹籃子裡,好趁著鮮活在早市上賣個好價,一旦過了時辰就變成臭魚爛蝦,一文不值,當然烏魚、黃鱔和鱉是個例外。要知道這些魚貨是搞魚的人辛辛苦苦地在河裡或塘汊裡抓捉來的,離集鎮近的,會歡天喜地地提著鮮活的漁獲沿街兜售,遇上熟悉的人不免要喜滋滋地誇張講述一番捕獲時的經過;路遠的小心翼翼地伺候著漁獲,第二天或起早步行或乘最早的小渡船到集鎮上。
鎮上的早市就圖一個早,早,意謂著能遇上更多識貨的人,有更多的機會賣個心裡預期的價;早點出了貨,能從容地去街邊茶館沏上一杯可口的香茶,叫上一份香酥的早點或茶幹;早點出了貨,更能去山窯店或供銷社買上點家用日常或扯塊布草,再急匆匆地往家裡去,地裡還有永遠幹不完的農活......
湯溝河發端於白蕩湖畔的吳家嘴,原是白蕩湖盛水期的蓄洪河道,幾經數代先民們圍墾改造,蜿蜒向東,兩岸沃野良田,稻浪滾滾,昔日洪水泛濫,今朝潤澤生靈,賜福一方。湯溝人管流經鎮區的這段河流和鎮內少豐圩中的水面為雙溪,幾百來又有文人墨客演繹出了「雙溪八景」:丹霖夜雨、賴子回帆、琵琶積雪、鱘魚落雁、三官曉鍾、斷橋漁火、蓮塘秋月、水村夕照,從中可見湯溝河在湯溝人心目中的位置。
儘管湯溝河受自然規律的節制也隔三差五地在梅雨汛期給河兩岸的人民帶來水患之災,但生於斯長於斯的湯溝人都能在通訊靠吼的年代用人扛肩挑的土法子確保堤防安瀾,守住長河兩岸人民的福祉。直至一九五四年長江水漫江堤,縣治西遷樅陽鎮,湯溝在隨後的幾十年仍穩坐東四區經濟核心之位,商貿和手工業更是當仁不讓,商貿香腳更因湯溝河溝通白蕩湖水系和楓沙湖水系而遠達無為廬江。再跨過了白蕩湖水系中的白蕩閘和楓沙湖水系的土橋,湯溝就融入了江海。
而藉由水陸交通便利在湯溝聚散的各色商品化作了財富,在此積聚成金,成就了多少富人商賈,留下了多少名利場的佳話和家族的傳奇。當年「收了陳家洲,富了湯家溝」這一說可能不足以支撐起湯溝的富庶。樅陽境內只有三個設有房管所的鄉鎮,湯溝居其一,另外兩家分設在縣治樅陽鎮和西邊的義津鎮,管內的公房大多是解放初期通過贖買和沒收的優質房產和臨街店鋪,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多劃撥給單位辦公和用於集體經營,用於辦公的房產由於經濟的發展和鎮區面積的擴大,都陸續置換到新區去了,為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這有些年頭的房產被允許向社會出讓。這在當時算得上是開先河的舉措,而買房人也談得上是有膽識的牛人,撇開政治風險不說,單就那不菲的交易資金也不是常人能籌措得到的,可就是有人吃下了這隻「螃蟹」。
上世紀九十年代湯溝鎮上的居民常會在各個能停渡船的巷口見到一位清矍老人爽朗的笑聲,船老大們都叫他高主任、高老,高老實際上姓史(樅陽人常稱史姓為高姓,這是一個地方風俗文化的細膩表現),是縣交通部門的一位退休幹部,退休後被交通局返聘為湯溝河這片的水上安全員,負責載人渡船的安全事務。
船老大們時常扯著嗓門在街道上拉客,這些客人幾乎都是早上他們沿河道一路上帶到集鎮上的,他們互相拉的也清一色是乘彼此船來的人。都是四鄰八廂的,上哪家船都能回家,有勤快的船老大會接過客人的挑子,幫客人擔上一肩地,或是搭把手拎個蛇皮口袋。人流旺季的時候,船老大的收入也在這相互拉客的較量中分了高下。而這一切都被從清晨到崗直至黃昏才回家的高老盡收眼中,第二天早上在高老和船老大們的笑談中,沒有哪位船老大能反駁掉高老說出的問題,包括他們頭天的大致收入。他們敬佩高老的人品,更臣服於他笑談中夾帶著的安全警示。而鎮上誰家的生意好,誰家的生意差,船老大們也是瞭然於胸,可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隨著水路交通被陸路交通替代時代的到來,湯溝背靠著的腹地鄉鎮——白雲和橫埠兩地域,在合銅和安銅公路建成後,人口和物資的流動被快速分流,桂家壩客運碼頭的萎縮,到最終停航,無疑讓湯溝經濟走上了式微的運勢,湯溝河昔日繁忙的百軻競發勢態不再,晨起時船老大充耳的吆喝聲和鄉民上下渡船的喧笑聲也漸稀而後止,這一切來得是那麼悄無聲息,曾經人影綽約的臨河小巷,人流不息的商鋪如今門可羅雀。
興許有人會說,逢時過節湯溝還是很繁華的,但站在城鎮化進程的角度來看,傳統的農耕繁榮終會被工業文明所替代,沒有現代文明的工業班底是留不住年輕的靈魂。
一條G347讓式微的湯溝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背景下,讓人又看到了一絲復興的生機,網絡讓湯溝的茶幹和糕點走出了地域窪地,保存完好的老街陋巷又能否為湯溝的復興之路添一臂之力?人們看到了借河道整治變清的雙溪河有了點亮色,但築巢引鳳,憑歷史遺存文化興鎮的路還要一撥一撥敢於擔當的人來鼓動和埋頭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