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朱銘來教授研究團隊及特邀課題評審專家一行赴國內領先的健康保障公司水滴實地考察調研,並召開了「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大病救助保障功能和協同效應研究」階段性成果展示研討會。
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5月底,我國已有3.3億人加入網絡互助平臺,累計互助金規模約92.39億元,受助人數超過7萬。這表明,網絡互助這一新型模式的互助共濟功能被普遍接受和肯定。
南開大學調研顯示,我國網絡互助大型成熟類平臺以相互寶、水滴互助為代表。截至2020年10月,相互寶累計救助家庭超過7萬個,累計發放互助金超過108億元;水滴互助累計救助家庭超過1.4萬個,累計發放互助金超過17億元。
廣東省佛山市的葉女士是水滴互助的會員,她曾加入水滴互助「中青年抗癌互助計劃」,後升級為「百萬終身抗癌計劃」。葉女士一家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一間在鎮上的小賣部,除去日常開銷,還要支付丈夫和大女兒糖尿病的治療費用。葉女士不幸身患乳腺癌後讓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捉襟見肘,14萬餘元互助金給了她對抗病魔的勇氣。而2年期間,葉女士加入的兩個互助計劃也僅花費了160餘元,平均每個月不到7元錢。
像葉女士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城鎮中還有很多。網絡互助具有極高的下沉性,據公開數據顯示,近7成相互寶受訪成員年收入低於10萬,3成受訪成員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水滴互助有超過7成人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月收入不超過5000元。
網絡互助因其低門檻、高槓桿的特性,為中低收入人群、隱形貧困人群提供了可負擔普惠保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網絡互助成為國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力量。
今年前三個季度,相互寶的大病互助計劃累計分攤金額不到70元,水滴互助的中青年互助計劃累計分攤金額不到50元。網絡互助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在廣大的年輕群體和中低收入人群中大量還沒有被滿足的保險保障需求。
今年3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也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從政策層面肯定了網絡互助對於醫療保障體系的補充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所副所長何啟豪
隨著網絡互助行業的發展壯大,將網絡互助納入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所副所長何啟豪認為,網絡互助宜納入銀保監會監管。並提出了四大建議:第一,監管應以「消費者保護」為基本價值,重點關注「市場失靈」造成的風險;第二,監管方式宜採取公私合作監 管,強化對平臺的責任規制,鼓勵企業自治與行業自律;第三,積極擁抱監管科技,提高監 管能力;第四,平衡信任、利益與可持續發展。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
對外經貿大學王國軍教授同樣強調了行業自律公約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破解之法在於「尋求九龍治水的監管」。他認為,網絡互助平臺內控(透明度、信息披露、會計與審計等)可能是最主要的,誰的責任誰來承擔。也需要通過技術標準、制度建設、投訴渠道等強 化行業內部自律,並應受到銀保監會等政府機構的多層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