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學何啟豪:網絡互助是健康保障「供給側改革」的...

2020-11-27 鈦克風暴

11月9日,南開大學朱銘來教授研究團隊及特邀課題評審專家一行赴水滴公司實地考察,雙方就「網絡互助實踐與監管走向、普惠保險保障、生態協同效應」等議題展開了高質量的交流與探討。南開大學就《商業健康保險、醫

11月9日,南開大學朱銘來教授研究團隊及特邀課題評審專家一行赴水滴公司實地考察,雙方就「網絡互助實踐與監管走向、普惠保險保障、生態協同效應」等議題展開了高質量的交流與探討。

南開大學就《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大病救助保障功能和協同效應研究》階段性成果作了分享匯報。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5月底,我國已有3.3億人加入網絡互助平臺,累計互助金規模約92.39億元,受助人數超過7萬,人均可獲得互助金13萬。

「網絡互助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多元化保障體系,是健康保障領域『供給側改⾰』的主要成果之一,擴⼤了健康保障領域的有效供給。」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所副所長何啟豪說道。

過去十年,網絡互助經歷了三個階段,從萌芽期、震蕩期到大型網際網路公司湧入後的競爭期,正逐步形成水滴互助、相互寶「雙雄並立」的市場格局。

但隨著會員數量的日趨龐大,資金池風險等問題再掀熱議,大眾對網絡互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有「公益說」、「保險說」、或「類保險說」等,對此,何啟豪更認同「類保險說」。

「網絡互助屬於類似保險的新型健康⻛險分散與保障機制,屬於⾦融領域,應納入銀保監會監管。」何啟豪分享道,「互助平臺接下來的重要工作,應該是怎麼跟銀保監會做好溝通,讓他們在制定監管辦法的時候,留出創新空間。」

同時,何啟豪提出了四大建議:第一,監管應以「消費者保護」為基本價值,重點關注「市場失靈」造成的風險;第二,監管方式宜採取公私合作監管,強化對平臺的責任規制,鼓勵企業自治與行業自律;第三,積極擁抱監管科技,提高監管能力;第四,平衡信任、利益與可持續發展。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提到: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經過4年多的發展,水滴公司目前已是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健康保險保障公司,通過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險商城搭建了一套社保之外的健康保障體系,目前已服務用戶達3.4億。

「之所以選擇水滴作為創新案例的研究,是因為水滴生態系統的內部協同性及可持續性都很強,對研究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具有典型意義。「調研組專家說。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

相關焦點

  • 網絡互助參與人數達3.3億,填補低收入人群保障缺口
    ,並召開了「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大病救助保障功能和協同效應研究」階段性成果展示研討會。  網絡互助因其低門檻、高槓桿的特性,為中低收入人群、隱形貧困人群提供了可負擔普惠保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網絡互助成為國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力量。  今年前三個季度,相互寶的大病互助計劃累計分攤金額不到70元,水滴互助的中青年互助計劃累計分攤金額不到50元。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原標題: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2016年即將到來,中國社會普遍關註明年的經濟發展狀況。儘管挑戰與壓力並存,但越是在困難之時,越要冷靜應對。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因此,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為主要構成的國民教育體系,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教育管辦評分離,激發教育事業發展活力。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是決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開出的一劑新藥方,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來促進經濟發展。  何為供給側?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強調供給側經濟改革?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如何放鬆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降低供給成本?
  • 供給側改革:樂清經濟騰飛的翅膀—— 民營經濟在樂清的生動實踐與...
    「溫州模式」的發祥地,去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針,明確了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中國社會正逐步進入到一個由更高附加值、更高創造力來支撐的理性環境,供給側改革是對中國製造業的精準治療。」今年3月底,南存輝在首屆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大會說,正泰先後在全球建成併網運營近200座光伏電站,打造了國內領先的O2O分布式光伏服務平臺;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平臺,深度融合先進信息技術,率先在行業內採取電站智慧化管理模式。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將呈現持續回升的運行態勢。當生產能力得到比較充分利用、就業得到比較充分保障的時候,即可將其確定為合理增長區間。記者:此時提出增速目標有何深意?我們應當如何看待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係?張立群: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出具體的經濟增速目標,這與疫情衝擊等特殊情況有關。實際上,經濟增速目標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 上達健康管理,後接健康險萬億藍海,網絡互助平臺打開想像空間
    按照大病網絡互助金總額在全社會大病醫療費用的佔比統計,2019年網絡互助將全國大病醫療費用平均保障水平從60%提升到60.73%,貢獻度為0.73%,預計2025年貢獻度將上升到3%。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在全民醫保和商業健康保險之外,基於網際網路數位技術興起的網絡互助,正在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一支補充力量。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這篇文章通俗易懂
    我們經常聽到媒體報導「供給側改革」,但確實又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供給側改革」的通俗易懂的解釋。首先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供給的一側,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需求的一側,有需求就有供給,舉例說明:我為什麼要開一家蘭州牛肉麵館(供給),因為你要吃飯(需求),就是這麼簡單。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正高級經濟師 楊春光;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東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亮、龍海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面對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農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效聚合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再轉型、再升級,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工作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實踐表明,衍生品市場不僅能夠降低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提高企業價值,還能夠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信用提供能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期內,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 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 在能源供給側改革中作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在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確保核電按基荷運行,推動實現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在推動實現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應有作用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經濟學思辯:需求側管理vs供給側改革論壇
    經濟學思辯:需求側管理vs供給側改革論壇 2014-04-09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