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上的仿生感知系統

2020-08-28 雷擎科技RagineTec

為了能更好地控制無人機的飛行,各種傳感器的運用對其飛行能力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大多數人將無人機稱為一架會飛行的「傳感器」。據半導體應用網了解,無人機的慣性測量單元(IMU)、氣壓傳感器、地磁傳感器、應用特定型傳感器節點(ASSN)和傳感器數據融合的精度等等對其飛行性能有著直接且實質的影響。

在持續提升無人機飛行性能的道路上,研究人員們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新型傳感器。

受到貓科類動物的啟發,其鬍鬚可以通過偵測氣流的變化起到導航作用,上個月在ICRA,來自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Pauline Pounds研究出了一款應用於無人機的鬍鬚——新型晶須傳感系統。

這樣一款微小、便宜而又靈敏的傳感器系統能夠感知環境,以便無人機能夠機動地避免諸如湍流的危險,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在黑暗、塵土飛揚或煙霧瀰漫的空間中使得微型飛行器能夠安全的飛行。

據了解,晶須陣列非常敏感,實際上它可以檢測到低至3.33微牛頓的力,這使得研究人員不得不在實驗室屏住呼吸,因為一旦呼吸稍有用力就會在測量時嚴重地幹擾到晶須陣列的測量。

不過,正是這種靈敏度使得晶須陣列能夠探測到物體在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流,雖然不能立即使無人機實際停止,但可以及時採取其他措施保護無人機自身,比如切斷電機的動力。此外,晶須也可用於測量流體流量(代表通過空氣的速度),當然,在低速時它們也可用作接觸傳感器。

根據介紹得知,整個晶須陣列的製作也比較簡單,將一團ABS塑料加熱後拉成像太妃糖一樣的細長纖維。每個晶須底部的ABS斑點粘在3D列印的負載板上,負載板又連接到三角形排列的力墊(實際封裝的MEMS氣壓計)。四晶須陣列的材料成本約為20美元,重量僅為1.5克。除了無人機以外,在黑暗、多塵或煙霧環境中運行的小型機器人也可以利用這些傳感器,能夠有效避免使用昂貴的相機和雷射雷達系統。

不僅是貓科類動物,近日外媒報導,普渡大學(Purdue)研究人員通過蜘蛛、蝙蝠、鳥類和其他動物的傳感器得到了一些靈感,來幫助提高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的能力,使它們擁有更好的傳感能力,可以更快地處理感官信息,更好地檢測與避開物體,提供更有效、更靈敏的危險避免系統。

研究人員解釋說,蜘蛛、蝙蝠或鳥類本身的傳感器非常快,它們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處理數據,原因之一是這些動物並不需要處理所有的數據,它們只需響應威脅安全的信息並做出反應。據稱,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傳感器就是由生物的神經末梢與稱為機械感受器的特殊神經元相關聯。研究人員希望它能以類似的方式反應,將傳感器集成到自動機器的外殼中,比如機翼或車身,選擇性地處理信息,減少信息處理量並提高處理速度。

據介紹,新型傳感器材料被設計成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改變形狀。形狀的改變使材料內部的導電粒子相互靠近,從而使電流通過傳感器並攜帶信號。研究人員說:「藉助機器學習算法,我們可以以最小的能耗訓練這些傳感器來自主工作,製造各種尺寸的傳感器也是沒有障礙。」

無人機傳感器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根據此前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無人機和玩具直升機中MEMS運動傳感器(即加速度計、陀螺儀、IMU和壓力傳感器)的市場至2021年預計將達到約7000萬臺,而其2018至2021複合年增長率可達到17%。

傳感器之外,在系統層面利用軟體開發,通過融合各種傳感器讀數可以實現特定的功能,硬體與軟體工具的結合,使得無人機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與操作性。隨著無人機研製、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其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具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傳感器作為無人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會隨著無人機的發展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俄國發布最新「貓頭鷹」無人機,仿生無人機或成未來主流?
    在俄國「軍隊2019」國際論壇上,俄方對外發布一款新型仿生無人機,它的體積很小,造型奇特,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了解,這款無人機是俄國一個軍事航空學院最新研製的一款小型飛機,外形模仿鳥類,名字叫「極地貓頭鷹」。
  • 仿生技術發展,仿生機器鳥
    仿生技術已經不陌生了,從模仿動物鱗片的屋頂瓦楞,到利用蝙蝠回聲定位系統的雷達。 在科技上動物們一直在給我們人類一些啟示,而現在隨著仿生科技的發展。讓一隻小鳥進入了我們生活當中,進行科學研究和作為孩子互動娛樂帶來了新的體驗。
  • 北航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發表仿魚側線流場感知前沿綜述
    物競天擇,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可用於導航、空間定位、捕食和目標監測的高靈敏度流場傳感器,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導航避障用流場感知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蔣永剛、張德遠教授於4月18日在線發表了仿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的前沿綜述文章。該綜述從魚類側線系統及人工側線系統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側線感知的研究成果。
  • 仿生無人機自身特點優勢無敵?反無人機技術照樣反制
    在法國一家航空實驗室裡,一款外形酷似蝴蝶的無人機,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吸引著在場所有人的眼球。縱觀無人機發展歷程,各種功能強大的無人機層出不窮,但這款名為「metaFly」的仿生無人機以奇特的外形設計和飛行方式,在無人機家族中脫穎而出,「吸睛」無數。
  • 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防幹擾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器
    央廣網大連7月20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龍海波)導航定位系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信號容易受到幹擾,時常出現定位不準確的情況。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褚金奎教授課題組團隊成功研發了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傳感器,模仿昆蟲複眼結構,感知天空偏振光強的分布進行導航定位,只要能感知到光線配合慣性導航就能實現長時間精準定位。  偏振導航是一種以太陽光或月光作為導航信標,通過對天空光偏振模式的檢測和演算獲取羅盤信息的新概念導航方法。早在1985年瑞士蘇黎世大學首次發表沙蟻具有偏振導航能力的文章。
  • 無人機飛行感知技術有什麼用途
    無人機的飛行感知技術主要用作兩個用途,其一是提供給飛行控制系統,由於飛行控制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飛機達到期望姿態和空間位置,所以這部分的感知技術主要測量飛機運動狀態相關的物理量,涉及的模塊包括陀螺儀、加速度計、磁羅盤、氣壓計、GNSS模塊以及光流模塊等。
  • 未來仿生無人機橫空出世!鳥類跳躍垂直起飛,仿蒲公英增加升力
    作者:DAGGER X仿生,是未來無人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最終目標就是優化無人機的設計外形、內在結構,提高飛行性能和飛行品質以及解決無人機的任務環境適應性問題。目前,無人機在仿生方面主要是設計外形的功能性仿生,例如模仿鳥類,昆蟲和蝙蝠的撲翼性飛行,這些都是應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和高分子彈性膜材料來構成仿生型無人機的機翼和內在結構。
  • 商用無人機的飛行感知技術丨雷鋒網公開課
    周鵬躍無人機的飛行感知技術主要用作兩個用途,其一是提供給飛行控制系統,由於飛行控制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飛機達到期望姿態和空間位置,所以這部分的感知技術主要測量飛機運動狀態相關的物理量另一個用途是提供給無人機的自主導航系統,也就是路徑和避障規劃系統,所以需要感知周圍環境狀態,比如障礙物的位置,相關的模塊包括測距模塊以及物體檢測、追蹤模塊等。機體運動狀態感知陀螺儀目前商用無人機普遍使用的是MEMS技術的陀螺儀,因為它的體積小,價格便宜,可以封裝為IC的形式。
  • 仿生設計的無人機產品 靈感來自大黃蜂
    工程設計要求無人機螺旋槳最簡單,最明顯的布局是方形,有四個螺旋槳。然而,大自然堅持所有飛行生物的兩個翅膀的基本布局。從鳥類到昆蟲,偶爾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大自然總是賦予雙側對稱的雙翼設置......因此,Carota的無人機信任這種在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設置。
  • 這個仿生昆蟲無人機,沒有螺旋槳,靠振翅飛行丨周末酷生活
    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親手繪製了一種裝置:一名飛行員平臥在連接兩個巨大薄膜翅膀的平板上,雙手拉動拉杆,雙腳踏動腳板,配合一套滑輪系統。就這樣,人類開始重新了解這個從未探索過的世界,而就像他們期待的那個樣子,人們也在迅速的使用各種新奇的飛行技術,來豐富人類文明世界,從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飛上天,到如今五花八門的大小不一型號不同的無人機,一個個飛行器的出現,讓我們對天空不光是充滿敬畏與好奇,更是讓這個神秘的維度變得清晰透明,並且被我們所利用並造福世界,不光是作為交通工具,無人機噴灑,飛行器航拍等新興飛行產品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無人機上的應用
    資料來源:《北鬥導航系統在無人機上的應用》、《一種基於北鬥定位的無人機高樓室內救火系統設計》、《運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發展現狀研究》背景為無人機提供位置信息是北鬥的首要任務,基於北鬥的地基增強系統的精準定位功能和數位化地圖庫配合可在電子地圖上標註出無人機的實時位置和相應時間。2、顯著提高無人機導航的可靠性。
  • (全文)面向工業網際網路的智慧電廠仿生體系架構及信息物理系統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大學能源網際網路智能信息分析與綜合優化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大唐先一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肖祥武、王豐、王曉輝、周宏貴、張遼,在2020年第23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理念,利用仿生學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智慧電廠仿生體系和DNA概念模型,對其迭代發展、系統交互的演進過程進行了分析,充分考慮人行為和社會因素對信息物理系統的影響,進一步分析了智慧電廠仿生人/社會
  • 如何應對未來眾多的反無人機手段,來看仿生「自殘」無人機概念
    顯然,動物的這種自我保護機制非常有效,可以為未來的反「捕食者」無人機提供仿生設計參考。現代無人機的常見任務一般是進行軍事監視和區域巡邏。不過在無人機執行軍事任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如雷達探測、黑客攻擊、飛彈攻擊等多種反無人機手段。這些風險會阻止或延遲無人機執行任務。
  • 俄羅斯軍工別出心裁,新隱形無人機應用仿生設計,外形如大鳥
    從現場展品來看,大多數的武器裝備已經是老面孔,亮點並不多;但在無人機領域,有數款新產品讓人是眼前一亮。圖中的這架外形如「獵鷹」的飛行器,是俄羅斯軍工採用了仿生設計的輕型無人機。設計者的初衷就是為了更好實現隱形目的,這不僅是要體現在雷達上面,還因為其外形像「獵鷹」而降低被目視發現概率,從而能更加接近目標。
  • 國內首個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震撼發布
    9月14日,在第四屆世界無人機大會暨第五屆深圳國際無人機展覽會上,上海特金正式發布國內首款TDOA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填補了國內在城市環境大區域多目標無人機感知領域的技術空白。如何解決城市低空無人機管控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進國內低空防禦和低空治理事業的發展?上海特金無線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特金」)在本屆大會上給出了漂亮的答案——正式推出TDOA城市級網格化無人機管控系統(簡稱「網格化系統」),構建城市級大區域無縫覆蓋的低空安全治理體系,打造業界領先的「網格化智慧城市低空感知網」解決方案。
  • 國產「蜂群」無人機系統來了
    ,眼尖的網友很容易就會發現,電影中箱式「蜂群」無人機系統和我國電科院自主研發的「蜂群」系統幾乎是如出一轍。48架固定無人機系統。而經過三年的技術積累與改進,如今的48架雖然在數量上不能與200架相媲美,但在性能上一定有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