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玉
從2005年至今已過去6年,全國統一產權市場建設為何依舊雷聲大雨點小?證券時報記者在走訪江浙皖滬產權交易機構後發現,對於這些一線機構而言,產權交易市場的「非標準化」屬性令全國統一市場暫難實現。但他們大多認為,未來各家產權交易機構走區域市場聯合之路勢在必行,下一步,這些產交所將在實現區域市場交易規則、信息發布規則、收費標準的統一方面加以推進。
全國統一市場暫不現實
「不可能」、「搞不來」、「理想化」……這些強烈的措辭少見地成為受訪產權交易機構老總的「口頭禪」。從2005年,國內基本形成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泛珠三角流域和北方、西部產權交易共同市場「五強壓陣」的格局至今,幾乎沒有人認為「全國統一市場」可行。
「你無法想像南京水西門的鴨子(公司股權)讓北京人來買,北京人連南京水西門的鴨子是什麼都不知道。」江蘇省產權交易所總裁陳磊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全國統一市場在當前難以成行。因為我們的資產很多都是區域性的,我們服務的對象不是全國性的。」
浙江產權交易所董事長顏春友表示:「我認為,只有具備全國統一規則的、標準化的市場,才能形成全國統一市場。產權市場是區域性市場,它的核心和最後目的是幫助強化地方經濟發展,幫助地方產權交易做得更好。」
6年過去,這一觀點之所以至今沒有更改,這些機構負責人認為是因為產權市場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三不」準則下,2011年的產權交易與2005年相比沒有什麼不同,它既不像證券交易那樣標準,又沒有證券那麼活躍的流動性。產權交易標的限制性之強、涉及面之廣、交割難度之大、背景之複雜遠遠超過了證券交易,導致目前有的地區連省內地區統一產權市場都無法實現,又考慮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針對不同性質國有資產分別履行出資人職責」的規定,令產權市場在全國統一市場的道路上趑趄不前。
「非常不標準。」陳磊指出,目前各地的產權交易信息發布渠道各行其是,服務內容方式和收費標準也是因地制宜。產權的審核鑑證則由各地分散進行籤發,更重要的是由於各地交易對象的標的不統一,交易只能依靠一對一的談判,這些鮮明的「區域化」、「屬地化」特徵,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風險,降低了交易效率,使得實現全國統一市場成為「一件很難的事」。
顏春友提出,產權市場要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標準化和統一規則。按照通行的產權交易理論,流動性是市場的靈魂,只有在統一規則和標準化的前提下,產權才能在不斷的運行中,實現實物形態、證券形態、貨幣形態的相互轉化,實現資本的增值,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只有具備統一規則、標準化的市場才能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顏春友指出,「正是因為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遵循了同一個規則,才形成了全國統一的證券市場。」 當前的產權市場還是一個非標準化、個性化突出的市場,這決定了產權市場只能是地方資本市場,是區域性的市場。「產權市場就是地方性的市場,只能通過交流合作機制強化。」 他說。
對於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過於理想化、不現實的說法,一位大型產權交易機構負責人表示,一些地方在推動產權市場的發展上存在偏差,比如脫離實際、一哄而上,形成了省地縣三級產權機構並存局面,市場定位不清、多頭管理、利益分配不清。所以眼下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確有客觀難度。
產權交易
走向區域性市場聯合
嘉興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副主任王金標在一棟灰白色的三層辦公樓上辦公,他不必往外跑業務,只需每天在辦公室正襟危坐,「清靜得可以聽得見南湖的輕波微漾」。
2004年的12月26日,王金標就預見到了這一切的發生:從一個市場化的交易機構到科室,工作機制發生變化、交易越來越萎縮、產權交易基本在走下坡路。「以前浙江五市的地級產權交易中心中,杭州、寧波、嘉興是『鐵三角』。」王金標的臉上掠過一絲驕傲,「但現在不一樣了,進了政府平臺。原來的中心只有這個法人還在,印名片是可以的,但業務上是空心的。對我個人而言,生活是比以前輕鬆了,可是從整個產權市場的發展來看,我卻深感痛苦。」
紹興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孫菊美認為:「地市級產權交易機構要走出困境,肯定要跨地域、向長三角走,把資源聯合起來,實現共享。」記者走訪中發現,對於未來產權市場的發展,「現階段構建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成為一種共識。
為什麼要建設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
「在這方面,省內交易機構是有共識的。」陳磊表示,這個市場是需要一定規模的,有規模才有效益和更低的成本。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也認為,這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轉效率的現實選擇。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能在更大空間範圍內實現信息共享,實現交易方式、交易規則的統一,以規模化、專業化的運營降低成本,這是現階段各種條件下降低產權交易成本最直接的途徑,也是最有效的操作方式。
為什麼要先於全國市場,首先建設區域聯合的產權市場?顏春友認為,「產權市場應當分三個層次:第一級是地方,核心是省一級,他們是一個整體;向上一級是區域市場,比如長江流域產權市場,相互之間實現協調合作,並在規則等方面交流形成共識;而只有在地方和區域市場建設完善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更高層級的全國信息互通聯網」。
長江產權交易所總經理武冰談到,產權交易標的多樣性、競爭複雜性、企業需求的差異性以及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產權市場發展是必須要經歷「由行政區劃到區域聯合,再逐步發展為全國統一」的過程。他認為,現階段應該在一定區域範圍內構建區域聯合的市場,可為建立全國性統一大市場積累經驗並打好基礎。
在建設區域市場聯合前要做些什麼?首先是要推動產權交易機構的橫向聯合。「機構間在省內和區域間的整合是肯定的,這是市場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武冰如是說。根據公開資料,目前浙交所已經設立15個地方中心網點,覆蓋杭州、溫州、台州等9縣市;江蘇省已經設立了覆蓋南京、揚州、蘇州、南通等13個城市的機構;安徽省已經在蚌埠、合肥、蕪湖和淮北設立交易機構。他們中有的是企業法人、有的是事業單位,有的獨立存在,有的被收編進入地方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還有的兩種機構體制並存。
對這種複雜的機構設置,武冰認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省內成立交易中心,各地市原來成立的交易機構改編為交易中心的分中心、分公司、分支機構,實現省內統一市場,再向長江流域區域市場、國家層面市場發展」。在這過程中還必須實現區域標準統一,使得不同機構間步調一致,避免差異性和隨意性,以保證市場的規範競爭和產權順暢流轉。
記者走訪中發現,對於區域聯合,各地交易機構疑慮仍存:有的認為,企業國有產權屬於分級管理,既是分級管理就應該在本地區交易;有的認為,區域產權市場主要有利於大產權交易機構,地方產權交易機構在其中只會成為附屬品,業務將不斷萎縮、被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