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呈思 許荻曄 湖北公安、荊州報導
長江荊江段防洪形勢再度緊張。
7月24日起,本報記者參與巡查200多公裡的荊南四河堤岸。湖北公安縣防指辦副主任張明安告訴記者,目前荊南四河堤壩已出現14處險情。荊南四河均已超設防,部分堤段已到警戒線以上。
情勢不利的是,長江新一輪洪峰再次來襲。長江水文局預測,第二次洪峰28日早到達三峽水庫,30日,三峽水庫水位將達161.5米的汛期新峰值,而水庫下洩流量25日起增加到每秒4萬立方米。這意味著,一千多公裡的荊南四河堤岸防汛任務將更加艱巨。
然而現實卻令人憂心。記者了解到,由於四河堤防標準過低,目前僅能抵禦10年一遇的洪水。而荊南四河又是長江防洪壓力最大的河段,1998年8月,此段發生大潰堤,導致300多平方公裡的孟溪大垸盡成澤國。
荊南四河指荊江南岸的虎渡河、藕池河、松滋河、調弦河,是長江水入洞庭湖的四大孔道。但荊江裁彎取直及三峽大壩建成後,荊南四河水位就大幅波動。冬季有時斷流達半年,而汛期水位又居高不下,越發不易馴服。
識者指出,制服荊南四河出路在流域綜合治理。「對於荊南四河這樣的長江重要分洪通道來說,應儘快按照流域整體治理的思路,將其納入流域性治水規劃。」荊南四河流域防汛指揮部副指揮長葉發平對本報記者表示,長江治理需要建立流域性治水的觀念。
夜巡四河大堤
7月24日夜,湖北公安縣境東。自虎渡河南下的湍流拍打著堤岸,三三兩兩的手電光掃射在堤身,與數條草蛇不期而遇。堤面上,巡堤的人們正緊張地排查著險段隱患。
11點左右,本報記者在虎渡河東岸參與巡堤時發現,某村所哨崗附近的一處內堤腳出現散浸。馬上趕來的巡堤隊和村民遂在散浸處上方開挖了一條「人字槽」,以儘快排出堤身進水。
「目前流出的還是清水,如果是渾水,就說明堤身進水非常嚴重,就要時刻預防管湧發生。」當地巡堤隊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當晚,巡堤隊安排專人在散浸處坐哨觀察,以密切注意其異常變化。記者了解到,這已是荊南四河堤段的第十四處險情。
由於三峽大壩加大下洩水量,26日長江枝城段以下的荊江水位均呈漲勢,這給荊南四河造成巨大的防汛壓力。湖北省防總的汛情通報顯示,荊南四河已均超設防,其中松滋新江口站超設防0.80米。而在部分堤段的水位已超警戒之上。
「(公安)縣境內735公裡的河堤正經受12年來的最大考驗。」7月25日,在孟溪大垸虎右支堤現場,張明安告訴本報記者。
「在防汛時期,我們既要防來自上遊的長江來水,也要防下遊洞庭南水的頂託。」湖北公安縣防指辦副主任張明安說,這裡是長江流域兩大水系交匯之處,防汛形勢最為複雜。
荊南四河主要流經公安縣,其境內堤防總長度共735公裡,居全國縣市之最。每到汛期,被稱作「長江洪水走廊」的該縣防汛壓力非常嚴重。而建於1952年的荊江分洪區,亦在該縣境內。
1998年特大洪水到來之際,荊南四河全線告急,曾發生過著名的「南平保衛戰」,英烈李向群即犧牲於此處;是年,境內孟溪大垸突發潰口,損失慘重;而在洪水危急之際,荊江分洪區還險些二度分洪。
三峽調蓄延長汛期
本報記者在荊南四河流域的走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四河的防汛時間正面臨大大延長的尷尬處境。
「以前洪峰過來之後,水位會快速下洩,但現在三峽攔蓄之後,出庫洩水會持續很長時間,從而使荊南四河堤段長期保持在中高水位。」張明安說,今年7月22日,長江第一次過峰之後,水位本應快速回落,但由於三峽持續調峰,目前四河仍在原先水位附近波動。
防汛時間的變長,使得堤段長時間經高水位浸泡,容易出險;其次,勞力支出強度亦在增大,而今日守堤農工的人口結構早已發生變化。
在守堤現場,記者發現,最年輕的村民也在45歲以上。一座堤上哨崗的村幹部告訴記者,目前護堤勞工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年紀大的則有70多歲。
「1998年防汛那會兒還有很多硬勞力,但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守在家裡的都是"9961"部隊。」這位負責人表示,在出現危情而需要搶險時,不可能都像年輕人那樣去肩挑背扛。
而隨著第二次洪峰來臨,三峽水庫下洩流量再次增加。這意味著,荊南四河的水位將會進一步抬升。
荊南四河流域防汛指揮部副指揮長葉發平說,在三峽修築後,荊南四河的防汛壓力由天然形成變為人為控制,「今年幸虧下遊的醴水沒發大水形成南水壅高,而與長江洪峰下洩錯開,否則這邊就將是滅頂之災。」
「我們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了。」葉發平表示。
堤防低標準之困
記者了解到,目前,荊南四河堤防標準普遍偏低,僅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險工險段多、穿堤建築物多且嚴重老化,而其堤段由於地處長江故道,下面都是沙土,屬於沙基堤段,因此堤基較差。
1998年後,國家和當地政府已採取了相關措施,進行堤岸整治,但均屬於應急性整治。
2003年以前,荊南四河的加固經費全部由地方政府負擔,人力則全部由當地百姓肩挑背扛築堤。
從2003年到2008年,培堤用的每一方土,國家僅補助5元錢,餘下部分由縣、鄉鎮和村民自行墊付,縣裡自籌5元多,有的由於涉及長途運輸,則達到10元。
2008年以後,才沒有要下面自籌,而改為全額補助。但補助額非常少,堤壩的加固建設速度很慢。從2003年到今年,荊南四河共加固堤段175公裡,完成土方1139萬立方米,其中地方出的配套資金達3276萬元,這僅是做土方的資金,並不包括固堤所需的農戶拆遷補償、徵地費用和青苗補助。
雖然是國家補償,但這邊因修堤而對農戶的拆遷補償標準非常低,磚混房1平方米的拆遷補助才70元,農戶普遍不願意,連拆房都不夠,往往是地方自行增加補償標準,才有拆建。直到今年,對於樓房的補助標準才提高到350元。
而在加固堤壩中,堤腳伸長會佔用耕地,目前一畝地的徵地費用僅3000元。
「之所以這些補償標準這麼低,主要原因是因為荊南四河堤防的整治並沒有納入國家立項,到目前為止的所有加固工程均屬於短期應急性整治。」當地一位官員告訴記者。
按照目前的進度,每年平均加固堤段僅25公裡,一位當地水利工作者測算,至少還需30年時間才能完成加固工程。
「公安這座縣城因大的河系分割而成4個垸子,目前沒有一個形成了完整的堤壩保護圈。」上述官員說。
記者了解到,荊南四河屬於三級堤防,其標準應在最高洪水線(即保證水位線)之上加高0.8米,但按照1998年洪水線的標準,12年過去了,該縣還有將近40公裡的堤段低於1998年高程水位。一旦1998年那樣的洪水出現,就會產生漫溢。
流域性治水之問
張明安對記者表示,堤防投入受限的關鍵問題,在於荊南四河並未納入長江流域性治水的範疇。
荊南四河的治理並沒有納入長江流域的《大江大河治理規劃》中,直到今年5月,水利部水規總院才在這邊做了一個綜合評審,準備爭取納入《洞庭湖區治理規劃》中的湖北部分。
荊南四河流域防汛指揮部副指揮長葉發平表示,過去說「官有七品,堤有五等」,古代以來便劃分為「皇幹支民村」五級堤防,即皇堤、幹流大堤、支流堤壩、民垸民堤和村堤,今日荊江大堤即屬於一級堤防,而荊南長江幹堤則屬於二級堤防,這兩級堤防都屬於國家全額投資。
部分專家表示,在整個長江流域防汛來說,不可能把支堤和民堤都建得跟皇堤、幹堤一樣,如果都是一個級別的話,真正大洪水來臨將會影響幹堤的安全。
因此在歷史上,歷來有「舍南救北」之說,即讓江南堤垸潰決分洪的方式,來確保江北的荊江大堤及其保衛的江漢平原的安全。
但葉發平認為,荊南四河的情況跟其他支流不太一樣。一直以來的觀點以為荊南四河是長江的支流,其實不然。它們是長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分洩幹流洪水到洞庭湖,應該屬於長江防洪體系的一部分,相應的堤壩等級應該提升。
不同於漢江等自己產生降雨面積和徑流量的支流,荊南四河其實為長江的四個分道,流的是「客水」,支流是加負,而荊南四河則是減負。
荊州市河道管理局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臨時應急性的修堤治標不治本,只是控制堤壩防汛功能不至於進一步弱化,長期來看則要納入國家流域性工程的立項規劃,在流域層面上進行系統整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