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以落實河長制工作為抓手 治江護水換來新動能奔湧

2021-01-11 人民網

人民網長沙1月9日電 「我們深感株洲的轉型升級發展之路,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株洲的生動實踐。」近日,株洲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第一總河長毛騰飛接受媒體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

這些年,株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末端治理與源頭防範相結合,以河長制為抓手,深入推動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清水塘地區退出全省重金屬重點防控區,湘江株洲段及洣水水質保持Ⅱ類、淥水水質全面提升至Ⅱ類。

一座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蝶變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

「搬遷+治理」 為建設美麗長江貢獻株洲力量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舉全市之力攻堅,實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破解化工圍江困局,摘除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毒瘤」,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株洲綿綿用力。

前不久,水利部辦公廳、中國農林水利氣象工會聯合下發《關於「助推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長江」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2019年度競賽考核評比結果的通報》,株洲河長制辦公室被授予「長江經濟帶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先進單位」,對株洲河湖治理與保護工作給予極大的肯定。

湘江是長江的「八大主要支流」之一,流經株洲有88公裡,其水質好壞直接關繫到湘江下遊和長江幹流的水質,也關繫到千萬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湘江治理,最大的難點在清水塘。

以冶煉、化工兩大產業為主的清水塘老工業區佔地約15.15平方公裡,曾是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株洲工業的「頂梁柱」,一度聚集了261家大小企業,歷史最高年份工業總產值超400億元,佔全市總產值30%以上。然而,這些高耗能、高汙染的重化工產業為國家建設作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歷史性環境汙染問題。

為了全局事業,為了長遠發展,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實施清水塘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截至2018年底,關停搬遷中國企業500強株洲冶煉廠在內的261家企業,徹底截斷了汙染源頭。

汙染的根子是拔除了,但原來落在地上的汙染怎麼辦?

對此,株洲有序推進排汙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施工廢水處理及河堤生態修復、綠化等綜合治理。霞灣港治理工程、老霞灣港治理工程、大湖治理工程等9個項目陸續完工,基本解決清水塘工業區廠區外歷史遺留汙染水體、廢渣等問題。由此,湘江株洲段重金屬汙染徹底消除,清水塘地區也退出全省重金屬重點防控區。

「興水+興業」 水之變帶來城之變

以綠色發展為基,瞄準高質量,將治水管水興水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向水生態文明城市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1月5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以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新舊動能轉換為例,聚焦株洲對綠水青山理念的踐行,講述了過去五年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以水定城、水城共融,統籌規劃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清水塘生態科技產業新城輪廓初現。

「310家化工貿易企業入駐科技新城的工貿總部經濟園,實際產生利稅突破2000萬元,綠色清水塘重煥生機。」清水塘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曉斌介紹:到2025年末,區域內總投資將達500億元,企業年營收過600億元,年GDP過200億元、年稅收過20億元,入駐各類市場主體5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0家)以上。

以水求變、以水促產,將治水管水興水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新蘆淞洗水工業園,為洗水行業提供了產業培育平臺、創新推動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原本小而散的「黑產業」,變成新而強的「綠產業」。

「這從根本上根治了洗水行業的環境汙染,也助推著蘆淞服飾產業向綠色化、品牌化轉型升級。」蘆淞區政協副主席、區水利局局長徐治江介紹,目前,蘆淞服飾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服飾技工貿總收入超850億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贏。

放眼看株洲,城市蝶變與產業興旺齊頭並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此生動演繹。

新舊動能轉換在加速,「四新經濟」不斷湧現,以「3+5+2」現代產業為體系的中國動力谷品牌更響更亮。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2200多億元,同比增長2.9%。

「人防+技防」 構建河湖保護治理大體系

以現代治理模式管護清水塘,實現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數字化,進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成效。

湘江主幹流,市、縣、鄉、村四級河長與民間河長一起巡河,「4+1」輪值執法船日夜堅守,空中有無人機,岸邊有監控設備,嚴控湘江涉水汙染。

湘江一級支流——洣水、淥水段,入河排汙口整治、河湖「清四亂」、堤防岸線及河道整治、禁漁禁捕、「三無」船隻整治等全面推進,洣水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淥水水質全面提升至Ⅱ類。

湘江石峰段,網格員與各級河長管護「無縫對接」,打通了河道治理「最後一公裡」。石峰區結合網格化管理,聘請一批專職網格員,按照河湖管理、森林防火、環境衛生、殯葬改革、控違治違「五員」和河長、湖長、路長「三長」合一模式,整合了人力資源,也提升了管護能力。

「我們打造的『人防+技防』模式,為河湖管護上了『雙保險』。」石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區河長辦常務副主任李陽介紹,他們今年還投入60餘萬元,建設全覆蓋可視化智慧河湖監控系統,使得河湖管護更加智慧。

湘江一級支流白石港荷塘段,因渠施策,黑臭水體轉綠向清。該區分情況進行水下吸淤和幹港清淤,沿岸設置淤泥堆場固化後復綠作為小遊園﹔增設活水管道進入老河道,讓「死水」變「活水」﹔創造性地設置液位控制壩,讓流量和水質保持在良好的狀態﹔結合水體的公園規劃,綜合考慮水質、生態等功能要求,進行生態修復。

「我們把村莊清潔行動、農村『廁所革命』與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確保每根匯入湘江的毛細血管水質達標,讓河湖港塘成為老百姓的幸福地。」荷塘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區河長辦常務副主任譚洪勇介紹。

從幹流到支流,從江面到岸上,從上遊到下遊,從城市到鄉村,從人防到技防,構建起河湖保護與治理大體系。(俞強年 漆小麗 彭磊)

(責編:羅帥、彭應兵)

相關焦點

  • 聚焦「全域II類水」守護一江碧水 株洲河長制工作有名有實有力
    守護一江碧水,需要各方參與。自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我市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已經全部建立,各級河長履職盡責,民間河長、志願者、河道保潔員等力量齊抓共管,河湖管護成效明顯,一江兩水水質持續向好。
  • 綠色嬗變典範城——來自株洲·中國動力谷的系列報導之四
    這是株洲繼獲得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榮譽後的又一張城市「金名片」。 從「汙染名城」到「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這一華麗嬗變,是株洲老工業城市轉型、新舊動能轉換「趕考」的漂亮「答卷」,更是株洲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弘揚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 南方為江,北方為河,東北又為江,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如果是,那麼東北為何為"江"?如果不是,那麼黃河和長江又為什麼分別被冠以"河"和"江"這種不同的名稱?這一切並非是古來有之,而是由歷史發展而來。何為改道?就是黃河的水流不從之前的河道流,而從別的河道流。其中比較著名的黃河奪淮就是黃河的水流從淮河的河道流入大海。不僅是淮河,像泗水、濟水、汶水等處在關東地區的河流都曾經被黃河侵奪過河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生活在這些河流流域的百姓又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繼續稱舊名嗎?好像又不太合適,河流中流淌的可是黃河之水。
  • 株洲:推動清水塘老工業區轉型升級 決勝「全域II類水」目標
    株洲淥江,滿目望去,一江碧水。紅網時刻記者 李璐 株洲報導近年來,株洲市下大力氣推動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進各類企業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無論是決勝「全域II類水」的目標,還是清水塘老工業區「六年大見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規劃,曾經的「工業之城」有了令人欣慰的變化。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解水生態「發展密碼」 繪就碧水清流新...
    近年來,烏蘭浩特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三山兩河一溼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方案及「河長制」工作要求,堅持水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不斷破解水生態「發展密碼」,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水」為筆繪就碧水清流新畫卷。
  •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株洲新舊動能轉換
    (全媒體記者 譚浩瀚 攝)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老工業區依長江重要支流湘江而建,是國家「一五」「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以冶煉、化工、建材三大產業為主,曾聚集了株洲冶煉集團、株洲化工集團等261家企業。然而,長期「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造成這裡環境汙染嚴重。湖南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湘江保護與治理「一號重點工程」,誓還湘江母親河一江碧水。
  • 一江碧水匯湖海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一江碧水匯湖海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湖南「母親河」湘江,漫江碧透,又迎來一年中最美的秋季。一江碧水出瀟湘、入洞庭、匯大海。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7月,湘、資、沅、澧四水流域水質均為優,幹流104個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Ⅱ類標準。
  • 志願者尋訪「護水英雄」傳承「護水精神」
    志願者尋訪「護水英雄」傳承「護水精神」 2014-08-20 13:26:00 導讀:連日的陰雨天並沒有擋住紹興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青春助力五水共治」社會實踐隊的腳步,這群大學生們走街串巷,尋訪著一個個「護水英雄」,將「英雄」的「護水精神」傳遞出去,用自己的行動和青春助力五水共治。
  • 崇賢街道「河小二」志願者協同護碧水
    在崇賢街道,有這樣一支志願者隊伍,他們參與到巡河護河的行動中,協助河長開展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改善、水汙染防治、水知識宣傳等工作,他們見證著著河道的變化,為美麗崇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河岸保潔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記錄,寫好「河小二」日記;組織開展河道、河岸垃圾清理,河邊植樹綠化,當好治水護水先鋒員;宣傳「五水共治」知識和愛河護河理念,勸導向河道傾倒垃圾、拉網捕魚等不文明行為,以發揚「店小二」的服務精神,當好「河小二」。
  • 株洲高新區「五鏈」融合 積聚產業發展新動能
    全媒體記者 曠昆紅 通訊員/廖懌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和服務鏈,株洲高新區構建起科技創新、產業、資本、人才、服務的最優環境,用最大的誠意、最好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和最小半徑的產業配套,為產業項目和人才團隊落地創造條件,積聚產業發展新動能。
  • 「五水共治」還富春江一片山青水碧
    白鷺悠然展翅,綠道蜿蜒綿長……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春江街道的洋浦江畔,成了富陽人朋友圈裡的新「網紅」。洋浦江是富春江在春江街道範圍內的一條支流,曾經水汙染事件頻發,如今這裡江水清澈,兩岸風景優美,成為附近村民賞景散步、休閒運動的好地方。在春江街道工作人員章犇眼裡,這是近年來富陽區綜合治水工作的成果。
  • 五級河長制 治出岸綠水清
    全面推行河長制,目的是在全國範圍內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水利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共8個省市在全境推行河長制、16個省區市在部分區域實行河長制。  作為「五水共治」的制度創新和關鍵之舉,河長制較早在浙江推開,如今已走過了3個春秋。
  • 北京:亮馬河更「靚」背後的河湖共治密碼
    水岸全長5.57公裡,面積為8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16萬平方米,綠化面積64萬平方米,通過實施水利水生態、景觀綠化和夜景照明建設等多項工程,使河流兩岸形成「建築-綠地-水」的無縫銜接。  風情水岸的誕生源自「河長制」的深化落實和創新的「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贏」六共模式,朝陽區積極調動河道周邊的企業、居民等社會力量,形成多方參與機制。
  • 澎湃新動能——株洲市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解碼(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偉鋒 劉永濤湘江恆流,株洲恆新。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株洲從清水塘破局做「減法」,向「中國動力谷」發力做「加法」。這個承載新中國工業榮光的老工業城市,正從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強烈陣痛中重獲「新生」,躍升為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新城,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迸發出澎湃新動能。
  • 傳播生態文明 坪山「河小二」三年如一日守護綠水清泉
    近年來,坪山區著力推動志願服務與治水護河工作相結合,於2017年7月組建了「河小二」護水志願者服務隊,全年無休巡河護河,營造了全民支持治水、參與治水、監督治水的良好氛圍。三年多來,在水務部門的專業指導下,「河小二」們持續巡河護河,全區已有「河小二」志願者千餘名,累計巡河志願服務超過3.6萬人次,巡河志願服務時長5.4萬小時,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勸導不文明行為,反饋各類問題750餘宗,每年清除各類涉汙垃圾萬餘噸,精準助力「河長制」各項工作落實。
  • 江與河有何區別?黃河為何叫作河?長江又為何稱為江?
    上世紀五十年代,長江河黃河上幾乎沒有水電站大壩,那時候的黃河冬天就是枯水期,聽父輩人說,到冬天黃河水很少很淺,黃河還結冰,人是可以從黃河上走過去的。今天的人,已經不能理解了。河水在冬天枯水期,就是可以走過去的。江很深,即便是枯水期,也必須藉助工具才能過河,這就是江和河的區別,比如人工開鑿的河道叫運河。
  • 株洲:「轉」出高質量發展新天地
    清水塘老工業區,是株洲現代工業的起點,曾匯集261家重化工業企業,年產值達30多億元,累計上繳近500億元稅收,但其「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也背下了沉甸甸的「生態債」。這條老路註定不可為繼,株洲需要新抉擇。
  • 動能轉換,轉出一片新天地
    株洲曾是榮光加持的老工業區,也是處境尷尬的重汙染區。是繼續保持粗放式數量型增長,還是以短期陣痛換取長遠發展?如今的株洲綠色滿城,經歷破舊立新、鳳凰涅槃後的「中國動力谷」,創造出全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株洲樣本」。
  • 特色宣講走進濱水課堂 扶貧、護河故事動人心弦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媛媛) 「河中間有燈光,不好,有人非法捕魚!」在徒步巡查圭塘河發現問題後,雨花區巡河員劉常彪趕緊上前制止。每日步行2萬步巡河,他說:「為了綠色家園,再辛苦都值得!」
  • 溫州「五水共治」(河長制)負面典型案例曝光臺
    「五水共治」(河長制)負面典型案例曝光臺  (2019年第2期)  5月中下旬,市治水辦(河長辦)分赴各地開展明查暗訪督查工作,全面排查涉水違禁行為、市級督辦件和媒體曝光件的整改落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