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1月9日電 「我們深感株洲的轉型升級發展之路,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株洲的生動實踐。」近日,株洲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第一總河長毛騰飛接受媒體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
這些年,株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末端治理與源頭防範相結合,以河長制為抓手,深入推動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清水塘地區退出全省重金屬重點防控區,湘江株洲段及洣水水質保持Ⅱ類、淥水水質全面提升至Ⅱ類。
一座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蝶變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
「搬遷+治理」 為建設美麗長江貢獻株洲力量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舉全市之力攻堅,實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破解化工圍江困局,摘除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毒瘤」,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株洲綿綿用力。
前不久,水利部辦公廳、中國農林水利氣象工會聯合下發《關於「助推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長江」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2019年度競賽考核評比結果的通報》,株洲河長制辦公室被授予「長江經濟帶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先進單位」,對株洲河湖治理與保護工作給予極大的肯定。
湘江是長江的「八大主要支流」之一,流經株洲有88公裡,其水質好壞直接關繫到湘江下遊和長江幹流的水質,也關繫到千萬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湘江治理,最大的難點在清水塘。
以冶煉、化工兩大產業為主的清水塘老工業區佔地約15.15平方公裡,曾是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株洲工業的「頂梁柱」,一度聚集了261家大小企業,歷史最高年份工業總產值超400億元,佔全市總產值30%以上。然而,這些高耗能、高汙染的重化工產業為國家建設作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歷史性環境汙染問題。
為了全局事業,為了長遠發展,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實施清水塘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截至2018年底,關停搬遷中國企業500強株洲冶煉廠在內的261家企業,徹底截斷了汙染源頭。
汙染的根子是拔除了,但原來落在地上的汙染怎麼辦?
對此,株洲有序推進排汙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施工廢水處理及河堤生態修復、綠化等綜合治理。霞灣港治理工程、老霞灣港治理工程、大湖治理工程等9個項目陸續完工,基本解決清水塘工業區廠區外歷史遺留汙染水體、廢渣等問題。由此,湘江株洲段重金屬汙染徹底消除,清水塘地區也退出全省重金屬重點防控區。
「興水+興業」 水之變帶來城之變
以綠色發展為基,瞄準高質量,將治水管水興水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向水生態文明城市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1月5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以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新舊動能轉換為例,聚焦株洲對綠水青山理念的踐行,講述了過去五年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的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以水定城、水城共融,統籌規劃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清水塘生態科技產業新城輪廓初現。
「310家化工貿易企業入駐科技新城的工貿總部經濟園,實際產生利稅突破2000萬元,綠色清水塘重煥生機。」清水塘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曉斌介紹:到2025年末,區域內總投資將達500億元,企業年營收過600億元,年GDP過200億元、年稅收過20億元,入駐各類市場主體5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0家)以上。
以水求變、以水促產,將治水管水興水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新蘆淞洗水工業園,為洗水行業提供了產業培育平臺、創新推動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原本小而散的「黑產業」,變成新而強的「綠產業」。
「這從根本上根治了洗水行業的環境汙染,也助推著蘆淞服飾產業向綠色化、品牌化轉型升級。」蘆淞區政協副主席、區水利局局長徐治江介紹,目前,蘆淞服飾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服飾技工貿總收入超850億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贏。
放眼看株洲,城市蝶變與產業興旺齊頭並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此生動演繹。
新舊動能轉換在加速,「四新經濟」不斷湧現,以「3+5+2」現代產業為體系的中國動力谷品牌更響更亮。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2200多億元,同比增長2.9%。
「人防+技防」 構建河湖保護治理大體系
以現代治理模式管護清水塘,實現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數字化,進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成效。
湘江主幹流,市、縣、鄉、村四級河長與民間河長一起巡河,「4+1」輪值執法船日夜堅守,空中有無人機,岸邊有監控設備,嚴控湘江涉水汙染。
湘江一級支流——洣水、淥水段,入河排汙口整治、河湖「清四亂」、堤防岸線及河道整治、禁漁禁捕、「三無」船隻整治等全面推進,洣水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淥水水質全面提升至Ⅱ類。
湘江石峰段,網格員與各級河長管護「無縫對接」,打通了河道治理「最後一公裡」。石峰區結合網格化管理,聘請一批專職網格員,按照河湖管理、森林防火、環境衛生、殯葬改革、控違治違「五員」和河長、湖長、路長「三長」合一模式,整合了人力資源,也提升了管護能力。
「我們打造的『人防+技防』模式,為河湖管護上了『雙保險』。」石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區河長辦常務副主任李陽介紹,他們今年還投入60餘萬元,建設全覆蓋可視化智慧河湖監控系統,使得河湖管護更加智慧。
湘江一級支流白石港荷塘段,因渠施策,黑臭水體轉綠向清。該區分情況進行水下吸淤和幹港清淤,沿岸設置淤泥堆場固化後復綠作為小遊園﹔增設活水管道進入老河道,讓「死水」變「活水」﹔創造性地設置液位控制壩,讓流量和水質保持在良好的狀態﹔結合水體的公園規劃,綜合考慮水質、生態等功能要求,進行生態修復。
「我們把村莊清潔行動、農村『廁所革命』與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確保每根匯入湘江的毛細血管水質達標,讓河湖港塘成為老百姓的幸福地。」荷塘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區河長辦常務副主任譚洪勇介紹。
從幹流到支流,從江面到岸上,從上遊到下遊,從城市到鄉村,從人防到技防,構建起河湖保護與治理大體系。(俞強年 漆小麗 彭磊)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