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
具有擴展π共軛和多孔石墨烯結構的導電金屬-有機框架(C-MOFs)因其優異的導電性、大的比表面積、可調的化學成分和定製的性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C-MOFs具有較高的導電性和孔隙率,使其具有較大的容量,有利於提高EDL電容。此外,氧化還原活性有機連接和金屬中心的變價都有利於贗電容的產生。然而,同時具有EDL電容和贗電容貢獻的高性能C-MOFs基超級電容器仍然很少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陳龍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學馬延航教授聯合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題為Conjugated Copper-Catecholate Framework Electrodes for Efficient Energy Storage的論文。
論文中,作者採用銅雙(二羥基)配位結構中的D2對稱氧化還原活性配體,製備了一種新的共軛銅(II)-鄰苯二酚基金屬有機骨架(即Cu-DBC)。π-d共軛骨架在室溫下表現出典型的半導體行為,其電導率為~1.0s m-1。由於配體和銅中心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氧化還原可逆性,Cu- DBC電極具有優異的電容性能,在0.2 A g-1的速率下,其電容可達479 F g-1。此外,Cu-DBC的對稱固態超級電容器具有很高的面電容(879 mF cm-2)和體積電容(22 Fcm-3)以及良好的倍率性能。這些指標優於大多數報導的基於MOF的超級電容器,顯示了其在儲能設備中潛在的應用。
圖文速覽
圖1Cu-DBC的結構及表徵
Cu-DBC的合成如圖1a所示,它是以DMF和水為溶劑在氬氣氣氛下85℃合成的。作者採用粉末X射線衍射(PXRD)研究了其結構細節(圖1b)。通過x射線衍射圖中的尖銳反射和選區電子衍射(SAED)中的強衍射點,證實了Cu-DBC具有較高的結晶度。圖1c顯示了Cu-DBC中Cu的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譜。為了更好的比較,作者還收集了三個標準樣品Cu、Cu2O和CuO的XANES譜,可以明顯地看出,Cu-DBC和CuO顯示出幾乎相同的白線峰,說明Cu-DBC具有與CuO相同的氧化態。
為了揭示Cu-DBC單元的結構和連接,作者用三維電子衍射層析成像(3D-EDT)研究了幾種亞微米大小的Cu-DBC單晶(圖1d)。通過構造三維倒易格,識別出一個原始的正交布拉格點陣。c表明它不是簡單的AA或AB層堆疊,不同於其他報導的2D C-MOFs,這在SAED圖和HRTEM沿[1-10]方向的圖中也得到了證實(圖1h)。3D-EDT還用於直接解析晶體結構,給出了Cu-DBC的3D結構圖(圖1e)。雖然EDT的解析度有限,但利用具有幾何約束的單元對勢能圖進行擬合,可以得到結構解析。沿c軸的HRTEM圖顯示菱形孔排列D200=16.95Å和D020=21.16 Å,這與求解的晶體結構一致(圖1f-g)。通過對該圖進行傅立葉分析,可以重建三維勢圖,其中框架的連接非常清晰(圖1i)。
圖2 Cu-DBC在1M NaCl中的超電性能
隨後,作者表徵了Cu-DBC在1M NaCl中的超電性能。在1 mV/s時,觀察的CV曲線形狀近似矩形,具有三個不同氧化還原峰即-0.222 V,-0.053 V和0.093 V(vs.SCE)(圖2a)。大的封閉面積和高度可逆的氧化還原活性表明Cu-DBC的電容特性受EDL電容和法拉第氧化還原反應的影響。同時,恆電流充放電(GCD)曲線(圖2b)顯示出近似小三角形的對稱三角形形狀。根據放電曲線計算的電容(Cg)為479 F g-1,放電速率為0.2 A g-1,遠高於其他傳統的MOF基超電和最近報導的C-MOF基電極。Cu-DBC的電化學阻抗譜(EIS)顯示出典型的超電特性(圖2c)。圖2d總結了Cu-DBC和其他MOF基材料在水溶液電解質中的超電性能的比較。Cu-DBC優異的超電性能可以歸因於其高導電性和密集排列的活性中心。
圖3雙電層電容和贗電容的貢獻分析
如上所述,Cu-DBC的電容同時具有EDL電容(CDL)和贗電容(CP)的特性。為了區分各自的貢獻,通過Trasatti分析計算了電容微分,並通過Dunn方法進一步確認。
Trasatti法分析的CDL和CP的總電容貢獻分別約為62%和38%(圖3a-b)。此外,採用Dunn法計算不同掃描速率下的電容比(圖3c-d)。當掃描速度為10mv s-1時,CDL的貢獻率接近62%,這與Trasatti分析的結果一致。
圖4DFT計算對機制的研究
為了進一步評估Cu-DBC的潛在應用,作者製作了一個對稱的固態超級電容器。對稱電池的CV曲線表現出近似的矩形,具有兩個明顯的氧化還原峰(圖4a)。在0.2 A g-1的低放電速率下,單個電極的電容為396 F g-1(圖4b)。當電流密度從0.2增加到2 A g-1時,固態電池顯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電容保持率為79%。Cu-DBC電極的面電容計算為879 mF cm-2(圖4c),遠高於大多數研究的多孔碳和TMOs電極的面電容。此外,基於Cu-DBC的固態超級電容器的EIS在Nyquist圖中顯示出幾乎垂直的低頻區域,其低等效歐姆電阻為1.38 Ω(圖4d),這證明了由於低內阻和固有孔隙率,離子更容易接近活性位。
通過正負兩個電極(2.22 mg cm-2)上活性材料的質量,計算重量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圖4e和)。在功率密度為0.1kW kg-1時,電池的能量密度為13.8 W h kg-1,在功率密度為5.0 kW kg-1時,電池的能量密度為7.6 W h kg-1,這表明起保持了較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這可能歸因於電池中的贗電容和EDL電荷存儲機制的協同效應。此外,在電流密度為5 A g-1時進行2000周循環後,Cu-DBC表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電容保持率為80%(圖4f)。一個紅色發光二極體(2.0 V)通過串聯三個器件(圖4f的插圖)成功地被點亮,展示了Cu-DBC在儲能器件中的潛在應用。
全文總結
綜上所述,一種具有菱形孔結構的新型共軛半導體MOF(Cu-DBC)具有結晶度高、孔隙率大、穩定性好的特點。由於良好的導電性(~1.0 s m-1)和協同電荷存儲機制,實現了極高的重量(479 F g-1)、面積(879 mF cm-2)和體積(22 F cm-3)電容,以及優異的能量密度(13.8 W h kg-1)和顯著的循環穩定性。這項工作展示了這種氧化還原活性C-MOFs在超級電容器和其他能源中的潛在應用。
文獻信息
Conjugated Copper-Catecholate Framework Electrodes for Efficient Energy Storage(Angew. Chem. Int. Ed.2019DOI: 10.1002/anie.20191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