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的領導者:Christopher Gibson博士。
克隆性造血(CH)是指在未患癌症的健康人血液中檢測到的與血癌相關的突變,它在年輕人群中發生率很低,但在70歲以上老年群體中的發生率可達10%-20%。CH患者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患血癌和其他疾病(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會增加。
近日,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在特殊情況下,CH也可以「有益健康」。這些特殊情況包括異基因幹細胞或骨髓移植。
研究人員在美國血液學學會(ASH)第62屆年會上報告:相較於健康捐獻者,接受克隆性造血捐獻者的骨髓移植可以降低患者的癌症復發風險,延長其壽命。
此前,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在移植過程中,CH可能會從捐贈者向移植者體內轉移。
研究領導者Christopher Gibson博士說:「檢測CH的唯一方法是對血液進行基因測序,但是對全部捐獻者進行基因測序並不現實。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將CH在移植過程中的轉移不會引發捐贈細胞新血癌。」
實驗中,研究人員評估了1727個移植案例,以探究40歲以上捐獻者的CH對接受移植者的臨床預後結果的影響。他們在388份捐獻者樣本中識別出了CH。其中最常見的突變是DNMT3A基因突變,這些突變與接受移植者的總體生存率升高、復發風險降低有關;而在樣本中發現的其他基因突變與接受移植者的生存情況無關。
Gibson說:「我們還不清楚為什麼捐獻者DNMT3A突變能降低復發的風險,但我們的數據表明,它們能提高捐獻者T細胞的免疫活性,而T細胞是決定移植效果的最關鍵因素之一。」這一理論與臨床結果吻合——服用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藥物的接受移植者並沒有從CH供體的移植物中獲益,因為藥物可能將捐獻者的T細胞清除了。總體來說,接受CH捐獻者的移植後,患者復發率降低了,存活率也有所提高。
Gibson說:「我們的發現令人興奮,因為它們可能會對臨床護理產生直接影響。」例如,一些移植中心不允許CH捐獻者進行骨髓捐獻,新發現表明這種措施並無必要。在某些情況下,伴有DNMT3A突變的捐贈者也許反而更加合適。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來源:美國血液病學會第62屆年會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dci-srs120320.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