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97,691名個體機體的全基因組進行分析揭示了誘發克隆性造血(clonal haematopoiesis)的遺傳原因。
年齡是誘發大多數人類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衰老所介導的疾病風險背後的分子機制;在再生造血幹細胞群中,年齡相關的體細胞突變的獲得會導致克隆的擴展,最近這已經被證實與人類血液癌症和冠心病發生直接相關,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不確定的潛在克隆性造血作用」(CHIP,clonal ha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同時分析種系和體細胞的全基因組序列數據或能為揭示誘發CHIP的根本原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機會。
圖片來源:Frontiers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精準化醫學跨組學(TOPMed)項目中來自不同祖先的97,691名個體機體高覆蓋率的全基因組序列,最終識別出了4229名攜帶CHIP狀況的個體。文章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對不同CHIP驅動基因非常特殊的血細胞、脂質特性和炎性特徵之間的關聯,最後發現了一組全基因組種系遺傳突變的關聯,其能幫助研究人員識別與CHIP狀態相關的三種遺傳位點,其中包括TET2位點,其對於擁有非洲血統的個體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研究者表示,對TET2種系位點進行體外評估或能幫助有效識別幹擾TET2遠端增強子功能的突變,TET2遠端增強子的幹擾會導致造血幹細胞自我更新水平的增加。總的來講,本文研究中,研究者觀察到了種系遺傳突變如何塑造造血幹細胞功能,從而誘發CHIP的形成,其或會通過一種克隆造血作用的特異性機制和一種導致不同組織間體細胞突變的共享機制來實現。(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lexander G. Bick, Joshua S. Weinstock, Satish K. Nandakumar, et al. 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