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通過對97,691個全基因組進行分析揭示了誘發克隆性...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97,691名個體機體的全基因組進行分析揭示了誘發克隆性造血(clonal haematopoiesis)的遺傳原因。

年齡是誘發大多數人類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衰老所介導的疾病風險背後的分子機制;在再生造血幹細胞群中,年齡相關的體細胞突變的獲得會導致克隆的擴展,最近這已經被證實與人類血液癌症和冠心病發生直接相關,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不確定的潛在克隆性造血作用」(CHIP,clonal ha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同時分析種系和體細胞的全基因組序列數據或能為揭示誘發CHIP的根本原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機會。

圖片來源:Frontiers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精準化醫學跨組學(TOPMed)項目中來自不同祖先的97,691名個體機體高覆蓋率的全基因組序列,最終識別出了4229名攜帶CHIP狀況的個體。文章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對不同CHIP驅動基因非常特殊的血細胞、脂質特性和炎性特徵之間的關聯,最後發現了一組全基因組種系遺傳突變的關聯,其能幫助研究人員識別與CHIP狀態相關的三種遺傳位點,其中包括TET2位點,其對於擁有非洲血統的個體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研究者表示,對TET2種系位點進行體外評估或能幫助有效識別幹擾TET2遠端增強子功能的突變,TET2遠端增強子的幹擾會導致造血幹細胞自我更新水平的增加。總的來講,本文研究中,研究者觀察到了種系遺傳突變如何塑造造血幹細胞功能,從而誘發CHIP的形成,其或會通過一種克隆造血作用的特異性機制和一種導致不同組織間體細胞突變的共享機制來實現。(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lexander G. Bick, Joshua S. Weinstock, Satish K. Nandakumar, et al. 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819-2

相關焦點

  • ...691個全基因組進行分析揭示了誘發克隆性造血過程的遺傳性原因!
    2020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97,691名個體機體的全基因組進行分析揭示了誘發克隆性造血(clonal haematopoiesis
  • bioRxiv: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機制
    2020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題為「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specific mutation pattern between human coronavirus SARS-CoV-2 and Bat-SARSr-CoV RaTG1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浙江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技術揭示了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
  •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2:27:4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hengdar Q.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
    據悉,該項目涉及來自37個國家/地區744個組織的1300名研究人員,對38種不同腫瘤類型中的2658份原發癌及其匹配的正常組織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整合分析。該研究整體描述了通過使用計算雲進行國際數據共享來促進PCAWG基因組資源的生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38種腫瘤類型的2658個腫瘤全基因組,展示了PCAWG項目相關數據的廣度與深度。結合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組元件分析,平均每個癌症基因組攜帶有4~5個驅動突變,然而大約5%的案例中沒有發現任何驅動突變,表明目前對於驅動突變的了解或者發現並不完全。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據悉,該項目涉及來自37個國家/地區744個組織的1300名研究人員,對38種不同腫瘤類型中的2658份原發癌及其匹配的正常組織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整合分析。該研究整體描述了通過使用計算雲進行國際數據共享來促進PCAWG基因組資源的生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38種腫瘤類型的2658個腫瘤全基因組,展示了PCAWG項目相關數據的廣度與深度。結合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組元件分析,平均每個癌症基因組攜帶有4~5個驅動突變,然而大約5%的案例中沒有發現任何驅動突變,表明目前對於驅動突變的了解或者發現並不完全。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基因組數據研究登《Nature》封面!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2:0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laus F. X.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29日
    本研究公布了第一批49960名受試者的外顯子測序數據,揭示了約400萬編碼變異。其中包括198269個預測的常染色體功能喪失(LOF)變異。關聯分析將LOF變異與1730種表型聯繫起來,並發現了影響疾病特徵的新型LOF變異。該研究強調了大型人口研究中的基因組測序潛力,並為科學界所用。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相較翼龍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隨著不斷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尤其得益於我國中晚侏羅世的燕遼生物群和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有關鳥類飛行起源這一重要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而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則揭示了「一條匪夷所思的徵服藍天之旅」。
  • 科學家完成對66種癌症類型中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分析...
    2020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66種癌症類型的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識別出了568
  • 科學家揭示印度眼鏡蛇基因組和轉錄組
    科學家揭示印度眼鏡蛇基因組和轉錄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9 14:34:04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Somasekar Seshagiri小組揭示了印度眼鏡蛇參考基因組和轉錄組,其為毒液毒素的綜合鑑定提供參考。
  • 通過功能性的數據分析揭示基因組中LINE-1轉座子元件的特性和動態...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題為「Human L1 Transposition Dynamics Unraveled with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基因組中跳躍基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2019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血液都是對人類進行分子分析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許多治療策略的目標,這突顯了需要對構成人類血液的細胞進行全面的分子圖譜構建。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www.proteinatlas.org)是一個開放式資料庫,旨在通過整合各種組學技術(包括基於抗體的成像)來繪製所有人類蛋白的圖譜。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者發現,榴槤的基因組中含有大約4.6萬個基因,幾乎是人類基因數量的兩倍(2.3萬個基因),基於最新產生的基因組數據,隨後研究人員對榴槤的進化進行了研究,並且追溯到了6500萬年前與可可樹的關係(可可樹能夠產生巧克力)。隨後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到底是什麼讓榴槤問起來那麼「臭」?
  • Nature:發表野生擬南芥表觀基因組圖譜
    基因組中表觀遺傳變化是能遺傳的,近期來自Salk生物學研究所等處的一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野生植物表觀基因組學全範圍內的研究分析,從中發現了這種修飾與遺傳信息相互作用的共同模式。這一成果公布在3月7日Nature雜誌在線版上。
  • 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揭示...
    2020年2月6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症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後,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徵就成為癌症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這一基因組還可以幫助揭示章魚其他一些獨特特徵的遺傳基礎,例如它們精細的抓捕手臂,它們再生肢體的能力,有著更像人類的照相機樣的眼睛,以及它們具有3顆心臟等。頭足類動物不僅包括章魚,還包括烏賊、墨魚和鸚鵡螺,4億多年前在遠古的海洋中作為食肉動物而出現。其中最成功的是鸚鵡螺,其在泥盆紀時期稱霸海洋,是現在的常見化石。它們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在大滅絕中絕種。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