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背後究竟藏著這樣的學問?新的科學研究揭秘夢的秘密。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夢想的含義。早期文明認為夢是我們塵世間和諸神之間的一種媒介。實際上,希臘人和羅馬人深信夢想具有某些預言能力。儘管人們一直對解釋人類的夢想充滿興趣,但直到19世紀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卡爾·榮格(Carl Jung)才提出了一些最著名的現代夢想理論。弗洛伊德的理論圍繞著壓抑的渴望這一概念-夢想使我們能夠梳理未解決的,壓抑的願望。榮格(曾在弗洛伊德大學學習)的卡爾·榮格(Carl Jung)也認為夢在心理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他們對夢的含義提出了不同的理論。
從那時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其他理論的發展。做夢的一種重要的神經生物學理論是「激活-合成假設」,它說夢實際上並不意味著什麼:夢只是腦電的衝動,從我們的記憶中提取隨機的想法和意象。從理論上講,人類會在夢中醒來之後構造夢中的故事,這是自然而然的嘗試。然而,鑑於有關人類夢想的現實方面的大量文獻資料以及間接的實驗證據諸如貓之類的其他哺乳動物也夢到了,進化心理學家從理論上認為,夢確實有目的。特別是,「威脅模擬理論」建議,夢應該被視為古老的生物防禦機制,因為它能夠反覆模擬潛在的威脅事件,因此具有進化優勢,從而增強了有效感知和避免威脅所需的神經認知機制。 。
因此,多年來,為了闡明人類夢想背後的奧秘,人們提出了許多理論,但是直到最近,強有力的切實證據仍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捉摸。
然而,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見解,使人們了解了做夢的基礎以及我們的夢與記憶之間的牢固關係。羅馬大學的克裡斯蒂娜·馬爾扎諾(Cristina Marzano)和她的同事們首次成功地解釋了人類如何記住自己的夢想。科學家基於腦電波的特徵模式,預測了成功實現夢想的可能性。為此,義大利研究小組邀請65名學生在研究實驗室連續住了兩個晚上。
在第一個晚上,讓學生入睡,讓他們習慣於隔音且溫度可控的房間。在第二天晚上,研究人員測量了學生睡覺時的腦電波。我們的大腦會經歷四種類型的電波:「δ」,「 theta」,「 alpha」和「 beta」。每個代表不同的振蕩電壓速度,它們一起形成腦電圖(EEG)。義大利研究小組使用此技術來測量參與者在各個睡眠階段的腦電波。(睡眠分為五個階段;大多數夢和最強烈的夢發生在REM階段。)學生在不同的時間被喚醒,並被要求填寫日記,詳細說明自己是否在做夢,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人們在REM睡眠後直接醒來時更容易記住自己的夢想,但當前的研究解釋了原因。那些在額葉處表現出更多低頻theta波的參與者也更有可能記得自己的夢想。
這一發現很有趣,因為研究人員觀察到的額葉活動增加,就像我們醒著時自傳記憶的成功編碼和檢索一樣。也就是說,額葉皮層中的相同電振蕩使得情景記憶(例如發生在您身上的事情)的回憶成為可能。因此,這些發現表明,我們在做夢(和回憶夢)時採用的神經生理機制與我們在清醒時構造和恢復記憶的方式相同。
在同一研究團隊進行的另一項最新研究中,作者使用了最新的MRI技術來研究夢與深腦結構的作用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生動,奇異和情感強烈的夢(人們通常記得的夢)與杏仁核和海馬體的一部分有關。杏仁核在情緒反應的處理和記憶中起主要作用,而海馬體則與重要的記憶功能有關,例如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信息整合。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睡眠與神經影像實驗室的Matthew Walker及其同事最近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也強調了我們的夢想與情緒之間的擬議聯繫,他發現減少REM睡眠(或減少「做夢」)會影響我們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複雜情緒-人類社會功能的基本特徵。科學家最近也確定了夢境可能在大腦中發生的地方。眾所周知,一種非常罕見的臨床症狀稱為「夏科特-威爾布蘭德綜合症」,它會導致(除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外)夢見能力下降。然而,直到幾年前,一位患者報告說自己失去了做夢的能力,而實際上沒有其他永久性神經系統症狀。該患者在被稱為右下舌狀回(位於視皮層)的大腦部分遭受了損害。因此,我們知道夢是在大腦的這個特定區域中產生或傳播的,該區域與視覺處理,情感和視覺記憶有關。
綜上所述,這些最新發現共同講述了一個重要的故事,說明了潛在的機制和夢想的可能目的。
夢似乎可以幫助我們通過編碼和構造情感來處理情感。我們在夢中看到和經歷的不一定不一定是真實的,但與這些經歷相關的情感肯定是真實的。我們夢dream以求的故事本質上是試圖通過創造一種回憶來將情感從某種體驗中剝離出來。這樣,情緒本身就不再活躍。這種機制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當我們不處理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時,這會增加個人的憂慮和焦慮。實際上,嚴重的REM睡眠剝奪與精神障礙的發展越來越相關。簡而言之,夢想有助於調節那條脆弱橋梁上的交通,它將我們的經驗與我們的情感和記憶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