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語言背後的社會效應問題

2021-03-01 xuxiaofeng

最近,在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網站上的一篇題為《120 年的「溫室效應」》(120 years of the「Greenhouse Effect」)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過去120 年來,人們對於氣候問題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對由人類的不當活動對氣候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已基本形成共識。但由於這樣的認識過程始於科學界,所以一些用語都過於中性化,僅是從科學意義上給出了界定,使用的是由某些科學家出於研究興趣給出的形象用語,並沒有反映其背後的社會影響及人為因素。

 

如果溯源人類從科學角度對地球變暖的認識,可從120 年前的一篇科學論文談起。1901 年1 月,瑞典氣象學家尼爾斯·埃克霍爾姆(NilsEkholm)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季刊上發表的著名文章《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及其成因》,首次用到「溫室」一詞來闡述行星大氣對其表面溫度的熱效應問題。

 

文章中引用了傅立葉和廷德爾先後提出的兩個重要觀點,闡述了大氣層對維持地球表面溫度所具有的雙重作用。首先,大氣如同溫室的玻璃一樣,使太陽的光線容易通過而到達地面,並吸收了從地面反射後的剩餘熱量,從而提高了大氣的平均溫度。此外,大氣層還充當了在相對溫暖的地面與寒冷的空間之間的蓄熱調節器,減輕了溫度在發生季節、晝夜等周期變化時可能發生的劇烈震蕩。

 

無論是尼爾斯,還是傅立葉和廷德爾,在研究和闡述大氣對地表溫度維持的作用及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時,都僅是基於對科學問題的好奇,闡述的是地球與大氣層及相互影響的一種自然狀態,顯然那時不會涉及引發「溫室效應」中的任何人為因素,更談不上社會問題。

 

而120 年後的今天,人們對「 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 等概念的理解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氣環境和氣候發生的變化不僅是一種自然演變,還包括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1975 年, 華萊士· 布羅克(WallaceBroeker)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 特別指出由於人為影響引起的地球環境改變,通常被認為是首次使用了「氣候變化」這一特定概念,成為後來的流行用法。

 

此後在談到地球變暖、氣候變化等問題時,與傳統認識中的自然狀態已完全不是相同的概念了,那些看似中性的詞彙背後隱含著人類的不當行為和影響,且這種影響會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產生廣泛的負面作用。但這些承接性使用的相對中性詞彙顯然不足以引起公眾的警覺,甚至會產生誤解、懷疑和困惑,是否要做出一些改變呢?問題由此而提出。

 現實中,人們似乎已經認識到需要有所作為,改變也在逐漸開始,如2019 年,「氣候危機」(climate emergency)一詞被選為牛津詞典年度最佳詞彙,這一用法顯然更具有影響上的衝擊力。在這方面,一些相關領域也有有效的做法可供借鑑,如「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等詞彙, 都更能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採取行動的緊迫感。如何準確、有效地向公眾傳遞科學信息,確實也需要與時俱進,以此反映和適應新的變化和需求。

《中國氣象報》

相關焦點

  • 五個物理效應及背後的科學本質
    「自然因規律而有序,世界因科學而美麗。」在物理學中,存在著許多令人驚奇的效應,有的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則發生在遙遠的深空,每個效應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科學原理及自然規律。科學本質:都卜勒效應本質是波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運動效應。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會改變。
  • 科學的語言問題:語言的局限性與描述的清晰度
    古希臘人仰望著未知的星空,憑藉著肉眼觀察,數學計算,以及理性的思考嘗試著去建立科學理論。隨著科學儀器和理論研究的不斷進步,人類逐漸揭開了未知的自然的神秘面紗。但是在另一方面,不論是亞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科學家必須依賴語言來建立客觀的科學理論。科學家不得不使用最基礎的交流工具—語言—來分享、描述、解釋他們的所見所聞。
  • 離婚率增長背後,折射了什麼社會問題?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民政部婚姻觀,是觀察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小小窗口。離婚率不斷升高的背後到底深藏著哪些原因,又折射了什麼社會問題?社會價值的多元化也使得婚姻缺乏內在聚合力高離婚率的背後可能還有「看不見的推手」,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發現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明顯偏高以來,性別失衡風險不斷累積,近年開始顯化,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婚姻市場的供需均衡性。
  • 媒體評論:警惕官話背後的「語言二元化」之害
    媒體評論:警惕官話背後的「語言二元化」之害 2008年01月24日 13:21 來源:燕趙都市報   這種「官話」不僅僅是搖頭晃腦令人厭煩的問題,更是關係到國家和公眾根本利益的問題。因為,官話浪費寶貴的辦公時間和精力,大大降低行政效率。官話雖然不要稿費,卻在消耗著納稅人的錢。官話空洞無物,卻往往都是些「正確的廢話」,便於官員敷衍塞責,更容易導致對群眾權益的直接損害。官話還具有「汙染效應」,即助長浮誇之風、「汙染」社會空氣、敗壞世道人心。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其實,關於科學決策的問題,在20世紀一直存在著立場、出發點和決策方式等方面的爭論,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構成決策科學的兩大傳統。這說明科學決策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問題。即使不去關注科學決策的內部爭論,就其結構而言,它的決策與執行相分離也會引發諸多問題。特別是在社會高度複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這種決策與執行的分離會使其脫離實際、時間遲滯等問題顯得更加嚴重。
  • 辯證認識人工智慧的社會效應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出發 辯證認識人工智慧的社會效應 2017年11月06日 07: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增強對人工智慧的認識與理解「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角出發,思考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及其有效性限度
  • 丁真走紅背後的馬太效應
    丁真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丁真走紅的背後正是網際網路時代流量變現被逐漸引導向上的馬太效應。當脫貧不再是各大網紅帶貨追逐利益的藉口,而是我們通過看到一個人去了解他的家鄉他居住的地方,看到那裡的美跟貧窮,帶動社會各界關注。關注美麗的家鄉,關注還不夠富裕的鄉親,助力他們摘掉貧困走向富裕。
  • 冰川融化 溫室效應背後不能逃避的問題
    >  報導的詳細內容大家可以去查閱更加權威的機構公開的文章,我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這背後的問題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溫室效應的治理刻不容緩,因為溫室效率所帶來的的連鎖反應不僅僅是冰雪消融那麼簡單。像是溫室效應會導致陸面溫度升高,從而造成海陸溫差變化,間接導致空氣的流通問題,引起大氣自淨能力下降,進而進一步增加霧霾發生機率以及嚴重程度。
  • 一個惱人日常效應背後的嚴肅科學
    除了日常的倒水,一些如澆注、印刷和擠壓等工業過程也會遭遇這種「茶壺效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茶壺效應」呢?數個世紀以來,制陶工人會通過調整容器的邊緣和鋒利程度來儘可能的避免這種效應,但我們卻缺乏對這種現象的確切理解。直到大約十年前,才有科學家證明,即便水流速度很快,容器表面的可溼性仍能控制液體流與固體表面的距離。
  • 語言適應與社會順應
    在語言學界看來,當前的社會現實已呈現出和以往社會不同的形態差異,因此,一些問題自然浮出水面,引起必然的重視。例如,社會變革中的地域方言存現,城市社會融入中的方言變異與模式特徵,新方言出現的可能性,語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性、語言產業及其多樣性發展、語言規劃等等。因經濟活躍而帶來的人口流動,除了使得社會語言生活異常豐富之外,其產生的系列問題也令人不敢小覷。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首先,作為月球車的玉兔實際上是一個虛擬的角色,它對於自己形象的塑造是引發「擬社會互動」前提;其次,它基於微博平臺與微博用戶進行的互動是維繫受眾關注的關鍵;最後,運用擬人話的語言、強情感性的表述拉近了受眾與科技知識間的距離。
  • 背後的「鳥籠效應」,你明白麼?
    「花式分析社會現象,人話講解商業邏輯,講述品牌故事,挖掘品牌價值。」簡明易懂的語言,打破了財經商業知識的門檻,讓普通人也能從故事中,學習到商業背後的規則與「門道」。在「收入從何時開始追不上欲望」這一期視頻中,@財才說 結合自己真實案例,給大家講解「鳥籠效應」。他在留學時,受學長影響,也想購置豪車。學長說,在國外留學一定要開好車。但如果真的買了一輛好車,就會去挑更多奢侈的服飾與之相配,開車去的場所和自己行為舉止也要配得上這輛名車,這就是「鳥籠效應」。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賀京同表示,計量方法無法揭示行為動機與行為模式背後所隱含的真實心理過程,實驗經濟學與神經經濟學等領域的方法是解決這一困境的嘗試。  「對於如何分析複雜的經濟現象,行為經濟學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表示,通過這種決策理論的構造,行為經濟學模型化了新古典經濟學所忽略的框架效應、非線性偏好、來源依賴、風險愛好、損失厭惡等選擇事實。
  • 解析邪教背後的「名人」 效應
    據凱風網報導,日本當紅的晨間劇女演員清水富美加,日前突然宣布「出家」,加入一個被很多人視為「邪教」的宗教組織 —— 「幸福的科學」。此消息一經曝光,立即引發軒然大波,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邪教問題的「名人效應」的關注。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
    有關「問題」的討論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討論主要是在哲學或認識論、科學邏輯層面上進行的。所謂「問題」,一類是對科學知識背景無知的「知識性疑難」,一類是產生於對科學知識背景分析的「科學探索性疑難」。
  • 浙大胡海嵐團隊《科學》發文:揭示「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
    社會等級與我們的個體健康等息息相關,背後有什麼神經機制?」學術界認為,這項研究為研究社會等級的形成和穩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為對輸贏決定、社會等級的認知等的神經環路進行更為細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點腦區。
  • 混沌理論用於語言研究
    混沌理論用於語言研究 2017年05月16日 07: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斌 字號 內容摘要: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以下簡稱「混沌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是近年來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
  • 中北大學舉辦「重大科學問題『微腔力光電子效應傳感』論壇」
    為配合國家科技發展的重大需求,推進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形成相應的政策建議,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與中北大學承辦的「重大科學問題『微腔力光電子效應傳感』論壇」會議在中北大學舉辦。現場專家們深入交流溝通、切磋探討,並達成共識。
  • 陝西師範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揭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家對語文事業的重視,激發了學界的研究熱情,形成了語言學各學科全面發展的態勢,我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學術最繁榮的時期。11月24日,陝西師範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
  • 量子科學熱潮背後隱藏的大騙局
    打開APP 量子科學熱潮背後隱藏的大騙局 發表於 2017-12-08 11:46:08 他背後隱藏的潛力是巨大的,隨著這幾年量子科學更加受人關注,大家都在懷疑量子科學這麼火,狂熱背後會不會是騙局?   20世紀20年代,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概念,即一切物質粒子均具備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