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網站上的一篇題為《120 年的「溫室效應」》(120 years of the「Greenhouse Effect」)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過去120 年來,人們對於氣候問題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對由人類的不當活動對氣候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已基本形成共識。但由於這樣的認識過程始於科學界,所以一些用語都過於中性化,僅是從科學意義上給出了界定,使用的是由某些科學家出於研究興趣給出的形象用語,並沒有反映其背後的社會影響及人為因素。
如果溯源人類從科學角度對地球變暖的認識,可從120 年前的一篇科學論文談起。1901 年1 月,瑞典氣象學家尼爾斯·埃克霍爾姆(NilsEkholm)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季刊上發表的著名文章《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及其成因》,首次用到「溫室」一詞來闡述行星大氣對其表面溫度的熱效應問題。
文章中引用了傅立葉和廷德爾先後提出的兩個重要觀點,闡述了大氣層對維持地球表面溫度所具有的雙重作用。首先,大氣如同溫室的玻璃一樣,使太陽的光線容易通過而到達地面,並吸收了從地面反射後的剩餘熱量,從而提高了大氣的平均溫度。此外,大氣層還充當了在相對溫暖的地面與寒冷的空間之間的蓄熱調節器,減輕了溫度在發生季節、晝夜等周期變化時可能發生的劇烈震蕩。
無論是尼爾斯,還是傅立葉和廷德爾,在研究和闡述大氣對地表溫度維持的作用及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時,都僅是基於對科學問題的好奇,闡述的是地球與大氣層及相互影響的一種自然狀態,顯然那時不會涉及引發「溫室效應」中的任何人為因素,更談不上社會問題。
而120 年後的今天,人們對「 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 等概念的理解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氣環境和氣候發生的變化不僅是一種自然演變,還包括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1975 年, 華萊士· 布羅克(WallaceBroeker)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 特別指出由於人為影響引起的地球環境改變,通常被認為是首次使用了「氣候變化」這一特定概念,成為後來的流行用法。
此後在談到地球變暖、氣候變化等問題時,與傳統認識中的自然狀態已完全不是相同的概念了,那些看似中性的詞彙背後隱含著人類的不當行為和影響,且這種影響會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產生廣泛的負面作用。但這些承接性使用的相對中性詞彙顯然不足以引起公眾的警覺,甚至會產生誤解、懷疑和困惑,是否要做出一些改變呢?問題由此而提出。
現實中,人們似乎已經認識到需要有所作為,改變也在逐漸開始,如2019 年,「氣候危機」(climate emergency)一詞被選為牛津詞典年度最佳詞彙,這一用法顯然更具有影響上的衝擊力。在這方面,一些相關領域也有有效的做法可供借鑑,如「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等詞彙, 都更能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採取行動的緊迫感。如何準確、有效地向公眾傳遞科學信息,確實也需要與時俱進,以此反映和適應新的變化和需求。
《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