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梅毒防控重在檢測策略電化學發光法成主流

2021-01-09 科學網

 

■薛坤

日前,在「2017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年會暨第十二屆全國檢驗與臨床學術會議」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陶傳敏教授分享了國際權威梅毒管理指南及國內外大型研究對於梅毒實驗室檢測方法和標準檢測流程的臨床應用評估及推薦,就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策略及不同流程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梅毒感染實驗室檢測

首選特異性檢測方法

梅毒實驗室檢測方法主要分成三大類:病原體檢測、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病原體檢測主要是用暗視野顯微鏡和鍍銀染色,方法繁瑣不適合實驗室常規檢測;核酸方法和病原體檢測都受病原體在局部的影響,容易發生漏檢。因此,血清學檢測是實驗室診斷梅毒的主要手段。

血清學檢測包括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NTT)和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TT)。前者屬於非特異性抗體檢測,這可能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孕婦中呈假陽性以及在晚期患者中呈假陰性。後者屬於特異性檢測,這類方法檢測的是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特異性及敏感度均較高。

梅毒實驗室檢測流程主要包括傳統檢測流程和反向檢測流程,兩者的區別在於採用哪一種方法作為初篩的檢測手段。傳統檢測流程是先進行NTT,結果陽性的患者再進行TT,結果陽性確認新感染或曾經治療過;反向檢測流程反之,對於TT結果陽性的患者進行NTT,若結果陰性再進行第二種TT檢測,結果陽性則表示近期再次感染或曾經治療過。現在還有一種是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流程,這是一個更簡化的反向流程,先進行TT,結果陽性的患者直接再進行第二種TT檢測。

目前,對於梅毒的實驗室篩查與診斷流程,越來越多地傾向於用反向檢測流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發布的《2015性傳播疾病治療指南》提出反向流程對患者診斷更為全面,能夠檢測出既往治療過、未治療或不完全治療的梅毒患者,以及低感染率人群的假陽性情況。《2014歐洲梅毒管理指南》推薦TT作為單獨的初篩方法,並應採用全自動EIA/CIA,NTT只能檢測到現症梅毒,相比TT會漏檢早期的梅毒感染。《2015英國梅毒管理指南》也推薦EIA/CLIA作為初篩方法,同時檢測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並特別提到初篩陽性後再用另一種TT方法進行確認。

陶傳敏教授指出:「我國現在絕大部分實驗室和血站主要是用反向檢測流程,用特異性抗體首先開始進行篩查,對於篩查陽性的患者建議做非特異性檢測,同時結合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史進行診斷。對性病門診患者沒有必要區分反向流程和傳統流程,應該建議患者同時做這兩類不同的實驗室檢測,這樣可以節約時間。」

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

有效提高梅毒檢測質量

梅毒螺旋體抗原極不穩定,試劑性能的優異取決於更高的設計標準。對於免疫試劑的設計,抗原的篩選和製備工藝需要非常考究。羅氏診斷對抗原組合進行嚴格篩選和評估,最終選取了最有優勢的抗原成分進行重組;同時優化了抗原序列,以實現試劑的穩定性和特異性,並採用了易大規模生產的高可溶性抗原,配合羅氏專有的解決方案,即抗原伴侶的應用,與天然抗原極度接近的表位的表達,實現只與抗原伴侶結合,不和特異性抗體結合,從而降低假陽性率。羅氏診斷ElecsysR Syphilis梅毒螺旋體抗原特異性抗體電化學發光檢測試劑盒於 2014 年 8 月正式在中國獲批上市。該技術使用雙抗原夾心法(DAGS)檢測梅毒螺旋體總抗體,血清樣本僅需10μL,在18分鐘時間內即可完成整個檢測過程,是目前可靠、高效的梅毒特異性檢測方法。

2015年,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雜誌發表了一項由全球6個國家8家研究中心參與的梅毒檢測國際多中心研究結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8家研究中心之一,且國內只有此中心提供相應數據,參加了歐洲同步的性能評估。結果顯示:與其它方法學梅毒檢測試劑相比,羅氏診斷ElecsysR Syphilis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在靈敏度、特異性、臨床樣本敏感性等綜合性能表現最佳,並且可100%檢測出不同分期梅毒感染樣本。

2016年,微生物學領域經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項對六種自動化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方法的比較研究結果,對比其它方法學梅毒檢測試劑,ElecsysRSyphilis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和一致性表現優異,其中,敏感性達到99.4%,特異性達到100%,一致性是99.8%,無一例假陽性結果和漏檢情況發生。

陶教授指出:「臨床上有一些潛在因素,如合併其它傳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妊娠等,可能會干擾到梅毒的實驗室檢測結果,因此,選擇抗幹擾能力強的檢測方法對於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ElecsysR Syphilis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採用抗幹擾模式,可有效避免交叉反應,針對幹擾樣本的評估研究顯示,具有很好的特異性與靈敏度,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EB病毒(EBV)感染和萊姆病(Lyme)的特異性均達到100%。

為提供更具參考性的中國證據及使用經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全國其它14家醫院共同開展了「羅氏診斷新一代ElecsysR Syphilis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試劑性能比對多中心研究」,旨在自然條件下比較ElecsysR Syphilis檢測試劑與已在國內上市的其它四種梅毒檢測試劑的靈敏性與特異性。共納入13,767例常規隨機樣本,是全球樣本最多的試驗之一。該研究結果表明,ElecsysR Syphilis在所有比對組常規隨機樣本中的敏感度均達到100%,特異性也更優異;ElecsysR Syphilis在所有比對組「臨界」樣本中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更少。

《中國科學報》 (2017-08-03 第6版 前沿)

相關焦點

  • 梅毒防控重在檢測策略 電化學發光法成主流
    日前,在西安舉辦的「2017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年會暨第十二屆全國檢驗與臨床學術會議」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陶傳敏教授分享了國際權威梅毒管理指南及國內外大型研究對於梅毒實驗室檢測方法和標準檢測流程的臨床應用評估及推薦,就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策略及不同流程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 梅毒防控重在檢測策略電化學發光法成主流—新聞—科學網
    ,就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策略及不同流程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梅毒感染實驗室檢測 首選特異性檢測方法 梅毒實驗室檢測方法主要分成三大類:病原體檢測、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病原體檢測主要是用暗視野顯微鏡和鍍銀染色,方法繁瑣不適合實驗室常規檢測;核酸方法和病原體檢測都受病原體在局部的影響,容易發生漏檢。因此,血清學檢測是實驗室診斷梅毒的主要手段。
  • 提高梅毒檢測質量控制梅毒疾病傳播——Elecsys Syphilis梅毒螺旋...
    關於梅毒防控工作,早在2010年,我國衛生部就下發了關於《中國預防與控制梅毒規劃(2010-2020)》;隨後2011年發布了《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工作實施方案》,指出控制梅毒疾病傳播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梅毒實驗室檢測質量和加強梅毒篩查力度,尤其是對高危人群和獻血員的篩查。
  • ...傳播——Elecsys Syphilis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多中心研究結果出爐
    關於梅毒防控工作,早在2010年,我國衛生部就下發了關於《中國預防與控制梅毒規劃(2010-2020)》;隨後2011年發布了《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工作實施方案》,指出控制梅毒疾病傳播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梅毒實驗室檢測質量和加強梅毒篩查力度,尤其是對高危人群和獻血員的篩查。
  • 科學網—Roche電化學發光檢測系統 成體外診斷領跑者
    如今的Roche電化學發光檢測系統,已經從1010/2010發展到e 411、e 601、e 602;檢測項目已增加到105項;檢測速度已加快到170 測定結果/小時。在全球,每天約有3.5萬臺Roche電化學發光檢測系統在同時運行,平均每一秒鐘就有60個檢測結果在電化學發光平臺上產生。 Roche電化學發光檢測系統已成為體外診斷中免疫發光檢測系統的領跑者。
  • 什麼是直接化學發光分析法?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 (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 包括兩個部分,即高靈敏的化學發光檢測和高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其基本原理是免疫反應中的酶作用於發光底物,使之發生化學反應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產生激發態的中間體。這種激發態中間體回到穩定的基態時,可同時發射出光子。
  • 傳染病檢測領域,科美診斷光激化學發光技術的「光」究竟有多亮?
    做好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保障醫療活動中患者與醫務人員安全,是醫療及院感防控的一項重要工作。  傳染病檢測,如梅毒、愛滋、C肝、B肝等檢測,傳統普遍採用金標法和酶免法,但金標法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較高,結果無法定量;酶免法操作繁瑣,完成檢測通常需要3小時,費時費力。縮短檢測窗口期,實現準確檢測、精準診斷,對傳染病防治意義重大。
  • 哪種檢測梅毒的方法最靠譜?最精確?
    梅毒的血清學檢測是梅毒診斷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必不可少的篩查方法。關於梅毒的血清學檢測,本文總結了其檢測方法、臨床意義、篩查流程,同時給出了一些常見問題的回答。1. 非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也稱梅毒非特異性抗體檢測。感染梅毒螺旋體後,人體迅速對被損壞的宿主細胞以及梅毒螺旋體細胞表面所釋放的類脂物質作出免疫應答,在3周~4周產生抗類脂抗原的抗體(亦稱為反應素)。
  • 邁克生物(300463.SZ):兩個新冠病毒化學發光檢測產品獲註冊證書
    格隆匯5月18日丨邁克生物(300463.SZ)公布,公司於近日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產品名稱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M抗體檢測試劑盒(直接化學發光法)、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G抗體檢測試劑盒(直接化學發光法
  • 化學發光方法中魯米諾發光法的優點
    化學發光的概念非常好理解,通俗來說就是化學反應裡面的中間體、反應物或者反應產物大量吸收反應中釋放出的化學能量,使其通過基礎狀態躍遷到激發狀態。然後又從激發狀態返回基礎狀態的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光輻射。按照化學反應的發光總量以及發光強度最終確定組成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我們稱之為化學發光法。該方法與螢光法進行對比,完全不借用外來光源,這樣可減少拉曼散射和瑞利散射現象,進而儘量避免受到噪音信號的相關幹擾,從而明顯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對線性範圍也進行了擴大。魯米諾的化學名稱很多,比如說3-氨基鄰苯二甲醯肼、發光氨等等。
  • 梅毒檢測方法的現狀
    一、梅毒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及存在問題梅毒的臨床實驗室檢測方法較多,概括起來分為梅毒的病原體檢查、梅毒的血清免疫學檢查和梅毒的核酸檢查3大類。(一)病原體檢查 即梅毒螺旋體檢查,採用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或直接免疫螢光試驗(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DFA),在顯微鏡下觀察梅毒螺旋體的特徵性形態和運動方式。該方法是診斷早期現症最直接的方法,但由於受到患者用藥、檢測儀器狀態和檢測人員技能等條件的制約,本方法實際檢出率並不高。未檢測到梅毒螺旋體,並不能排除患梅毒的可能性。
  • 梅毒發病 七成「靜悄悄」
    (CFP供圖)●廣州市梅毒發病以10%的速度遞增,與十年前比發病的數量翻一倍,在廣州市報告的性病中排第一位●無症狀的隱性梅毒上升很明顯,佔了梅毒發病數中的70%●隱性梅毒通常無症狀,但有傳染性,更應引起警惕。抽血可檢測出梅毒,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梅毒離我們可能並不遙遠——「廣州市的梅毒報告發病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近10年報告的發病數已翻了一倍!」
  • 推出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麥科田如何在化學發光紅海中突圍
    化學發光產品憑藉著靈敏度高、線性範圍寬、試劑有效期長、臨床應用範圍廣等優勢,成為了免疫診斷市場的主流技術。隨著大型三甲醫院樣本量不斷增多,臨床對化學發光產品的檢測速度,以及操作便捷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成為醫院的必備儀器。
  • 【分析】Dox-ABEI電致化學發光指示劑和自組裝樹枝狀DNA四面體納米載體用於脂多糖超靈敏檢測
    西南大學袁若教授實驗組基於自組裝的樹枝狀DNA四面體,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固載體系用於構建電致化學發光
  • 浙江師大本科生:基於ZIF-8構建超靈敏無標籤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
    近期,浙江師範大學「電化學分析實驗室」袁培新博士和馮九菊教授指導的16級化學專業本科生方妍同學,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Anal. Chem. 當前,智能檢測技術如在線診斷、床邊檢測(POCT)等不斷湧現,對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 化學發光試劑魯米諾
    【用途】化學發光試劑,常用於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如金屬陽離子和血液檢測。作化學分析試劑、指示劑。化學發光分析檢測試劑(如測定金屬陽離子或血)。用於化學發光分析,如:金屬陽離子、血液及糖皮質激素。發光測試:化學發光試劑及指示劑,常用於化學發光分析,如金屬陽離子、血液免疫等等。
  • 體外診斷行業:國產化學發光乘風破浪
    報告摘要  國內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的投資價值判斷,關鍵在於判斷當前行業階段和投資邏輯,對長期競爭格局演變的預判,最後落實到如何選擇投資標的。本篇化學發光行業報告將從以下幾點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行業所處發展階段,進口替代邏輯是否成立?
  • 【分析】基於DNA介導金納米粒子二聚體的表面等離子體耦合電化學發光方法研究
    近期,吉林大學馬強副教授課題組與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抒平教授合作報導了等離子體二聚體材料的組裝調控對表面增強電致化學發光ECL是一種檢測限低、檢測速度快、動態線性範圍寬的分析技術。為了提高納米發光物的ECL響應信號強度,多種傳感策略被廣泛研究。其中,利用表面增強光譜學研究背景和等離子體材料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LSPR) 效應,增強ECL信號的傳感模式,被稱為表面增強ECL。
  • 免疫診斷——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是利用化學反應釋放的自由能激發中間體,使其從激發態回到基態,當中間體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釋放等能級的光子,再對光子進行測定而進行的定量分析技術。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主要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試劑穩定性好且有效期長、檢測線性範圍寬、操作簡單、方法穩定快速、檢測項目多(如表2-1)、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該技術已成為目前免疫分析技術的主流方法,廣泛應用於臨床檢驗的各個領域。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