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有智慧的玩具是什麼?

2020-12-06 中國國家地理

誰說玩具只是「玩樂的工具」 ?

它還可以讓人腦洞大開

一方面玩具往往是由生活應用衍變而來

另一方面,人們還可以從玩具中獲得靈感

做出進一步發明來改變生活

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介紹

中國古代與數學、物理相關的玩具

大家可以在了解這些玩具的過程中

領略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華 容 道

尋 找 最 優 解

曹操敗走華容道是著名的三國故事

講述的是曹操在赤壁大戰中被劉備和孫權聯手打敗

逃跑時經過華容道,又遇上諸葛亮的伏兵

關羽為報答曹操的恩情,幫助他逃出了華容道

由此衍生出的遊戲——華容道

華容道的棋盤上曹操佔4格;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與黃忠各佔2格;四個兵各佔1格。過程中只能利用盤面上兩個空格留出的空間移動棋子來幫助曹操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逃出。

華容道有幾十種布陣方法

如「橫刀立馬」、「近在咫尺」、「過五關」、

「水洩不通」「小燕出巢」等

諸多的排列方法,可以衍生出複雜棋局

而很多玩家在熟練遊戲後

不再局限於幫助「曹操」逃出華容道

而是考慮如何用最少的步數逃出

所以,這其中包含著複雜的數學計算

1952年,我國數學家許蓴舫在《數學漫談》中

對華容道遊戲就做了細緻的研究

他在試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

總結出了華容道的規律和解法,可以概括為:

四個小兵不能分開,一定要兩兩組合在一起

關羽、曹操等大將在移動的過程中

前面需要兩個小兵開路

曹操一旦移動,後面必須有兩個追趕的小兵

後來又經過世界各國大師的努力

遊戲解法步驟在逐漸減少

1964年3月,由美國律師託馬斯·萊曼

得出了經典布局「橫刀立馬」的新解法

81步即可成功,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優解

現在我們手機上常見的滑塊類遊戲

大多都是華容道的演變

九 連 環

遞 歸 算 法

九連環是以金屬絲製成的9個圓環

將圓環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並貫以環柄

它的主體是九個環,一個套一個

並同時穿在劍形環柄上

環柄兩端分別是柄把和柄釵

西漢時的卓文君就很喜歡拆解九連環

她寫給夫君司馬相如的信中如是說道: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拆解九連環的描寫

周瑞家的把最後兩支宮花送給黛玉時,原文有這樣的文字:「誰知此時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卻在寶玉房中大家解九連環頑呢。」

九連環的每個環是互相牽制的

拆解規則有兩條:

第1環可以在任何時候放上或取下;拆解第N環(N > 1),必須將第N-1環放在柄上,

而第1到N-2環全部取下;

實際這個過程就是數學上的遞歸算法

假設環的數量為n,解下每個環的步數為an

解開n連環所需總步數為Sn

根據拆解規則可以推出:

如若要卸下第n個環,就需要先卸下前n-2個環

其總步數就為Sn-2

這時再需要一步就可以把第n個環解下

而為了解下第n-1個環

還需把前面的n-2個環套上

裝上前n-2個環需要Sn-2步

所以卸下第n個環需要an=2Sn-2+1步

因此

解開九連環所需要的步數就是一道數列題:

已知S1=1,S2=2,an=2Sn-2+1,求Sn(n≥3)

當n=9時,S9=341,即最終需要341步

魯 班 鎖

榫 卯 結 構

魯班鎖也稱「孔明鎖」、「莫奈何」、「難人木」

相傳是木匠祖師爺魯班創製

在不使用釘子、繩子的情況下

用咬合的方式將木條交叉相交固定

最常見的魯班鎖由六根條棍組成

每一對條棍都和另外兩對垂直交叉

魯班鎖與中國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十分相似

幾千年前,搭建房屋可沒有鋼筋水泥,而是純木材

要讓兩塊獨立的木材固定在一起

就得給它們弄出凸起和凹槽

這樣凹凸相對就能咬合住

同時,為了能承受來自不同方向的力

卡槽的方向、位置也不同

使木材能在不同維度上交連咬合住

就是「榫卯」

《中華遺產》2017.03

豎直方向的榫卯,稱作管腳榫或套頂榫

插入柱礎的海眼或透眼中,保證穩固性

柱頭上往往做出饅頭榫以卡住上部構件

而在水平方向上

十字相交的十字榫可以使得構件處於同一水平線

榫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必不可少

大到殿堂的鬥拱,小到家具的把手

層層相疊的機構,看似磚而成砌

但又沒有用到一磚一石

僅通過榫與卯之間通過木材的多與少

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

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起聯接和固定作用

古人云:「榫卯萬年牢」

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中

木匠們按1:5的比例,以榫卯和鬥拱的建築結構

複製了一棟縮小的故宮模型

在地震模擬的反應中

整個榫卯結構模型出現輕微的晃動

在晃動之間消耗了地震傳來的能量

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

起到了抗震的作用

七 巧 板

勾 股 定 理 的 奧 秘

七巧板,顧名思義由七個塊板組成

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周髀算經》

其中描述的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的勾股定理

大正方形是一副七巧板

其中的兩塊大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小正方形

其他的5塊又可以拼成一個小正方形

將這三個正方形的邊兩兩相連

a^2+b^2=c^2的公式就被這兩副七巧板展現出來

《中華遺產》2009.12

到了宋代有一個叫的黃伯思的人,發明了一套

開始是六件後來增加為七件的長方形小桌

還創作了一些將這些小桌拼組的圖形

可以依據這些圖形根據客人數和需要的不同

桌子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狀

他將這套小桌稱作「燕几」

後來明朝的戈汕在他的《蝶幾譜》裡描述了

一套十三件的小桌

它們有六個尺寸形狀,呈三角形和梯形

這些小桌被稱作蝶幾

因為它們的形狀就如同蝴蝶的翅膀

清代時

七巧的造型用在了生活用品中,例如七巧攢盤

它通常被拼成正方形放置在木盒中

過年過節時可以用來盛放乾果和甜品

瓷都景德鎮就曾燒制過很多各種類型的七巧攢盤

在眾多研究中,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問題是:

用一副七巧板可以拼出多少種不同的凸多邊形?

內角和不超過180度的多邊形,即四周皆朝外凸的多邊形

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兩位中國學者王福純和向全啟

1942年,他們得出了最終的答案

其中凸三角形1種,凸四邊形6種

凸五邊形2種,凸六邊形4種

飲 水 鳥

熱 機 原 理

飲水鳥早在中國明朝時就已出現

它的外形像一隻鳥,主體由玻璃製成

身體是一根玻璃管

管的上端是一個小球,是鳥的頭部

下端是一個裝有乙醚類易揮發液體的大球,即鳥尾

將鳥嘴浸到水裡喝上一口

之後,鳥就會自動俯下身去不知疲倦的

一直重複「俯身——起身」的喝水過程

實際上,「飲水鳥」的設計蘊含了

物理學的熱機原理

熱機通過溫度差產生機械運動從而對外做功

啟動時,在鳥頭的布上滴少許水

水在蒸發時大量吸熱

使鳥頭部分的溫度、氣壓降低

又因為溫度降低,乙醚蒸汽變得過飽和

會有少量乙醚蒸汽凝結成液體

蒸汽量變少,氣體體積進一步縮小

並放熱阻止溫度降低

此時下球中的氣壓大於上球中的氣壓

熱成像下可以看到頭部、尾部的溫度差異

下球中的乙醚液體沿玻璃管向上壓

下球壓強變小,裡面的蒸汽變的不飽和

少量乙醚氣化,下球裡的乙醚蒸汽的量變大

同時從乙醚液體吸熱, 於是整個鳥的重心上移

從而打破平衡狀態

下球的乙醚液體就會被壓到上球

進而使得鳥前傾「喝水」

此時,下球部分氣體進入上

當兩部分氣體混合,上、下壓強一致

液體將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流回下端

飲水鳥的重心再次下移, 於是漸漸直立起來

與此同時,頭部由於剛沾了水又開始了冷卻

就這樣

鳥的頭部不斷被水打溼,不斷產生氣壓差

飲水鳥就會不停地飲水

原理是通過氣化液化傳遞熱能

現在的噴氣式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等

都是源於此物理現象

竹 蜻 蜓

簡 易 直 升 機

竹蜻蜓是我國古代一大發明

兩手一搓,馬上鬆開就會飛上天空

相傳公元前400年,中國人就開始玩竹蜻蜓了

不過其文字記載則是明代才有

看似簡單的竹片和竹棍

卻是直升機誕生的原型

竹蜻蜓的「葉片」前面圓鈍後面尖銳

上表面略圓拱,下表面平直

當手搓動竹棍帶動葉片旋轉時

氣流經過上表面時

因拱弧造成流速快但壓力小

下表面則因平直流速慢但壓力大

於是上下表面之間形成了一個壓力差

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隨著葉片越轉越快,當升力大於竹蜻蜓的重力時

它就會騰空而起

15世紀中葉,竹蜻蜓傳到歐洲

被稱為「中國螺旋」

達·文西正是從它身上獲得靈感

繪製出理想中的直升機圖紙

而在幾百年後經後人不斷試驗改進

誕生了真正的直升機

儘管直升機比竹蜻蜓複雜千萬倍

但飛行原理卻是一樣的旋翼是竹蜻蜓的葉片

旋翼軸是竹蜻蜓的竹棍

帶動旋翼的發動機則是搓竹棍的雙手

中國玩具文化源遠流長

無論是節令玩具、益智玩具,還是觀察玩具

都令古代中國人的創造精神不斷進化

並以此為鏡子

將他們日常生活裡的真性情折射給我們

參考文獻:

中國老玩具的——應用學. 《博物》2015.06

榫卯:「拼」出一番天地來 . 《中華遺產》 2017.03

相關焦點

  • 從傳統民間玩具看中國古代玩具設計智慧
    這些貼近人們生活的玩具,多流傳至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曾經的燦爛文化,表達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擁有美好的理想、非凡的智慧。古代節日中的玩具節令玩具由來已久,它與四時節日風俗相結合而產生。如春節的煙花爆竹,元宵節的玩具燈等稱作節令玩具。和平繁榮時期,市井商貿興旺。民間玩具貨色齊整,且多與節令相關。
  • 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人發明的飲水鳥,「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
    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人發明的飲水鳥,「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愛因斯坦曾經收到過一個被塗了顏色,看不見內部奧秘的飲水鳥,贈予愛因斯坦的人說,科學家不是說永動機是不可能的嗎?這就讓你看看這臺永動機。這臺工藝簡陋的飲水鳥玩具就這樣引起了愛因斯坦的注意,甚至讓愛因斯坦也感到吃驚,直到明白其原理時,感嘆飲水鳥的設計之巧妙,所以飲水鳥還有一個特別的別稱,「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但是飲水鳥到底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都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只知道飲水鳥是中國古代的玩具,也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 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人發明的飲水鳥,「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
    ,所以飲水鳥還有一個特別的別稱,「讓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但是飲水鳥到底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都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只知道飲水鳥是中國古代的玩具,也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在科學上,是沒有永動機的說法的,那飲水鳥,到底是以什麼原理來運作的呢?
  • 智慧熊幼兒園丨巧奪天工的教師自製教玩具來了!哪個你最喜歡?
    為了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提高幼兒園教師挖掘和開發環境教育資源的能力,充分發揮教玩具在幼兒園教學、遊戲中的作用,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在這個學期末,智慧熊幼兒園開展了「教玩具評比大賽」。
  • 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我們知道在古代,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規定什麼時間上朝,大臣就必須要按時上朝。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先懂得計時國家,在商朝的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當時出現將晝夜分為100等分的百刻計時制,之後一直使用百刻計時制,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 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原標題: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宋代蘇頌被英國李約瑟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他首創了世界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這臺天文儀器高約12米,寬7米,重20多噸。儀器分三層:上層是渾天儀,中層是渾象儀,下層是自動報時器。
  • 中國古代飲水鳥似永動機 曾令愛因斯坦吃驚(圖)
    中國古代玩具「飲水鳥」類似永動機的狀態曾經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驚嘆不已。「飲水鳥」的形象最後一次公開出現是在上世紀30年代時一本國外的科普讀物上,之後就銷聲匿跡了。這隻神秘的「飲水鳥」發明於什麼時候?不可考;民間是否還有流傳?不知道。藉助當時的一些資料,我們找到了一些關於這種玩具的零星記憶。
  • 4000年前的石陀螺、晉代的竹蜻蜓、李白筆下的竹馬……古代孩子玩...
    齊家文化時期的石陀螺漢代灰陶響魚唐代褐釉瓷哨70後、80後的彈珠、橡皮筋,90後的積木、變形金剛,00後的ipad、VR等電子產品……玩具承載著不同年代的童年記憶,甚至是心靈慰藉。古代的孩子們玩些什麼呢?
  • 中國傳統玩具中的現代科技原理
    很多現代科技的核心原理在古代中國的玩具中早有體現。直升機之「祖」——竹蜻蜓我國在1400多年前就有了竹蜻蜓玩具。它用竹片削成,葉片像螺旋槳,中間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葉片就會升起來,遠看像一隻蜻蜓。明朝,竹蜻蜓傳到法國,並且在法國科學院進行了表演。
  • 光明日報: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日漸適應了四時交替,陰陽變化;辨明了雨雪晴靄,風雲雷電;見證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並逐漸探索出氣象變化的一般規律,形成觀天察氣、看雲識天的氣象學識,留下世界上記錄最早、傳承最久、內涵最廣的氣象資料,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獨特文化資源。
  • 原神古代文明的智慧怎麼做
    原神中古代文明的智慧的任務流程是在蒙德城小噴泉右邊的鍊金臺邊,姆烏斯似乎想和你說些什麼,過去和他聊聊,蒂姆烏斯向你介紹了一堆鍊金的知識後,讓你自己試試,不用鍊金直接退出鍊金界面也可以,退出後與蒂姆烏斯再聊一會任務完成。
  • 疫情漸平穩玩具行業會有什麼變化? CTE中國玩具展幫您解解析
    隨著疫情攻堅戰的推進,「封閉」解放之後,消費者、商家和購物中心都會有什麼變化呢?你是否做好應對的準備?CTE中國玩具展作為「國際品牌最多」、「產區最集中」、「品類最齊全」,亞洲規模最大的玩具商貿對接盛會,為大家梳理疫情結束後玩具行業可能發生的變化。
  • 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發明,愛因斯坦為何全盤否定了?
    但是就是一個這麼聲名鵲起的科學家,曾在1953年的時候公開聲稱我們中國沒有科學,何出此言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1953年有一個論題:「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科學」,當時愛因斯坦作為偉大科學家,是很有話語權的,於是人們就問愛因斯坦他的答案是什麼。
  • 古代沒有金屬探測器,用什麼來調查銅礦呢?古人智慧讓現代人折服
    那麼,在沒有金屬探測器的情況下,中國古人是如何發現礦區的,又是如何開採出來的呢?。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青銅器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很好的使用和製作。這意味著,在商代之前,中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銅的存在。當時,他們能依靠的,就是一代一代積累經驗,把握規律,找到礦區規律。
  • 人對天的敬仰,古代中國對天文學的誠摯追求,真的很智慧!
    中國,是現存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悠悠上下5000年的日月交替之中,上演了無數關於人們對天空的哲學思考的故事。直到今天,人們對於天空還是有著無限的嚮往。那麼從古至今到底為什麼中國人如此迷戀天空?這條抽線向南北延伸,連結北起奧林匹克公園,像水立方,鳥巢這樣標誌性的建築都建立在軸線的邊上,軸線上不能有建築。這種城市建設景觀來源於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將天作為範本,建立了秩序與和諧的傳統。
  • 古代藝術品的高傲,就是我們最堅挺的財富!
    中國古代藝術品能夠成為最偉大的創造,靠的是什麼?還是文化的硬氣!其文化底蘊的深厚,讓任何製造都能找到他的理論出處。從口口相傳,到文字傳播,把人和自然,人和鬼神,人和天地的和諧相處處理的井井有條。隨著中國藝術節基金會古代藝術品專項基金強有力的推進,我相信國家、政府、基金支持民間收藏的力度加大,讓更多的千古不朽、令人震驚的古代藝術品大膽的站出來,就是我們的自信!中國曾經何其偉大,不是停留在傳說中,原來還這麼真實!正所謂「智者看智、仁者看仁」各有一番理解。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可惜至今仍有少部分但是根據古籍中的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根本不是按照八卦來制定的,而且跟伏羲的八卦沒有任何關係。可見,在上古的帝堯時期,中國的古人並不是利用八卦,而是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等天象,來制定節氣曆法並指導農耕的。在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鬥轉星移法、圭表測影法、黃赤交會法。
  • 中國古代有中草藥,古代西方人用什麼治病?最後一種不忍直視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中國古代有一則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故事,神農氏就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之一的炎帝,在神話中,神農氏為了解決藥物五穀和雜草毒物的區別,親自嘗遍了所有的植物,讓人們從此分得清什麼是食物什麼是治病的藥物。這雖然是神話傳說,但是足以見得中國中草藥的應用很早就開始了。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智慧古代人民:在冶金技術上的造詣解析
    引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廣闊富饒的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築起了雄偉的萬裡長城,開掘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發明了指南針、紙印刷術、火藥和絲綢,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醫藥學。特別是尊上的四隻小羊,頭上有彎曲式螺旋狀的雙角,這樣造型複雜的器物,鑄造技術非常高超。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勞動人民就認識了用鐵,河北藁城發掘的商代遺址中就有鐵刃銅鉞出土春秋戰國之際,我國勞動人民就掌握了鑄鐵的技術,特別是發明了生鐵和展性鑄鐵,這比歐洲早約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