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文英語閱讀 火山分布與大陸漂移說

2021-02-20 考研真題資料
一、文章結構總體分析

這是一篇純自然科學的文章。主要介紹了"熱點"現象以及其對地質板塊學研究的重要意義。由於文章目的是解釋一種理論,因此,從語言上講,描寫成分比較多。

第一段:對於中心概念"熱點"進行了描述,實際相當於一個定義。

第二段:從大陸板塊移動談起,後半段指出"熱點"理論對於地質板塊學研究的一個意義,即,作為參照。

第三段:"熱點"理論對於地質板塊學研究的第二個意義,即,影響地球物理過程,如海洋的形成。

二、試題具體分析

1.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1.作者相信的觀點是。

[A] the motion of the plates corresponds to that of the earths interior

[A] 板塊的運動與地球內部的運動相一致

[B] the geological theory about drifting plates has been proved to be true

[B] 地質學上的板塊漂移說被證明是正確的

[C] the hot spots and the plates move slowly in opposite directions

[C] 熱點和板塊向相反方向緩慢地移動

[D] the movement of hot spots proves the continents are moving apart

[D] 熱點的運動證明各大洲(即大陸板塊)正在彼此分開

[答案] B

[分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作者觀點題。難度:0.43

文章第二段首句明確指出"板塊漂移這一理論現在毋庸置疑",接著作者又對此進行舉例說明,因此可知B選項與文意相符。A選項與第二段第四句"但一個板塊相對另一板塊的運動還不能輕易地解釋為相對於地球內部的運動"內容不符。第二段後四句提到,(憑藉板塊的相對運動)人們不能確定兩個大陸的運動方向。而位於地球更深層的熱點提供了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測量儀器。從熱點地區的人口情況分析可看出,非洲板塊是靜止不動的。由此,排除D選項。同樣,根據以上分析,以及第一段第二句提到的"許多熱點深藏於板塊內部",可排除C選項。

2.That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were once joined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fact that.

2.非洲和南美洲曾經彼此相連可以從這一事實推斷出來。

[A] the two continents are still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 這兩個大陸仍然在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B] they have been found to share certain geological features

[B] 它們被發現具有某些共同的地質特徵

[C] the African plate has been stable  for 30 million years

[C] 非洲板塊至少3 000萬年未移動

[D] over 100 hot spots are scattered all around the globe

[D] 地球各地散布著一百多個熱點

[答案]B

[分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具體細節題。難度:0.75

根據非洲和南美洲定位到第二段。該段第三句指出"互相吻合的海岸線和某些地質特徵會使人想到這兩個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因而可知B選項證明了這兩個洲曾經相連。A選項與該段第五句談到的"人們無法斷定兩個大洲是向相反的方向移動,還是一個大洲沒有運動而另一個大洲在漂離"的事實不符。C選項(第二段末句)和D選項(第一段第一句)都是事實,但不是非洲和南美洲曾經彼此相連的證據。

3.The hotspot theory may prove useful in explaining.

3.在解釋方面熱點理論可以被證明是有用的。

[A] the structure of the African plates

[A] 非洲板塊的結構

[B] the revival of dead volcanoes

[B] 死火山的復甦

[C] the mobility of the continents

[C] 大陸板塊的移動性

[D] the formation of new oceans

[D] 新海洋的形成

[答案] D

[分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具體細節題。難度:0.43

最後一段談到,熱點的重要性不僅限於作為參照體系這一作用,還對推動板塊在地球表面漂移這一地球物理過程有重要影響。接著文章具體說明熱點如何導致大陸斷裂,從而形成新海洋的。因此D選項是熱點理論能夠解釋的內容。C選項在文章末句談到,但是它是早期理論解釋的對象,熱點理論解釋的是板塊的不穩定性。A選項和B選項文中未提及。

4.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4.本文主要是關於。

[A] the features of volcanic activities

[A] 火山活動的特點

[B]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y about drifting plates

[B] 板塊漂移理論的重要性

[C] the significance of hot spots in  geophysical studies

[C] 熱點學說在地質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D]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volcanoes

[D] 火山的形成過程

[答案] C

[分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文章主旨題。難度:0.85

題幹要求考生回答文章主旨。文章第一段給出了熱點的定義及熱點和板塊之間的關係。第二段主要介紹熱點在板塊移動的研究中提供參照的作用。最後一段指出,熱點對推動板塊移動的地質物理學過程也提供了解釋。可見全文內容都圍繞熱點理論展開,因此C選項正確。文章只在開始部分解釋熱點時提到了火山,其他部分不再涉及,因此A選項和D選項不是主要內容。文章第二段提到了板塊漂移理論,但這也是為了說明熱點對於解釋地質學現象的作用,排除B選項。

三、文章長難句分析與佳句賞析

①Unlike most of the worlds volcanoes, they are not always found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great drifting plates that make up the earths surface; on the contrary, many of them lie deep in the interior of a plate.

該句是由分號隔開的兩個並列分句。前一個分句的主幹是... they are not found at the boundaries...,在主語they前是形容詞性的短語對其進行修飾;在plates後是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第二個分句中用on the contrary表示與前面情況的不同,譯為"與此相反,恰恰相反"。

②The complementary coastlines and certain geological features that seem to span the ocean are reminders of where the two continents were once joined.

該句主幹是coastlines and features are reminders,其中主語被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並在從句中也做主語;reminder指"提醒某人想起什麼的東西,提示";where引導的結構應該譯為"…的地方"。

③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plates carrying these continents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detail, but the motion of one plate with respect to another cannot readily be translated into mo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earths interior.

該句是but連接的兩個平行結構的分句,前一個分句的主幹是mo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後一個是motion cannot readily be translated,前一分句中carrying做定語修飾主語,後一分句中with respect to"相對於"修飾前面的名詞plate。

④It is not possi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both continents are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whether one continent is stationary and the other is drifting away from it.

It是形式主語,真正的主語是後面to引導的不定式短語,其中determine 後接的是or連接的兩個whether引導的從句。

佳句賞析

①That the plates are moving is now beyond dispute.

sth. is beyond dispute的結構用起來很地道,意思是"無可置疑,不容爭辯"。

②Thus just as earlier theories have explained the mobility of the continents, so hot spots may explain their mutability (inconstancy).

短語just as... so... 表示"就像…一樣也…",它可表達一種對比,如:Just as they must put aside their prejudices, so we must be prepared to accept their good faith.

四、核心詞彙與超綱詞彙

(1) isolated(a.)隔離的,孤立的;isolate(v.)孤立,隔離;isolation(n.)隔絕,孤立, 隔離

(2) volcanic(a.)火山的;猛烈的,易突然發作的;volcano(n.)火山

(3) trail(n.)蹤跡,痕跡,形跡(v.)跟蹤,追蹤,拉,拖

(4) milestone(n.)裡程碑;人生或歷史上重大事件或轉折點

(5) stationary(a.)靜止的,固定的;stationery(n.)文具

(6) confine(v.)(to,within)限制,局限於;管制

(7) propel(v.)推進,推動;激勵,驅策

(8) fissure(n.)裂縫,裂隙(v.)

(9) initiate(v.)開始,發動,發起,提議;initiation(n.);initiator(n.)創始人,發起人,傳授者,教導者

(10) mobility(n.)運動性,穩定性

(11) mutability(n.)可變性,易變性,不定性

五、全文翻譯

地球上散落分布著一百多個互不相連的小火山活動區,被地質學家稱為熱點。和世界上大多數火山不同的是,它們並不總是在構成地球表面的巨大漂流板塊之間的邊界上被發現;相反,許多熱點深藏於板塊內部。(長難句①)大多數熱點只緩慢地移動,有時,經過這些熱點的板塊運動留下了死火山的痕跡。熱點及其火山痕跡是標誌板塊遷移的裡程碑。

板塊漂移這一理論現在是毋庸置疑的。(佳句①)以非洲和南美洲為例,由於有新的物質注入二者之間的海底,兩大洲正在彼此分離。但互相吻合的海岸線和某些似乎跨越海洋的地質特徵會使人想到這兩個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長難句②)攜帶這些大陸的板塊的相對運動已經能夠被詳細地闡述出來,但一個板塊相對另一板塊的運動還不能輕易地解釋為相對於地球內部的運動。(長難句③)人們不能確定兩個大陸是在朝相反的方向運動,還是一個大陸停止不動而另一個從它身邊漂移開去。(長難句④)位於地球更深層的熱點提供了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測量儀器。從熱點地區的人口情況分析來看,非洲板塊似乎是靜止不動的,在過去3000萬年裡都沒有移動過。

熱點的重要性不僅限於作為參照體系這一作用。現在看來,它們還對推動板塊在地球表面漂移這一地球物理過程有重要影響。當大陸板塊漂移到熱點上方,來自地球深層的物質便形成了巨大的圓頂狀隆起物。隨著這個圓頂的增長,板塊出現深深的裂縫。至少有幾次,大陸可能會沿著其中的一些裂縫完全裂開了,因此這個熱點就引發了一個新的海洋的形成。這樣,正像早期的理論解釋了大陸的移動性一樣,熱點理論或許能解釋大陸板塊的不穩定性。(佳句②)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他發現被大洋分割的大陸上,不少動植物化石出現驚人的連續性。例如中龍這種淡水爬行動物,同時在南美洲和非洲玩耍,但他們卻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技能。甚至,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巖石可以漂洋過海,延伸到挪威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核心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最新研究認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那麼,魏格納講,大陸漂移,我就想問了,為什麼不說「水在漂移」呢?大陸漂移,可以改變地貌的水陸分布,那麼水漂移,照樣改變水陸的分布,而且水比固體容易移動。大家思考,地球在歷史長河裡,發生了地貌的萬千變化,為什麼說,有大陸漂移理論,卻沒有「水漂移」的理論呢?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1756年德國神學家利連撒爾曾根據許多大陸相對兩岸的輪廓相似性,認為地球曾在大洪水以後發生過破裂。1858年義大利的斯奈德也利用一些地質學材料說明非洲與美洲過去是一塊大陸。到20世紀的頭幾年,歐洲的一些學者(如皮克林、泰勒等)也提出了類似的猜想。可是真正使大陸漂移說作為一種系統的假說出現在科學界並轟動一時的,卻是魏格納。
  • 大陸漂移說背後的故事:冒險狂人魏格納
    今天叔叔要講的是著名的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創立者魏格納。咱們課本上有一篇課文,講的就是魏格納,說他有一次生病的時候,看見了病床對面的世界地圖,然後就覺得,世界這幾大洲的地形,怎麼好像是可以拼在一起的呢?他經過仔細的研究,提出了地球上的各塊陸地,以前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很多原因裂開了,造成了今天這種,東一塊西一塊的樣子。
  • 大陸板塊漂移說——魏格納 1915年4月13日
    可以彼此銜接起來形成一塊完整的大陸,怎麼如此巧合?他浮現一個想法,「大陸一直在漂移!」 大陸漂移原本是魏格納的突發奇想,之後他從地質學、生物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多個領域找到大量證據,構建出一個正式學說。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探測地球的「裂縫」從而證實大陸漂移說
    他設想,這兩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卻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撕裂」,陸地被一分為二。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這個假說,就是今天「大陸漂移說」的起源。
  • 地理篇:大陸漂移
    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繫,而這種聯繫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如今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之上,這個問題可以解釋的很清楚,但在魏格納那個時代,傳統的地質學理論認為海陸的位置從未發生過變化,冷縮說、陸橋說、大洋永存說等固定論觀點盛行,對於從事氣象學研究的外行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無疑是向傳統理論發起了挑戰。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1912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曾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四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川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度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最後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
  • 科學史上的今天:11/1|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雖然是氣象學家,但卻不是為了研究氣象才重返格陵蘭島,而是為了搜集證據,向世人證明他於1912年就提出的大膽理論:大陸漂移說。他相信遠古時期地球只有一片完整的盤古大陸,後來破裂漂移才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這個主張聽起來一點兒也不像科學假說,反倒比較像是妄想的古老神話,難怪飽受嘲諷。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
  • 最後一次大陸漂移發生在4300年前
    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因此人們不易察覺。還有一種是特殊情況下發生的劇烈地漂移,可以引發地質大災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整個地球的陸地格局,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會有這種特殊情況發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前有幾次大陸分裂漂移,是普通的。而最後一個整體陸地——盤古大陸,分裂漂移,是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