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故裡逄戈莊,簪纓世家出農鄉。詩書繼世建偉業,代有賢達振家邦。
這是高密文友墨水河寫的一首詩,《頌劉墉世家》。就像詩中所描繪的,山東第一高門第劉氏家族,是清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家族成員時代為官,清廉是他們的標籤。劉墉和他的父親劉統勳同朝為官,最後都官至宰相。
90年代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火遍全國。其中,讓還是小孩子的我記憶猶新的是,那個駝背的老頭劉墉,整天與和珅各種爭鬥。
然而影視作品中都會有杜撰和誇張的成分,真實的劉墉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劉墉的官宦生涯。
01清廉世家
要說一個家族,世代為官,那這不稀奇,在哪個朝代都有很多人。然而要說一個家族為官世代清廉,那就少之又少了,而劉墉一家就是這樣的家族。
我一直在想,為啥他能夠為官五十載,從來不被金錢誘惑,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呢?現在我終於有了答案:家族文化的薰陶和家庭環境的影響。
劉墉的曾祖父
劉必顯,是劉氏家族從明朝遷到山東後的第一個舉人。自此之後,劉家便開啟了官宦世家之門,一代更比一代厲害。
劉必顯,生活在清朝的順治年間。他一生仕途坎坷,最高官職只做到了戶部河南司主事,相當於知縣級別,六品。然而卻為官清正廉潔,拒絕收受賄賂。
有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人來官府告狀,說他的哥哥給一個旗人貴族獻了一些產業,並主動去做旗人的奴隸。而這個旗人貴族卻非常貪婪,將他們家剩餘的產業全部掠奪過來,都要據為己有,並命令他們全家做旗人的奴隸。這個人認為自己沒有同意捐獻產業,而貴族強行佔為己有,於是告到官府,要求貴族歸還自己的那份產業。
當時的清王朝剛剛建立,旗人在當時囂張跋扈,沒有人敢管。但是劉必顯卻不畏勢力,堅持認為旗人不能奪這個人的產業,並判歸還。
正因為劉必顯的不畏權貴,使他得罪了旗人,得罪了旗人就相當於得罪了朝廷,被降職是難免的。
劉墉的祖父
劉棨(qǐ),一生在基層工作,可以說是真正的父母官,實幹家。他歷任寧夏、平陽、天津、江西、寧羌、四川等多地的知縣,政績卓著。
真正為百姓做實事
當初他在寧羌任職時,稅貢非常重,每次都收不上來。為了搞清楚狀況,他親自帶領團隊去實地勘測,發現寧羌山高地瘠,其中七分石頭三分土。
於是他將勘測情況上報朝廷,建議朝廷給這個地方減免賦稅。最後朝廷經過核定,批准了劉棨的奏摺,全州減免賦稅額度超半數,這一制度一直沿用了200多年。為當地的百姓解決了一大塊的生活負擔。
為百姓墊資賦稅,沒有路費回家奔喪
康熙四十一年,劉棨的母親去世,而讓劉棨為難的是自己由於替寧羌的百姓繳稅而負債纍纍,竟連回家奔喪的路費都沒有。
他只好去信讓他的弟弟變賣自己的家產,然而幾十年為官清廉,家中沒有值錢之物,變賣家產後也不夠路費,他的弟弟又將自己的家產變賣湊錢給他。後來,百姓都知道了這件事,非常感動,大家竟相捐錢資助,卻都被劉棨婉言謝絕。
劉棨為官一生,清廉正直,勤奮不懈,最後因為工作勞累而死。
劉墉的父親
劉統勳,是劉家的第一個大學士。他繼承了劉家的所有優良傳統,並發揚光大。清正廉明,直言敢諫,知人善任。其中,紀曉嵐就是劉統勳發現並舉薦給乾隆的。
劉統勳也像他的父親劉棨一樣,做事認真,一絲不苟。
為了繪製《西域圖志》,劉統勳親自率領測繪隊員歷經艱難險阻踏遍天山以北的地區,遠涉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吹河、塔拉期河,獲取大量實地測繪資料。此後,《西域圖志》成為後來很多地圖繪製的藍本。
劉統勳善於治水,他受命勘察疏通運河,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並在期間,懲辦了多起貪官汙吏的案件。
由於他一生操勞,最後竟然猝死在上朝的路上
乾隆三十八年,73歲的劉統勳像往常一樣去紫禁城上早朝。轎子走到東華門外時,轎內忽然傾斜,抬轎人拉開轎簾,發現劉統勳雙目緊閉。乾隆聽說後趕忙派御前大臣攜藥趕往救治,但劉統勳已經去世了。
祖輩幾代人的做事風格,像基因一樣遺傳給劉氏家族的子孫後代們,成為家族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加上從小受到家族環境的薰陶,耳濡目染,劉墉從小便看到了他的父親做事風格,並深深的刻在心裡,慢慢的形成了劉墉的價值觀。
02劉墉的官宦生涯
1720年,劉墉出生在一個令無數人羨慕嫉妒恨的相門世家。家族文化的影響,讓他從小就開始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們只知道劉墉的成就是做官,其實,比做官更厲害的是,他的書法。
他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被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四人書法享譽大江南北,時稱「翁、劉、梁、王」,後人稱他們為清四家。
羅鍋之謎
也許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說起劉墉,我們馬上想到的是那個彎腰駝背的羅鍋老頭,而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是影視作品的杜撰。
據說,從考古工作者發掘的劉墉的棺木中,發現劉墉的小腿骨很長,如果按照科學比例還原的話,劉墉的身高至少在180-190cm。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很高的了。因為清朝時期的男人身高普遍要低於現代人。
所以很可能是因為,作為臣子的劉墉由於個子太高,在皇帝面前一直半鞠著身子,看上去好像有些駝背而已,而並非天生羅鍋。
宦海生涯,漂泊二十載
由於劉墉父親此時在朝廷中官職很高,所以,劉墉不用像普通的百姓一樣參加科舉的層層選拔,而是直接獲得恩蔭舉人身份。
乾隆十六年,31歲的劉墉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考試,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以後,劉墉正式步入仕途。
劉墉的官宦生涯比較坎坷,剛開始,由於父親工作失誤的影響而連累下獄,而後得到赦免。從此開始被外放,在外地做官20多年,主要是做各地的監考官,為國家選拔人才。
《儒林外史》中描繪和諷刺了當時科舉考試中科場的各種作弊,官場的惡習現象,這一切劉墉在為官20多年中,也是沒少見到。他秉承了父親劉統勳的正直幹練與雷厲風行,整頓考場秩序,清除官場惡習,做了很多實事,在民間的口碑非常好。
其實,劉墉的父親在各個方面都更加厲害,官職做的比他大,能力比他更強,可是名氣卻不如劉墉。我想這應該與劉墉多年的基層工作有很大關係,使他在民間的知名度高,家喻戶曉。
與和珅同朝,一改往日作風
劉墉在外漂泊幾十載,直到62歲的時候才被乾隆調入北京工作,升任吏部尚書。然而這時候他遇到了當朝的大反派,乾隆的寵臣,和珅。
此時的和珅才32歲,正值人生中最好的年紀,就已經官至大學士,位極人臣。在乾隆面前,他八面玲瓏,春風得意,受寵至極。在朝中,他獨攬大權,黨羽豐益。劉墉幾次碰壁後,開始變得消沉,不斷犯錯,多次受到皇帝的責備。
乾隆五十四年,劉墉任上書房總師傅。他對下屬的管理寬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書房的很多師傅故意不上班,不來書房。而劉墉不僅不糾正,還假裝不知道,後來被皇帝知道了,將他降職為侍郎。
還有一次,73歲的劉墉擔任會考主考官,他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秉公執法,而是敷衍了事,沒有盡心安排,草率閱卷,從而導致了很多不合格與違反制度的卷子。
一直到乾隆退位,嘉慶登基,劉墉在兩位皇帝面前都不是很受歡迎。他們認為劉墉老了,糊塗了。
嘉慶元年,皇帝破格提尚書董誥為大學士,而沒有提拔資歷最深的劉墉。嘉慶皇帝明明知道戴世儀又笨又蠢,還在皇帝詢問他時,說戴世儀能力很強,可以勝任之類的話。致使所有人都對劉墉的糊塗深信不疑。
但是,這其實是劉墉的一個最大的計劃。不是他年齡大了,變得愚蠢了。也不是他累了,不想專心做事了。他要做一件大事,扳倒和珅。
自他回到朝廷以後,發現朝廷基本上被和珅所掌控,無論哪個部門都有和珅的眼線,如果這時候與和珅做對,只有死路一條。
劉墉這時候採用的卻是表面愚鈍,讓和珅對自己疏於防範。而卻慢慢的搜集材料,查找證據,等待時機。這個時機在乾隆皇帝去世後來了。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劉墉立刻將查明的和珅的20條罪行密送給嘉慶。在辦理完乾隆的喪事以後,和珅被嘉慶皇帝送入監獄,並處死了他。
朝廷掃除了這個大隱患,劉墉又開始恢復了之前的辦事風格,一直到去世,仍保持著雷厲風行的做事方式,直到生命的盡頭,也算是善始善終,為自己的政治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03寫在最後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他清正廉潔,繼承了他的父親劉統勳和他的祖父劉棨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
由此看來,一個人受家庭環境和家庭的教育影響很大,會給一個人的人生態度留下一種不可磨滅的印跡。
好的家庭環境和家人關愛能造就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反之,一個人可能會在錯誤的人生之路上越走越遠,直至走上不歸路。
#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