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考研又將臨近,各路考研大軍都在蟄伏磨練,以期一鶴沖天,最終跨過考研這道門檻,踏上一個新的平臺。但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統考科目的增加、公費比例的提高以及導師責任制的實施,今年的考研人數會急劇增加,競爭將更加殘酷。在激烈的考研競爭中,英語往往是很多人的瓶頸(指非英語專業)。考生在備戰英語的時候往往把絕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寫作及閱讀部分。因為很多人相信:在考研英語中「得閱讀及寫作者得天下」,完型和翻譯則被置於可有可無的地位。更有甚者在考試時直接就放棄了翻譯部分,讓寶貴的十分白白溜走。殊不知,很多人的命運正是取決於一分、二分之差。考研翻譯部分總共十分,如果考生能夠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得到六至七分,那勝算豈不大大增加!值此考研衝刺之際,筆者就考研翻譯部分向廣大考生提出一些建議與方法,以期有所幫助。
一、 中英文的特點
英語和漢語分屬於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二者均有鮮明的特點。要想做好考研英語的翻譯部分,考生必須對中英兩種語言的特點有所了解。就考試而言,筆者認為中英語言的以下幾個特點需考生予以特別關注並應深入了解,因為這對於翻譯部分的作答有很大幫助。
(一) 形合和意合
漢語重語義結構,英語重句法結構。漢語的主語不太容易識別,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於句子含義的理解,但英語句子中的主語十分重要,主謂關係必須明確。英語句子建構在形式( 或主謂) 主軸上,漢語句子建構在意念主軸上。正因為如此,漢語的句法特徵是意合,而英語的句法特徵是形合。英語句子以形連表意連,因此句中的關聯詞語如關係代詞、關係副詞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種邏輯關係均十分明朗。漢語句子間的邏輯關係則隱含其中。
無論漢語還是英語,其句子內部或外部連接幾乎都使用句法、詞彙、詞義三種手段。用前兩種手段連接稱為形合,用後一種手段連接稱為意合。例如: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2001:72 註:「2001」表示2001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試卷,「72」表示試題的題號。下同)
這個句子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並列句, 前三個句子用一般將來時,最後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係通過時態、逗號以及並列連詞and表示的一清二楚。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單的敘述, 至於句子之間的關係則完全可以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並列關係,最後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因此,上句可譯為:
孩子們將會和裝有個性晶片的娃娃玩耍,帶有內置個性(晶片)的計算機將被看作是工作夥伴而不是工具,人們將在氣味電視前休閒,到這時數字(化)時代就已經到來。
英語形合的這種特點不僅為分析句子的結構提供了方便,而且還使句子切分成為可能。
(二)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被動語態在英語裡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在某些文體中,使用
被動句幾乎成了一種表達習慣。英語常用被動句,主要基於幾個方面:
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辭的考慮以及文體的需要等。
在諸多的被動形式中,用形式主語開頭的句型往往被運用地最為廣泛。如:
It is said that …
It is reported that …
It is estimated that …
It is agree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imagined that…
針對這種句型,考生只需記住一點:如此類句型中的被動動詞是行為動詞,則在該行為動詞前加個「據」字進行翻譯;如此類句型中的被動動詞用以表示某種態度或觀點,則在該動詞前加上「人們」二字。根據此原則,則上面的各個句型可譯為:
It is said that … 據說…
It is reported that … 據報導…
It is estimated that … 據估計…
It is agreed that… 人們同意…
It is believed that… 人們相信…
It is imagined that… 人們認為…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