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是離不開生物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涵蓋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食品環境,大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世界上十大生物學家,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本排名僅供閱讀,並非正式排名,無先後、高低之分,不喜勿噴。)
十、安東尼·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生卒均於荷蘭代爾夫特。由於勤奮及本人特有的天賦,他磨製的透鏡遠遠超過同時代人。他的放大透鏡以及簡單的顯微鏡形式很多,透鏡的材料有玻璃、寶石、鑽石等。其一生磨製了400多個透鏡,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其主要成就:首次發現微生物,最早記錄肌纖維、微血管中血流。
九、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為20世紀70、80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於北京病逝。
八、鄒承魯(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男,祖籍江蘇無錫,出生於山東青島,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鄒承魯作為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鄒承魯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工作。他在國際上最早嘗試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發現了細胞色素C1與線粒體結合前後性質發生很大的變化,證明細胞色素B與琥珀酸脫氫酶不是同一個物質。鄒承魯建立了蛋白質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的定量關係公式和作圖法,被稱為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他的學術成果曾經多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三等獎。
2006年11月23日,鄒承魯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83歲。
七、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裡克,(英文名: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與詹姆斯·沃森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這枚獎章現保存於百慕迪再生醫學中心。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他的一名同事,科赫,曾感嘆道:「他臨死前還在修改一篇論文;他至死猶是一名科學家」。
六、陳楨
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學家、遺傳學家
陳楨(1894年2月8日—1957年11月15日),出生於江蘇邗江,動物學家、遺傳學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1918年陳楨從金陵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19年考取清華學校專科,獲得公費赴美留學,先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系進修;1920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學習;192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隨遺傳學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專攻遺傳學;1922年回國後擔任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1926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動物系系主任,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科學教授;1927年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1928年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1929年至1937年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至1946年擔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至1952年復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評議員;195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擔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1953年至1957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同年11月15日病逝於北京。
陳楨是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始人和動物行為學、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20世紀20年代起從事生物學教育與科研工作,30年代編著高級中學《生物學》教科書。他長期從事金魚遺傳與變異的系統研究,以及動物行為學和生物學史的研究工作。
五、格雷戈爾·孟德爾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奧地利帝國生物學家。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今屬捷克)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今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四、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華,河北省唐山市豐南縣人,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1927年裴文中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1937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後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兼周口店辦事處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並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講授史前考古學;1946年加入九三學社;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研究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1963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裴文中擅長舊石器考古、第四紀地質、第四紀哺乳動物;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
三、恩斯特·海因裡希·菲利普·奧古斯特·海克爾(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於耶拿,德國動物學家和哲學家。海克爾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引入德國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完善了人類的進化論理論。
二、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年4月1日-1657年6月3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福克斯通鎮,排行老大,英國17世紀著名的生理學家和醫生。他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學發展的基礎。哈維為詹姆士一世父子的上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以後,他在政治上一度站在國王一邊,但在克倫威爾的政權下,個人也未慘遭不幸。他發現了血液循環和心臟的功能,其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工作標誌著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屬於發端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讚賞及喜愛。他也為漂染業做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主要作品有:《昆蟲記》《自然科學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