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顯微鏡,才發現我們從蔬菜中吃了許多看不見的微生物

2020-11-06 有料科普

微生物的世界屬於微觀世界,但在顯微鏡的放大之下,又成了一個宏觀世界,而微觀與宏觀只是大小的區別,這些微生物就像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一樣,相反這些微生物寄生的物體也相當於他們的「地球」。

食物對於我們來講,是維持基本生活不可缺少的能量,但你知道這些食物的表面都有哪些微生物嗎?

這是一個草莓的表面,上面有水果蟎,實際上所有的水果上面都有這樣的小蟲子,這些微生物只能通過清潔減少,無法做到消除,其實我們完全不用擔心這些微生物,因為胃酸會消滅它們。

這是從芹菜中發現的蟲子,放大倍數在320倍左右,蔬菜中蟲子比較多的就數芹菜和韭菜了。

這是從新鮮的豆製品中發現的蟲子,放大倍數在1000倍左右,幾乎所有的新鮮食品中就有這樣的蟲子存在。

在蔬菜水果中,主要是死蟲,蟎蟲和蚜蟲。一些死蟲甚至被黴菌覆蓋。

每種蔬菜瓜果中至少發現兩種微生物昆蟲,所以,清洗蔬菜是我們在吃掉它們之前唯一能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把蔬菜煮熟,那麼活的昆蟲就會失去活性,否則,我們的胃酸很可能幫助我們把它消化掉,最終變成蛋白質。

這是蝦的尾巴在顯微鏡下的畫面,看起來很像羽毛。

咖啡豆的內部結構,裡面很有可能住著小蟲子。

這是一粒小麥被碾碎後,放大的圖像,如果顯微鏡的倍數增加,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細節呈現。

這可不是火鍋丸子,這是一粒芝麻放大後的圖像,圓圓的裡面包裹著其它物質與芝麻油。

黑胡椒的表面,看起來很像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如果月球在整個宇宙中的第三視角來看,有可能跟黑胡椒一樣,屬於微觀世界中的一份子了。

葡萄的表面,你以為很光滑?其實放大後很粗糙。

西紅柿,有沒有感覺像蜂窩?

藏紅花,是不是有點木材的質感?

八角


菜花,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一定要清洗乾淨,用開水汆一下,裡面的蛋白質非常豐富。

這是一隻蒼蠅的腿,結構複雜,這上面沾染的細菌都是對我們不利的。

看完上面這些微生物或者食物放大後的圖片,是不是感覺到微觀世界比宏觀世界要更有趣?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相關焦點

  • 共生微生物是人體看不見的盟友,它們正在消失
    我們想講一個有關出生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嬰兒出生時產房發出的第一聲啼哭會給親人帶來莫大的喜悅。其實,出生的時候還會發生一系列微觀事件,我們看不見,甚至都不曾關注過,但是這些事件可能會對孩子的一生健康產生影響,甚至可能影響人類的未來。
  • 事後用550倍顯微鏡看精子,比抽菸更無聊
    長大把所有事情變得理所應當,催生許多欲求不滿。曾經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少年都覺得生物老師支支吾吾講不透,他們偷偷夾帶私貨,溜進實驗室,期盼著顯微鏡下出現一個神聖的畫面。用550倍放大,才發現它們臥槽真的是在亂跑,完事還有一絲感動  就像王小波小說《三十而立》中的許由把自己的精液放顯微鏡下當
  • 為什麼青蛙只吃活的昆蟲?死的它們看不見?看完漲知識了!
    青蛙是我們生活當中常見的動物之一,作為莊稼的好幫手,青蛙平時的受關注度也是非常的高,有些人在仔細觀察了青蛙之後,發現青蛙平時只是一些活的昆蟲,將死的昆蟲扔在青蛙的眼前,它們連看都看不見,為什麼青蛙只吃活的昆蟲死的卻又看不見呢,看完之後長知識了。
  • 【微生物】微生物世界劃時代的進步----顯微鏡的發明
    早在距今8000年到公元1676年間,各國勞動人民就已經在實踐中開展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和活動。古人發現,吃剩的米粥數日後變成香醇可口的飲料,這就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酒;宋朝時就已經發明人痘來預防天花。古人只知應用而不知其原理。微生物又是何時被人類發現的呢?
  • 為什麼霜打過的蔬菜更好吃呢?看了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霜打過的蔬菜更好吃呢?看了你就明白了!像茄果類的喜熱作物,為防止受霜凍影響,將採取內保溫措施,在大棚設施內再套一層膜,保證它的生長溫度。而對於喜寒的蔬菜,經過霜凍期間的光合作用影響,口感更為香甜,讓大家一飽口福。「濃霜大白菜,霜威空自嚴。
  • 微生物看不見,它們對你的影響卻能看得清清楚楚
    看東西要眼睛好, 眼睛不好了, 也就看不清楚了。
  • 那個複雜微妙的微生物世界,等待我們的探索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我們所見即是世界。在顯微鏡發現之前,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我們肉眼可見的生物構成的。荷蘭人列文虎克在167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光學顯微鏡,在這之後他開始使用他的顯微鏡系統的觀察身邊的一切。
  • 看不見的東西?如何對待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的等於不存在嗎?
    於是有的同學可能就會問:難道看不見的就等於不存在嗎?因為我們能看到的大多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就像置身於黑暗中看不見周圍的物體,並不等於這些物體不存在。科學的看與眼睛的看不一樣首先,什麼是看不見的?科學家的定義與一般人的定義並不一樣,很多有超自然體驗的人堅持自己真的感受到了一些「確實存在」但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
  • 顯微鏡下看人體,超級震撼!
    我們總是認為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這個世界中的任何物質、任何物體,所以有些人產生了一種固執的觀念,他認為通過眼睛看到的東西才是實實在在的;他看不見的就不相信。看不見就不相信,這話聽起來很在理,可是在稍微高一點的層次看,它就不在理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證實了這一點。請看在顯微鏡下把人的手上一點放大 1 - 1016 倍,我們會看到什麼?超級震撼喲!
  • 看IBM如何用人工智慧顯微鏡觀察海洋 「蟻人」?
    好消息是微小浮遊生物雖小,卻是海洋健康的明星卡司,我們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漫威的「蟻人大軍」,越小威力越大。浮遊生物是水環境健康的天然生物傳感器,最敏感的偵察兵。因為足夠微小,所以足夠敏感,即使水質略有變化也會影響它們的行為。不要小瞧微生物,它們構成了海洋食物鏈的基礎,海洋食物鏈是超過10億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尤其愛吃海鮮燒烤的朋友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 在微生物的視角看,我不僅是我,我還是萬象!
    微生物影響我們的偏好,實驗表明,當小鼠之間交換了腸道微生物,小鼠的性格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人類腸道微生物分泌的物質,可以影響我們的喜怒哀樂(注意,這裡是影響),如果把我們的腸道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培養皿,我們吃的每一點東西其實都是餵養這個培養皿中微生物的培養基,那麼,我們對於某些食物的偏好,到底是因為我們自己偏好,還是因為我們肚子裡的這些小生命偏好呢?
  • 「調教」微生物的手機顯微鏡,玩吃豆人會踢足球
    這不,最近,幾個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攻城獅就為大家設計出一款智慧型手機顯微鏡,實現了大家玩著玩著就學到知識的美夢。這款名為 LudusScope 的智慧型手機顯微鏡可用來觀察微生物和細菌,還搭建有一個四面有常亮燈,下方有可驅使微生物移動的可控LED的小平臺。
  • 宇宙中只有黑洞看不見?有這麼一種天體,也完全看不見
    人們只能從附近明亮的吸積盤上觀察到黑洞,由於這種看不見的性質,科學家對黑洞非常感興趣,並想知道黑洞內部是什麼。儘管許多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可能存在於黑洞中的問題,但沒有辦法驗證哪一個是真的或全部都是錯誤的猜測。
  • 微生物世界的開拓利器~顯微鏡
    顯微鏡的出現,讓人類打開了新的認識微生物的世界,開闊了人類的眼界。1590年的一天,荷蘭朱德爾堡的眼鏡商漢斯簡森的店鋪裡,他的兒子查卡裡亞斯簡森在店裡玩透鏡,當他將兩塊大小不同的透鏡重疊在適當的距離時,奇怪的現象發生了,遠處鐘樓的景象忽然出現在眼前,並且增大許多。
  • 幾百塊給孩子買的顯微鏡在家吃灰?適合孩子的顯微鏡其實是這種~
    圈裡有個梗,兒童玩具裡有兩大吃灰「鏡」,其中之一就是臺式顯微鏡。甭管宣傳的特色是兒童家庭用,還是實驗室用,只要是臺式的,經常逃不掉「看完送的標本玻片就沒啥可看了」的命運。手持顯微鏡呢,孩子拿在手裡,可以想看什麼看什麼,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不用切片做玻片標本,不用大人幫忙。
  • 空氣和水都是透明的,為何我們看不見空氣卻能看見水呢?
    水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用到的物質,水中呈無色透明狀。正常來說,水和空氣一樣都是透明,可是為何我們能看見水而看不見空氣呢?我們為什麼看不見空氣?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空氣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當一陣風颳過時我們能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但卻看不見。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組成,其中供人類呼吸的氧氣只有五分之一。
  • 阿姆斯特丹,世界上第一座為微生物而建的博物館
    在你的體內,有重達1.4千克的微生物。如果按照數量來算,你體內屬於你的細胞只有30萬億個,而微生物卻有180萬億隻。憑藉肉眼,你可能看不到這些微生物,但自生命誕生以來,它們就是地球的主宰。據估計,地球上可能存在著一萬億種微生物,而目前只發現了0.001%。微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十億年,但微生物學的誕生只是三百年前的事。
  • 你看不見的海洋生物
    除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生物外,海洋中還有肉眼難以看見的生物,人們必須藉助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察到它們的模樣。這些生物絕大部分是海洋微生物,其中部分生物可是海洋中的「老前輩」。在海洋中,微生物可以說是數量最多的生物,一毫升的海水中就大概有 100 萬個。通俗地講,海洋微生物是以海洋水體為正常棲居環境的一切微生物。
  • 細胞學,顯微鏡下初見端倪的細胞,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顯微鏡的出現,為人類展示了一個個肉眼看不見的嶄新世界,擴大了人們的視野。正是藉助顯微鏡,人類才開始認識微觀世界裡這個結構精巧、功能完美的「細胞城」。歷史上第一個給細胞起名的人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他把兩片凸透鏡組合起來看羽毛,發現羽幹像樹枝那麼粗大,絨毛也成了一根根粗大的線。他反覆調試兩個鏡片的距離,找出了焦距與放大倍數的關係。長大後,他成了一名物理學家,並且在光學方面很有研究。為了看到更微小的物體,羅伯特·虎克就在鏡片的精度上苦下功夫,他不分晝夜地精心研磨,終於制出了晶瑩透明的小鏡片。他用這些小鏡片反覆調試,組裝成了放大倍數為40~140倍的一架複式顯微鏡,這在當時解析度是最大的。
  • 此人只是一個門衛,卻發明了顯微鏡,還發現了細菌,千古留名
    高士其在《揭穿小人國的秘密》這首詩中,把微生物菌種全球稱之為「小人國」。微生物菌種每天跟大家相處,甚至時常從大家的鼻子中出出進進。殊不知,因為大家用人眼看不到他們,因此數千年來,大家竟不清楚世界上微生物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