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體不一定是你的身體。在你的體內,有重達1.4千克的微生物。如果按照數量來算,你體內屬於你的細胞只有30萬億個,而微生物卻有180萬億隻。
憑藉肉眼,你可能看不到這些微生物,但自生命誕生以來,它們就是地球的主宰。據估計,地球上可能存在著一萬億種微生物,而目前只發現了0.001%。
微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十億年,但微生物學的誕生只是三百年前的事。
1675年的荷蘭,一個來自代爾夫特的透鏡專家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自製了一臺顯微鏡。好奇心旺盛的列文虎克把能找到的東西都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了一番,人類就這樣第一次看到了微生物。荷蘭也由此成為現代微生物學的誕生地。
▲ 列文虎克
在列文虎克故鄉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坐落著世界上第一所專為微生物開設的博物館——Micropia。它位於皇家動物園旁邊,外表並不起眼,內部卻大有乾坤。這座博物館的參觀體驗,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
檢票入場後,工作人員就給每個人都發了一份手冊,用來收集散布在館內的三十個微生物圖章。這已經讓愛好收集的我開始興奮了。
▲ 三十個圖章全部集齊!
之後,我們被帶入了電梯。電梯門關上後,內部的燈光有些昏暗。這時,我才發現這座電梯沒有頂,可以一眼看到懸掛在二樓樓頂的顯示屏。
隨著電梯緩緩上升,屏幕上也播放著一段從日常的宏觀尺度,慢慢放大,直到微生物尺度的視頻。這個精巧的設計讓我感覺很奇妙,仿佛自己真的搭乘電梯,穿梭到了微觀世界。
電梯門打開,迎面的牆上是一棵進化樹,在藍紫色的燈光下非常酷炫。整個二樓都處在黑暗的冷光環境中,暖色的燈光照亮一個個展臺,透露著一絲神秘的氣息,誘惑著觀眾來探索。
▲ 博物館內景,圖源官網
這裡所有的展品全部是實物。藉助顯微鏡、放大鏡等工具,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微生物的樣子。顯微鏡的裝片明顯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非常漂亮,隨手一拍就有Nature封面的衝擊力。來這裡拍照,你就是朋友圈的霸主。
精美的硅藻裝片,有著精緻的紋理。硅藻細胞外面有一層二氧化矽材質的細胞壁,為其提供了堅硬的身軀,以及千變萬化的外觀。
真菌孢子的裝片,像一片長滿球形小樹的森林。孢子是真菌的「種子」,成熟後隨風飄散,肩負起傳宗接代的使命。
還有一些使用放大鏡就能觀察的展品,比如下圖中石頭上的地衣。地衣其實是真菌和綠藻的共生體,在有點年頭的石頭上常常能見到。
除了這些靜止的展品,還有可以親自觀察的活體微生物。館中有幾臺電動蔡司顯微鏡,你需要自己操作,尋找目標、對焦、觀察。比如活生生的水熊蟲。
水熊蟲可能是地球上最頑強的生命,久聞大名,今天是第一次見。
它在水中生活,遇到缺水狀況時,會進入脫水狀態,生命活動幾乎停止。脫水的水熊蟲,不怕冷也不怕熱,最高能承受150℃的高溫,也能在-272℃的低溫下生存。
這個溫度已經接近絕對零度,連原子的活動都快停止了,仍然殺不死水熊蟲。
此外,水熊蟲還能承受六倍於最深海底的壓力,即使丟進真空中長達十天,還有一些能存活。
它能維持脫水狀態長達數十年,再碰到水時就又能活蹦亂跳了(《三體》中三體人的脫水,可能就來源於此)。
顯微鏡下的水熊蟲在水中蹬著腿,看著有點笨拙而可愛。誰能想到它是這個星球上最極端的生存專家呢?
整個博物館最使我感到驚豔的是切葉蟻的展覽。顧名思義,切葉蟻喜歡切樹葉。但是它們並不直接吃葉子,而是把它們搬回巢內,餵給真菌吃。切葉蟻的食物是這些真菌的菌絲。
展覽中使用的是活生生的螞蟻。展臺上擺著幾瓶花供它們隨便切,四周的四個玻璃箱是布滿菌絲的蟻巢,可以貼近觀察。
花與玻璃箱之間只有管道連接,並用水隔開。這個設計非常巧妙,即保證螞蟻不會跑出來,又讓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和拍攝這些螞蟻。螞蟻們可能也想不到自己成了展品,一舉一動都有人注視。
「微生物與人類」也是展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展廳正中有一塊交互屏幕,可以掃描你體內微生物,通過移動手臂還可以選擇查看身體各部位的分布,效果十分酷炫。掃描儀告訴我,我體內有183萬億隻微生物,僅嘴裡就有700種。
如果你帶著另一半去的話,還可以考慮在聚光燈下接個吻,測一測你們互換了多少微生物。
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當屬這一面培養基牆了。這些都是從日常用品中採集的微生物,清清楚楚地告訴觀眾,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微生物有著多少聯繫。
除了這些以外,博物館一層還有更多關於微生物與人類的內容,包括發酵、製藥等等,還有致病微生物的模型和介紹。
整座博物館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它在盡力拉近展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來到這裡不僅僅是看,還要親自操作、交互。而且,所有的展品都是實物,真實的微生物比圖片更有感染力。
此外,博物館應該考慮到了會有很多孩子來參觀,所以大部分展臺都做得比較矮,而且幾乎每個展臺都有對應的講解動畫,做得很有童趣但毫不幼稚。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孩子才會喜歡,我也看得不亦樂乎。當初學生物時要是有這麼精美直觀的展品和動畫,我沒準就去讀微生物專業了。
總的來說,這座博物館很小,但處處都是很精緻、用心的設計,讓我第一次對微生物產生了濃厚興趣,非常值得一去,體會微觀世界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