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身邊可能都有這樣的朋友,他們一喝牛奶就腹痛、腹瀉,這類朋友其實是對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
隨著乳糖不耐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熟知,對這個症狀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出現了一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結論,例如「90%以上的中國人缺乏乳糖酶,無法消化牛奶」。
這種論斷似乎非常莫名其妙,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就推薦大家每天都喝300g牛奶。
中國人到底能不能喝牛奶?乳糖不耐症到底是什麼?
乳糖不耐症是什麼?
乳糖不耐症的「不耐」主要就體現在不消化乳糖,而乳糖是一種二糖,人體的胃腸道都無法直接吸收它,必須被一種叫乳糖酶的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之後才可以吸收,乳糖不耐症的人群就是缺失了這種酶。
如果乳糖沒有被酶分解就繼續進入大腸,大腸也拿它沒有辦法,最後只能讓大腸內微生物去分解發酵,結果就導致了腹痛、胃腸痙攣和胃腸脹氣。
或者為了稀釋堆積的乳糖濃度,會引入大量的水進入大腸,這樣就產生了腹瀉。
那我們原本負責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究竟去哪了呢?
乳糖酶的作用方式(Enzyme乳糖酶,substrate乳糖,A半乳糖,B葡萄糖,enzyme-substrate complex 酶與糖複合物)
乳糖酶缺乏可大致分為四種:先天性的乳糖酶缺乏,這類人不耐乳糖的情況嚴重到一出生連母乳都無法消化,但極端個別;由於別的疾病導致腸道功能受損引起的繼發性和進展性的乳糖酶缺乏,都是暫時性的疾病。
而一般情況下,乳糖不耐受指的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乳糖酶缺乏」,這樣的人出生的時候是能夠產生正常乳糖酶,但斷奶之後,乳糖酶便逐漸減少到無法測出的水平。
其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童年期結束後,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二的人群失去了消化牛奶的能力,而且不僅僅是人類,斷奶後100%的除人類之外的哺乳動物也失去了這種能力。
乳糖不耐症正是告訴你,你不再是個寶寶了,可以進入甜甜圈珍珠奶茶方便麵火鍋米飯大盤雞的新世界了!
有乳糖不耐症才是正常人類!
有趣的是,其實從生物學上來講,成年後仍然擁有消化乳糖(牛奶中主要的糖)的能力才是異常現象。
如果你乳糖不耐受,那麼恭喜你,長大後的你,擁有的是正常表現的人類基因,而乳糖耐受,才是一種基因突變!
脫離童年期的我們能否耐受乳糖主要取決於基因的構成,目前的研究結果發現,MCM6乳糖酶基因上的rs182549和rs4988235位點,與乳糖代謝能力密切相關。
位於MCM6乳糖酶基因上的rs182549和rs4988235位點與乳糖代謝能力的關係
人類的DNA是由ATCG四種鹼基構成,正是ATCG千變萬化的排列方式決定了我們和其他萬千生命體在這個世界上的表現形式。
人類基因組計劃發現人類基因組大概具有30億個鹼基對,正是MCM6乳糖酶基因上區區兩個鹼基突變,就會給人體代謝乳糖的能力帶來巨大的改變。
rs182549位點若出現CC基因型則為乳糖代謝能力弱的正常基因型,當它突變為CT時可以提高一部分代謝乳糖的能力,變為TT時則展現出較強的乳糖代謝能力。
除此之外還有rs4988235位點,當A突變為G時可以提高乳糖的代謝能力,因此這三種基因型的乳糖代謝能力大小排序為GG>AG>AA。
是誰發生了突變?
要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突變呢?為什麼不少研究證明亞洲人90%以上屬於乳糖不耐人群?我們怕不是從小喝到了假的牛奶?還是遇到了假的研究調查?
據估計,目前世界範圍內患有乳糖不耐症的成年人的確切人數未知,全世界範圍內僅有約35%的人群在成年之後仍然擁有產生乳糖酶的能力,而且這一比例在不同種族群體中差異很大,幾乎被北歐人和美國人佔光了。
在美國,能夠耐受乳糖的人口比例約為64%,北歐更是高達90%,而中國雖然牛奶產量位於世界前列,而不耐受乳糖的人群卻達到了90%。
近期全球乳糖不耐症人群分布示意圖
人群的基因型分布實際上是經過了漫長的自然篩選,在北歐這樣寒冷的地方,喝牛奶無疑是一種攝入能量的好方法,可以提高人的生存機率,久而久之,乳糖消化能力強的基因則更容易傳播擴散。
難道只有西方人經過漫長的「喝奶史」定向篩選了基因嗎?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遊牧民族了,按理說咱們中國人這「喝奶史」不比別人短啊?
其實中國古時候的奶並不像咱們現在滿大街的純牛奶隨便買隨便喝,那時由於儲藏條件不佳,想要喝上鮮奶並非易事,古人最常食用的其實是奶製品發酵後的乾濕奶酪,或是用羊奶、牛奶萃取的酥油。
而這些由鮮奶製成的產品,經過乳酸菌發酵早已消化了乳糖,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可以食用。而中國人真正普遍地喝上牛奶,也是80年代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的事情了。
是否存在沒有乳糖的乳製品?
原來避免乳糖不耐症的不良反應,只需要食用消除過乳糖的乳製品即可。那麼除了發酵過的酸奶、奶酪一類的製品,還有哪些乳製品也適合乳糖不耐症的人群呢?
雖然成年後的人體自身不能產生乳糖酶,但我們可以在市場上買到很多直接經乳糖酶處理後的牛奶或乳製品,這類產品一般會明確標註:低乳糖(Low lactose)或無乳糖(Lactose free)。
首先去除乳糖並不是一個生產上的技術難點,一般的牛奶可以水解掉90%以上的乳糖酶。
同時乳糖也不屬於奶製品風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去除後不會給奶製品的口感帶來破壞。這種牛奶不僅適合乳糖不耐症的人群,也適合腸胃虛弱,或消化能力不強的老年人。
牛奶上標註的無乳糖標籤(Lactose free)
那是不是乳糖不耐症人群就一點帶乳糖的牛奶都喝不了呢?這其實也是一個誤區。
每個人乳糖不耐的量都是有區別的,四川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80.3%的中國成年人,一餐中完全可以承受6.25克的乳糖(約折合200毫升牛奶),而不產生任何不良症狀。
同時由於擁有乳糖耐受基因的人不可否定的生存優勢讓乳糖耐受基因得以傳播擴散,加之在如今奶製品的巨大市場推進下,在中國,乳糖酶基因的突變頻率也是漸漸提升的。
早幾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結果顯示,中國人每日的奶類攝入量僅僅只有24.7克,還不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300克的十分之一。
雖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牛奶的營養性與功能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科學認證的。希望乳糖不耐受不要成為大家不喝奶的理由。
對於嚴重乳糖不耐的人群,如果平時喝點奶後肚子就會咕嚕咕嚕叫、放屁、肚子疼、拉稀,甚至會嘔吐,可一定要在購買任何食品之前確保無乳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