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之世物慾橫流迷人心竅,只有如楊絳先生這般守得住平靜經得住寂寞;方能淡定從容地面對人世間種種。上天對誰都是公平的,就如楊絳先生這般才情的女子也照樣要是經受了世間的磨難。可是她知道烏雲蔽日的歲月雖不堪回首,且有深刻地留在記憶中不可磨滅;但是其中也有一道含著光和熱的耀眼金邊。楊絳先生這一生見過了繁華也經受的苦難,飽受折磨痛苦侵擾的她時常就忍著。有人說她這一輩子這也忍著,那也要忍著;人生的大半輩子就這麼忍過去了。
然而她對此卻不在意,在她撰寫的文中忍無非是為了保持自己內心的自由和純真以及那一份平靜的內心;所以她一直堅持著等著天空的烏雲消散的一天。在她看來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世間很多的磨鍊和苦痛;只有從容淡定才是人一生中最妙曼的風景!無怪於楊絳先生家庭和美的同時還能取得如此成就。
生在民國這個亂世時期,楊絳心卻卻有一份與世無爭的平和;可謂是民國才女之列中當之無愧優雅從容的精神貴族。而養成這份超然的心性,與她從小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聯。上個世紀十一年,楊絳先生降生在江南一戶楊姓書香世家。她的父親楊萌杭是民國頗為出名的大律師,姑母也不可小覷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的校長。本來楊父給她取名為季康,只是被兄弟姊妹叫熟叫快了就被叫成了「絳」的發音。之後,她寫文章話劇時索性就把自己的筆名取為楊絳。她的容貌從小到大並沒多少出色,而且身材也不顯高挑和出色;但是上天賜予了她一顆聰慧心和敏捷的頭腦,從小學業精良且乖巧的她那是深得父親喜愛。
有次幼小的楊絳見父親在房裡午休,她就拿著一本書坐在一旁認真小心地翻著書;靜悄悄地大氣也不敢發出,甚至去上廁所了也是如小貓般悄無聲息地走出去。等到楊父一覺醒來見女兒守在自己身旁,心頭那是暖洋洋一片「貼心小棉襖」也不過如此了。楊父的確是喜靜但是也想要有人陪伴,只要不出聲靜靜地呆在身邊就是對他最好的慰藉;所以此後楊父午間休息都要楊絳陪伴他。如此貼心乖巧的女兒,誰又能不打心裡喜歡呢!
身處亂世生活總是會少些安寧,當初楊母在北京生下了楊絳;她還未滿百歲就跟隨父母南下去上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在楊絳三四歲的時候,楊父因為得罪了當地的省長而被調往北京任職;於是楊絳又跟父母家人到北京生活。在其十二三歲那年,楊絳一家又從北京遷到蘇州生活;她也被父母安排入啟明學校就讀。因此,從楊絳身上能看到南方女子的溫婉,又能看到些北方女子的剛強特性。等到她已是十七八歲的時候,她一心只想考入清華的外語系。為此,她極為刻苦讀書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可是當時南方沒有入清華的名額,所以無奈之下她只能進蘇州的東吳大學以謀轉機。就讀大學期間,她沒有就此沉溺放棄學業;聰慧的她依舊刻苦踏實地學習知識。所以楊絳不但在校專業十分拔尖才冠群芳,而且還抽出時間練習音樂和樂器;月琴、簫以及崑曲等都掌握得非常好。因此在她上大三的這年,校長為她申請了去美國女子大學威爾斯利的獎學金;不過她當時還是心心念念地想去清華攻讀文學研究生。命運總是眷顧肯刻苦認真之人,楊絳最後如願得到去清華研究院攻讀外國語言的機會師的眾多名師指導。
有緣千裡來相會,去清華讀研不僅讓楊絳實現了心中所願;還讓她得到了一段真摯赤忱的愛情。迎接三月幽香襲人的風而來的,是站在古月堂門口的錢鍾書;兩個對文學都充滿著熱愛和追求的人就此相遇。看著對面心為之怦然心動的楊絳,錢鍾書頗為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聞我已訂婚的消息不實,你可不能相信。而楊絳看著清華大名鼎鼎的才子錢鍾書,也說明了外界傳出費孝通是我男友的消息也是不實的。於是兩人就展開了熱戀,能見面時就一起約會;不能見面時就彼此往來書信,可謂是時刻都要知道對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