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不好!NASA要來月球背面架鍋了!

2020-11-24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兔兔那麼可愛,為什麼要吃兔兔?

—嗨呀,還不是因為NASA要來月球上架鍋了……

—玉兔:???∑(っ °Д °;)っ

說起地球上有口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中國貴州的天眼FAST。這口斥資12億、歷時5年半建成的世界第一單一填充口徑望(da)遠(tie)鏡(guo)自2020年1月13日正式通過國家驗收開放運行之後,正源源不斷產出著觀測數據。

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china-vo.org

而遠在地球對面的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也突發奇想,打算去月球背面架一口鍋。

日前,NASA先進理念研究所(NIAC)通過了來自JPL的機器人科學家Saptarshi Bandyopadhyay關於在月背某個天然環形山建造一座望遠鏡的想法,並給予其團隊第一階段的啟動資金,該項目被正式命名為「月球環形山射電望遠鏡(Lunar Crater Ratio Telescope,LCRT)」。

月球環形山射電望遠鏡LCRT概念設計圖/gizmodo.com

根據設想,LCRT將建設在月球背面直徑3至5公裡的環形山上,成為太陽系中最大的單一填充口徑射電望遠鏡,而望遠鏡的主要建設工作將由JPL所設計的DuAxe機器人來完成。

由DuAxe主導的LCRT建造過程,/ gizmodo.com

建成之後,月球上的LCRT看起來就像是《星球大戰》中銀河帝國在死星上建造的超級雷射炮一般玄幻,沒準會被前來訪問的外星來客當成地球的防衛武器。

終極兵器——死星雷射炮 / sciencesensei.com

至於為什麼要在月球上建造望遠鏡,我們還要從138億年前說起。宇宙誕生於一場璀璨的大爆炸。雖然大爆炸理論已經得到許多證據證實,但我們對於宇宙最初的黑暗時期仍舊知之甚少。這段時期宇宙中尚無恆星形成,只有大量的中性氫氣體能夠產生波長約為21釐米的射電波段電磁波(也就是俗稱的21釐米線)。

或許有人會問:地球上不是有射電窗口嗎?為什麼還要專程跑到月球上去建望遠鏡?

實際上,由於宇宙不斷膨脹,這些初開之際便產生的21釐米線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逐漸紅移到超長波的波段,而地球的大氣層對於這些波段的電磁信號其實是不透明的。

「你不可能在地基設備中看到波長10米以上或者頻率低於30MHz的宇宙,因為這些信號都是大氣層反射回來的。」Bandyopadhyay這樣說道,「而環繞地球的衛星會接收到大量來自地球大氣的噪音。」因此在地球上探測這些信號是非常艱難的。

大氣層對於10米以上的電磁波信號也是完全屏蔽的。/ NASA

也正是因此,超長波段的宇宙信號研究幾乎是空白的。解析這些信號,或許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銀河繫結構、星際介質分部,乃至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起源等一系列問題。基於這些目的,Bandyopadhyay的團隊萌生了依靠月球這顆被潮汐鎖定的衛星來作為屏蔽層,建造LCRT以探索10米以上波長信號的想法。這座望遠鏡如果建成,對於天文學家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福音。

月球可以將來自地球的信號幹擾完美屏蔽,/gizmodo.com

看上月球的可不止有NASA,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聯合國內外多個科研團隊一同開展的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陣列——「鴻蒙計劃」同樣打算以月球為靠山,將探測宇宙超長波信號作為主要的科學目標。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鴻蒙一詞在中國神話中本指天地初開之時的混沌元氣,卻也恰如宇宙大爆炸之後漂浮在黑暗空間中的中性氫原子。國臺研究員陳學雷所主導的「鴻蒙計劃」便是要搭建一個空間衛星組成的幹涉陣列望遠鏡,來探測紅移至超長波段的21釐米線。

「鴻蒙計劃」會將衛星組合體以整體發射至環月軌道,然後依次釋放子衛星,形成線性編隊,在軌道背地面開展觀測,再由主星對地面下傳觀測數據。由於來自各方向的射電信號到達各子星的時間會有微小差別,利用幹涉測量技術,我們就可以獲取到高解析度的宇宙超長波天圖。

2018年中科院已經啟動了「鴻蒙計劃」的先導項目研究,如果一切順利,計劃衛星組將在2024至2025年發射升空。

鴻蒙計劃觀測陣示意圖

再說起NASA的先進理念研究所(NIAC),成立於1998年,旨在從NASA之外徵求建立在合理科學原理基礎之上,在10-40年的時間框架內有望實現,能延伸想像力的前瞻性理念,進而豐富NASA未來計劃的可選方案,推動NASA的探索和創新工作。

簡單來說,NIAC就是NASA開設的一個「你開腦洞我給錢」項目,其主旨本身就是鼓勵那些打破常規的想法,來「改變可能性(change the possible)」。迄今為止NICA已經啟動了大量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當然都建立在科學的假設之上)。

這次除了LCRT以外,還有科學家提出了利用反物質來為前往比鄰星b(就是那顆距離地球四光年的三體系統內的宜居行星)的星際飛船減速,以及利用磁感應通訊來探測木衛二(Europa)地下海洋的提案(沒錯就是這樣超前!)。

往年NIAC還提出過諸如「新世界計劃(New Worlds Mission)」這類只是聽到名字就中二氣息爆表的項目(實際上只是計劃在空間中建造一個遮星板,來阻擋附近恆星的星光,以觀察環繞它們運轉的行星)。

總之,不管理念先進的LCRT最終命運如何,在月球上架一口鍋都是一件讓人心潮澎湃的事情。那麼問題來了,玉兔怎麼做才好吃?

玉兔:「∑(っ °Д °;)っ……把鍋放下!」

溜了溜了

來源:中國國家天文

相關焦點

  • 玉兔二號立功,在月球背面發現神秘物質
    在以往,月球背面對人類來說是神秘的,雖然各國都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探月計劃,但除了玉兔2號探測車外,再沒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達過月背,也就是說,現在全人類都只能通過玉兔2號來了解月背,而玉兔2號也不負眾望,在近日成功立下大功。
  • 「玉兔」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本報記者 甘曉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但鑽孔樣品深度僅2米且鑽孔位置有限;月震波的方法的空間解析度較低,難以識別月球淺層的精細結構。即使結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多種方法,也只能間接獲取一些粗略特徵。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玉兔二號」月球背面旅行日記
    Hello大家好,我是「玉兔二號」月球車,12月20日已經再一次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開始第13個月晝的探測工作。我的四哥「嫦娥四號」著陸器也於12月21日「喚醒」,我們倆將在我三哥「鵲橋」中繼星的支持下正式開始數據接收任務,將探測到的寶貴數據傳回交到地球上叔叔阿姨們的手裡。
  • 月球背面地下有什麼?玉兔二號對月球「做CT」
    之後,「玉兔二號」月球車便利用全景相機、紅外線光譜儀、測月雷達等先進儀器,對月球背面展開科學探索研究。2020年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上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下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我國玉兔2號在月球背面究竟發現了什麼?
    去年1月3日,我國玉兔2號在22時22分完成與嫦娥4號著陸器分離,飛往月球表面,首次探索到了月球的背面,並拍攝了一些照片傳回地球。月球背面在介紹這些照片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探索月球背面是一件裡程碑的事情。
  • 「玉兔2號」月球車落地!在月球背面留下第一條軌跡!
    「玉兔2號」月球車落地!在月球背面留下第一條軌跡!1月2日晚上,中國嫦娥四號完成了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1月3日,月球車從固定著陸器頭上沿著兩條斜坡緩緩滑下,開始在115英裡寬(186公裡)的馮·卡曼隕石坑灰色泥土地面上行駛。同樣在1月3日,中國公布了月球車的名字:「玉兔2號」。這個名字可能不是很有創意,但卻很有意義。2013年12月,最初的「玉兔」月球車與著陸器在嫦娥三號任務中著陸在月球近側。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30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 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懷抱「玉兔二號」抵達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即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為探測人類嚮往已久的月表淺層結構,「玉兔二號」搭載了足夠先進的「黑科技」——測月雷達。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 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
    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文/大國風雲錄 圖/網絡相信這幾天大家都被嫦娥四號成功登陸的消息不斷刷屏,嫦娥四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暗面的探測器,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人類第一次了解了月球背面的消息,開始抬頭仰望星空的那天起,大家只能看到正面而嫦娥四號終於解答了關於月球背面的消息,而通過嫦娥四號發送回來的照片中大家看到一個特殊現象,我們能夠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月球背面有陽光?為什麼能夠清晰看到玉兔二號的影子。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只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 玉兔在月球背面留下中國印 看看報紙標題怎麼做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這一刻世界都在看中國。中國給世界的驚喜是一連串的。這是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拍攝的第一張圖片。後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通過「鵲橋」中繼星的中繼通信,開展設備工作模式調整等工作,擇機實施著陸器與巡視器——玉兔二號分離。15時07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鵲橋」中繼星向嫦娥四號探測器發送指令,兩器分離開始。22時22分,玉兔二號穩穩踏上月球表面,在月背留下第一個足跡。
  • 玉兔號在月球背面發現凝膠狀物質,是否預示著月球可以誕生生命?
    引言:在美國主導探月的那段時期,幾乎任何與月球新發現的消息都是他們發布出來的。如今中國也在探月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嫦娥四號順利登陸月球背面後玉兔號展開了探索。在探索中它發現了一種類似凝膠狀物質的存在,它到底是什麼呢?
  • 科普 | 「玉兔」重要發現: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和「玉兔二號」一起「爬山」的雷達發回了令人振奮的數據。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了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9月7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
  • 長壽的玉兔2號在月球背面走了600多米了!
    嫦娥5號行雲流水一般的巨大成功,在讓人振奮的同時,光芒幾乎掩蓋了已經發射幾年的嫦娥4號和嫦娥3號,也取得了同樣可觀的重大成果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
  • 打開月球背面「隱秘的角落」,玉兔二號幫助科學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記」
    和玉兔二號一起那種——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但迄今為止,人類對其認識仍十分有限,它猶如等待探索的「隱秘角落」。
  •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
    【玉兔二號又醒了,帶來月球背面一個大發現】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在遙遠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面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
  • 「玉兔2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發現奇怪淺色巖石
    圖片來源:CNSA/CLEP/Our Space中國的「玉兔2號」月球車在最近的月球遠端探測活動中發現了一些相對年輕的巖石。據報導稱,在2019年12月的第13個月球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拍攝到了月球表面散落的淺色巖石。
  • 登陸月球背面的背後:上海交大為「玉兔二號」打造「超級風火輪」
    「嫦娥四號」著陸後,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這一切都凝聚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技術團隊的心血。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嫦娥四號」著陸後,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成功開啟在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任務。
  • 玉兔二號再立新功!打開月球背面「隱秘角落」
    和玉兔二號一起那種——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中國科學家基於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雷達探測數據,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翻開月球演化「日記」的全新一頁。北京時間9月8日,這項研究成果在《自然·天文》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