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大海裡的「金色飛賊」嗎?
電影《哈利波特》的魁地奇比賽上,魔法學校的學生們騎著飛天掃帚,攻守角逐異常激烈。這賽中有一隻至關重要的球,叫「金色飛賊」,金光閃閃、小巧的身子只有胡桃般大小,一對翅膀呼啦呼啦不停地拍動,稍不留神,它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海洋中一個小小生物,像極了「金色飛賊」。它有一對靈動的翅膀,一下兩下輕盈地扇動,漫「天」飛舞,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得名「海蝴蝶」。它其實是海蝸牛大家庭裡的小傢伙,背著一個晶瑩剔透、蝸牛殼般輕薄的螺殼。
當地時間7日,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機械工學教授戴維•墨菲在國際學術雜誌《尖端海洋科學》上表示:「通過高速攝像頭拍攝發現,根據外殼的大小和形態差異,海蝴蝶的泳姿也存在不同。我們正努力研究海蝴蝶,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海洋碳循環與全球氣候變化,還能為水下機器人的研究和開發提供無限靈感。」
大海裡翩翩起舞的蝶
海蝴蝶的正式大名叫翼足螺,是被殼翼足目,屬海生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舉個例子,蝸牛和常見的螺類都屬腹足綱。
不同於其他腹足綱的是,海蝴蝶的側足,是一對薄如蟬翼的翅膀(翼狀瓣),既不是划水的魚鱗,也不是爬行的腿。它不需要在哪兒費力地爬行,而是像蝴蝶擁有一片天,整個汪洋就是它的天空。
海蝴蝶過著晝夜分明的浮遊生活。白天,它會呆在海底小憩躲避天敵,一到晚上你就能看見了,它撲稜著雙翼,悠悠地向著水面漂浮,吃些海藻,再跳支舞,自由地在深藍中飛翔。
海蝴蝶個頭是真小,大部分連1釐米都不到,幾乎就是粒沙子。整片大海中存活著數十億隻海蝴蝶,但別以為這小傢伙多強大,海蝴蝶自由,但十分脆弱。當從大海裡被撈起,關進冰冷的實驗室飼養,它只能存活幾天,因此在實驗室研究海蝴蝶是很困難的。
墨菲教授與工學家和生物學家組成專門的研究團隊,在2017至2019年期間在巴哈馬採集了9種海蝸牛,長度均為0.9~13.1毫米。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海蝴蝶,但也有它的親戚——裸體翼足類,即沒有螺殼,只有翅膀的一個種類,它們被稱為「海天使」。而你一定想不到,與名字相矛盾,海天使其實是捕食海蝴蝶的肉食性動物。
研究組將採集到的海蝴蝶放入水槽,用高速攝像頭進行了拍攝,並運用研究潛水艇或飛機動態的流體力學分析了獲得的影像,結果顯示,根據身軀大小和形態的不同,海蝴蝶遊泳的速度和姿態也不盡相同。
當海蝴蝶揮舞翅膀,向水面飛去時,它會以鋸齒狀輕輕畫出美麗的螺旋。經觀測,海蝴蝶的上升速度大約為每秒12~114毫米,這就是說它每秒可以移動自身長度1~24倍長的距離。當它在上層水域呆夠了,想回到海洋深處時,它便以相似的速度,垂直下落。
在海蝴蝶中,身軀像是飛機機翼一樣流線型長條的種類浮到水面的速度最快,而像魁地奇的「金色飛賊」一樣,背著螺旋形透明圓殼的海蝴蝶上升速度最慢。墨菲教授解釋道:「因為體積小,而身體表面大,所以無法承受水的運動粘度。」
粘度是流體的物理特性,流體在流動時,流體內部分子間發生相對運動時產生摩擦阻力,叫粘滯力,粘度則是表示粘滯力大小的物理量。流線型軀體有助於更好地劃開水面,上升時受阻礙較小,而若背負起圓形螺殼,上升時受水的粘度影響就較大,速度就相對慢些了。研究組還發現,海蝴蝶在潛回海底的過程中,會像滑翔翼一樣,利用螺殼減緩速度,增強下降穩定性。
海洋生態保護和水下機器人的研發
海蝴蝶相關的研究結果為人類的海洋生態保護事業提供有用資料。我們所熟悉的浮遊動物比如磷蝦,它的外殼主要成分是幾丁質。而海蝴蝶就不一樣了,它的背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由碳酸鈣中最不穩定的文石構成。而此時此刻,海水酸化正在腐蝕它的外殼,若海洋中海蝴蝶數量減少,海洋生態平衡就會失調。
海蝴蝶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循環起著重要作用。據了解,全世界約12~13%的碳酸鹽以形成海蝴蝶外殼的形式沉入深海。當外殼受損或融化時,碳便會遷移到大海。了解海蝴蝶的生存形態,就能更好地理解海洋碳循環。
另外,海蝴蝶移動時優雅的姿態,為水下機器人的開發帶來靈感。實際上,墨菲教授的研究團隊就從海蝴蝶身上獲得啟發,正在模仿海蝴蝶,研製能徜徉大海的小型水下機器人。
漫遊大海,自由得令人羨慕
單薄易摧,脆弱得惹人憐惜
諾大的世界裡這個小傢伙
就像世間無數人兒
渺小,卻默默芬芳
不管你是創業者
還是投資人
在「聚創谷」和世界相遇·和我們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