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2020-11-22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知。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Leonid Sazanov及其研究團隊破解了複合物I的工作原理之謎:它的構型變化與靜電波相結合,將質子移入線粒體基質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2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complex I」。

膜上的複合物I,水分子顯示為紅色球體,醌用黑色表示,NADH用灰色表示。圖片來自IST Austria。

複合物I是呼吸鏈中的第一個酶。呼吸鏈由線粒體內膜中的一系列蛋白複合物組成,負責細胞的大部分能量生產。在呼吸鏈中,三種膜蛋白建立了質子梯度,將質子從細胞質中移入線粒體基質。驅動這個過程的能量主要來自於NADH分子(來源於我們吃的食物)和我們呼吸的氧氣之間的電子轉移。ATP合酶是呼吸鏈中的最後一個蛋白,利用這種質子梯度產生ATP。

複合物I如此引人關注不僅在於它在生命中的核心作用,還在於它的體積:真核生物複合物I的分子量為1兆道爾頓,是最大的膜蛋白之一。這種尺寸也使得複合物I難以研究。2016年,Sazanov團隊解析出一種較為簡單的細菌酶結構後,又率先確定了哺乳動物複合物I的結構。但是,複合物I跨膜移動質子的機制一直存在爭議。Sazanov解釋說,「一種觀點是複合物I的一部分像活塞一樣工作,以打開和關閉質子通過的通道。另一種觀點是複合物I中心的胺基酸殘基充當了驅動器的作用。事實證明,一種更不尋常的機制在發揮作用。」

水線幫助質子在膜上跳躍

此前,Sazanov團隊已發現L型的複合物I由親水臂和膜臂組成。在親水臂中,電子從NADH轉移到疏水性電子載體:醌。膜臂是發生質子轉運的地方,有三個類似的結構與反向轉運體(antiporter)相關的亞基,還有一個含有醌結合腔的亞基。在這個醌結合腔中,複合物I在每個催化周期將兩個電子轉移給醌,醌將電子進一步轉移給複合物III和複合物IV。但是,由於這些反向轉運體樣亞基遠離醌結合腔,電子與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能夠讓每個催化周期的4個質子跨膜移動,就成了謎團。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Sazanov團隊對綿羊複合物I進行了低溫電鏡研究。在一連串的努力下,論文第一作者Domen Kampjut解析出在不同條件下獲得的複合物I的23種不同結構。通過添加NADH和醌,他們可以捕捉到複合物I在工作時的圖像,其中在工作時,它在兩個主要狀態之間改變構象。由於實現了高解析度,他們可以識別這種蛋白內部的水分子,這些水分子是允許質子轉移的關鍵。他們發現,膜臂中心軸上的許多水分子為質子在極性胺基酸殘基和水之間的跳躍提供了途徑,從而形成了沿著和跨過膜的通道。

但只有在離醌最遠的一個亞基中,質子才會跨膜跳躍。其他兩個亞基則在這個最遠的亞基和醌之間提供耦合。當醌結合腔「等待」醌的到來時,一個螺旋阻擋了膜臂中心軸中的水線(water wire)。當醌在醌結合腔中結合時,這個區域周圍的蛋白構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螺旋發生旋轉。這時,水線連接了複合物I的所有膜亞基,兩個質子被轉移到醌,從而完成對醌的還原。這種機制的這個關鍵部分在於第一個反向轉運體附近產生了電荷,並啟動了帶電胺基酸殘基之間相互作用的靜電波,該靜電波沿著這些反向轉運體傳播,導致總共四個質子的轉移。

Sazanov解釋說,「我們發現一種新的、意想不到的機制在複合物I中起作用。構象變化和靜電波相結合驅動質子跨膜轉移。這似乎有點過度,但可能有助於這種機制保持健壯。」

這項新的研究補充了Sazanov團隊在過去兩個月中發表的兩項研究:其中的一項研究涉及細菌複合物I中質子泵送機制(Nature Communications, 18 August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7957-0),另外一項涉及MRP反向轉運體的結構(eLife, 31 Jul 2020, doi:10.7554/eLife.59407)。複合物I就是由MRP反向轉運體演變而來的。

參考資料:

1.Domen Kampjut et al.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complex I.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4209.

2.Javier Gutiérrez-Fernández et al. Key role of quinone in the mechanism of respiratory complex I.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7957-0.

3.Julia Steiner et al.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Mrp complex, an ancient cation/proton antiporter. eLife, 2020, doi:10.7554/eLife.59407.

4.Mystery of giant proton pump solved

https://ist.ac.at/en/news/mystery-of-giant-proton-pump-solved/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2020年9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所知。
  • 研究揭示TIN2複合物參與端粒保護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美國耶魯大學Sandy Chang、上海交通大學雷鳴研究組合作,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 科學網—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研究還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男性不育發病途徑,對男性不育臨床幹預具有重要借鑑意義。相關成果4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結構域分子生物學》期刊。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秦燕為通訊作者,該所博士高巖巖和博士後白秀峰為並列第一作者。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 關於線粒體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Altieri及其同事表明,在癌症中,MFF與細胞死亡的線粒體調節劑VDAC1相互作用,從而關閉了其保持腫瘤細胞存活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在臨床前模型中,MFF-VDAC1複合物的破壞激活了線粒體細胞死亡的多種機制,抑制了腫瘤細胞的增殖並降低了腫瘤的生長。2.
  • ...偉教授團隊揭示 Anti-CRISPR 對I-F型CRISPR-Cas複合物的抑制機制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中心黃志偉課題組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趙華(Wah Chiu)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冷凍電鏡技術揭示AcrF9,AcrF8和AcrF6對I-F CRISPR–Cas複合物的抑制機制》(Inhibition mechanisms ofAcrF9, AcrF8, and AcrF6 against type I-F CRISPR–Cascomplex
  • Science:線粒體核糖體組裝機制
    (評論:不過哺乳動物玩耍行為的進化、認知和神經基礎尚未完全闡明)文章來源:Annika Stefanie Reinhold et al.Science, 2019,DOI: 10.1126/science.aax47053、Science:線粒體核糖體組裝機制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Nenad Ban以及伯尼爾大學的André Schneider等研究人員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基因表達調控核心複合物LDB1/SSBP2的分子機制
    在哺乳動物紅細胞中,LDB1蛋白雖然自身不結合DNA,但是分別結合在遠距離增強子和紅細胞生成相關基因上的LDB1轉錄複合物,可通過LDB1的二聚體化實現遠距離增強子和啟動子之間的互作。LDB1-SSBP複合物是多種重要蛋白複合物如Wnt增強子複合物和LDB1轉錄複合物的核心複合物,對發育至關重要。
  • 科學家揭示DNA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哺乳動物細胞質中存在的DNA通過結合到一種二聚體酶上,觸發免疫反應產生。這種二聚體酶插入到DNA雙螺旋之間,形成一種梯狀結構的『橫檔(rungs)』。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導讀 2019年6月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楊茂君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結合IF1抑制蛋白的哺乳動物ATP合酶四聚體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mmalian
  • 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的降解
    | 編譯:蔡蝶佳,曹競丹,胡藍允,魏韜,鄭倩望(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線粒體生物發生和功能依賴於通過「外膜的轉位酶」(TOM複合物)導入前體蛋白。蛋白質導入的缺陷導致線粒體前體蛋白的積累,其誘導一系列細胞應激反應。然而,在非脅迫條件下從TOM通道中清除被捕獲的前體蛋白的組成型質量控制機制仍然未知。
  • 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
    2016年12月3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用來發現和破壞線粒體的機制,其中當線粒體遭受損傷時,它可能導致遺傳問題、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炎性疾病和衰老。
  •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光明日報】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正常分化的細胞主要依靠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OXPHOS)供能,但大多數腫瘤細胞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為滿足快速增殖所需要的能量和生物質(biomass)(如核苷酸、胺基酸和脂質)而更依賴於有氧糖酵解(Glycolysis)的供能,腫瘤細胞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常常被忽視,這種現象被稱為「Warburg effect」。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新研究揭示亞硝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蛋白質合成的速度與精確性
    但長期以來,硝化應激(nitrosative stress)對於蛋白質合成的潛在調節作用一直未知。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亨廷頓疾病(Huntington disease)小鼠模型中檢測到皮層組織線粒體ThrRS亞硝基化修飾顯著降低,提示線粒體蛋白質合成調控在疾病中的潛在作用。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研究揭示CRISPR-Cas12a蛋白複合體切割雙鏈DNA的動態調控機制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春來研究組在Cell期刊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該論文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single-molecule FRET)直接觀測Cas12a複合體切割過程中動態構象變化,建立了相應的定量動力學模型,並揭示了crRNA和DNA的匹配度對複合體動態結構和切割位點調節機制。Cas12a蛋白(又稱Cpf1)在哺乳動物的基因編輯中展現出了比Cas9蛋白更高的切割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