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白明、趙萍:擴大進口對國內市場形成鯰魚效應 - 財經 - 新京報網

2020-11-26 新京報網

近年來,我國進口持續擴大。2017年全年,我國進口同比增長18.7%,比出口增速高出7.9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個季度,進口增速也均高於出口增速,一季度進口增速比出口增速高4.3個百分點,上半年進口增速比出口高6.6個百分點,前三季度進口增速比出口高7.6個百分點。


如何評價我國進口持續擴大的態勢?近年來我國在擴大進口方面的舉措取得了哪些效果?擴大進口是否會對國內市場產生影響?新京報記者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和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進行了專訪。


白明認為,未來我國國內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進口商品與國內企業之間的協調,是我國擴大進口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挑戰。趙萍表示,通過積極擴大進口,實際上會產生鯰魚效應,使國內的企業加快創新發展,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努力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增強發展的迫切性,在挑戰面前「迎來機會」。積極擴大進口雖然對某些行業或某些企業形成挑戰,但從長遠發展來說,最終將有利於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

 

連續降低進口關稅促進口快速增長


新京報:從去年到今年的前三季度,我國的進口增速持續高於出口增速,你認為原因有哪些?


白明:從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我國的進出口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相對來說,前期出口的發展快一些,進口發展慢,這種情況在最近一兩年發生了變化。進口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快,在很大程度讓貿易順差逐步縮小。


這其中的原因,我覺得首先是由於中國已經成為貿易大國了,是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給世界帶來了更多的溢出機會,這種溢出有效地傳導到我國的進口上,使得進口加快。


另一方面,我國的出口遇到的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而且我國內部的各種要素成本也在上升,包括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等,這也是我們要進行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但這個轉換過程會是一個比較長的周期。另外,部分國家在出口上與我國形成競爭,特別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我國出口的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原因導致我國的出口增長相對來說較為緩慢,在緩慢的出口下,進口的增長就會顯得更快一些。


而且,進口本身也受到很多推動,中國主動釋放進口,特別是增加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


趙萍:今年以來我國的進口快速增長,我認為其背後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一是國內的需求呈現平穩快速增長的態勢,對於進口的消費品和高新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等都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只有有市場需求,進口增長才可能持續,所以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進口的快速增長和我國進口相關政策的促進作用有直接的關係。今年以來,我國在擴大進口方面政策力度非常大,覆蓋面廣。一個明顯的舉措是連續降低進口關稅,今年我國進口藥品、進口汽車都進行了大幅度降低關稅,並且降低了其他進口消費品的關稅。降關稅的過程中,我國還更好地利用了自貿試驗區這種特殊的多雙邊安排,在自貿區項下有八千多種消費品實行了零關稅。


在WTO的制度項下,我國進口的最惠國待遇覆蓋的商品範圍越來越廣;而且稅收更加優惠,很多可以享受最惠國待遇的商品在進口時實行了暫定匯率,暫定匯率的稅率只有最惠國稅率的一半,所以進口的稅收優惠政策力度特別大,覆蓋範圍非常廣。


在稅收政策之外,我國進口的配額制度也大幅度地縮減。在農產品方面,僅僅有八大類商品是適用進口配額的,而其他的消費品進口配額的要求並不是特別高;還有很多實行配額制度的進口商品,僅僅是為了享受特殊的稅收安排。在進口許可證方面,目前只有臭氧層消耗類物質和舊的機電設備才需要進口許可證。因此,對於進口,我國非關稅的限制越來越少,這就為進口創造了非常便利的貿易條件。


新京報:目前我國在進口方面是否存在一些短板?


白明:在進口貿易的發展中,確實存在一些挑戰與障礙。首先是意識上,以前我們總認為出口是「掙錢的買賣」,進口是「花錢的買賣」,所以長期以來我國是「獎出限入」。後來雖然說進出口越來越平衡發展,但實際上我國對出口的重視遠大於進口。不只是中國,很多國家都是這樣。我覺得作為貿易大國可能這種做法是可以的,但是作為貿易強國就不能這樣了。貿易強國不能夠「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這樣走不穩、走不遠,必須進出口平衡發展。習主席此前提了四點擴大開放的措施,其中有一點就是擴大進口。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現在,中國已經在降低進口關稅,又舉辦進口博覽會,這些都是擴大進口的措施,這就表明我們從思想認識上發生了轉變。


還有一些挑戰是在於進口的管理上,雖然我國的關稅總水平從去年的9.8%降到了7.5%,但是關稅更多的作用是使貿易自由化,我覺得還有一些非關稅的措施需要改進,促進貿易的便利化。包括外商和國內的進口商都有所反映,我國在進口通關等程序上確實存在一定效率不足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國特別加強了對貿易便利化的重視,今年底我們的整體通關時間要壓縮三分之一,大大減少了通關時間。


趙萍:我認為進口的短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我國進口的對象還不夠豐富,還難以全面滿足國內對於進口商品的需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由於一些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出口,這使中國在擴大進口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方面還存在著供給的短板。


第二個短板是新興貿易業態佔比相對還比較低,特別是像跨境電商這類新的貿易業態,雖然增速比較快,但是在整個貿易中的規模相對還比較小。如果能補上這個短板,對於我國進口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外貿穩增長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多輪降稅後我國整體關稅水平明顯下降


新京報:我國今年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擴大進口的措施,包括降低關稅、優化營商環境以促進貿易便利化,您認為這些舉措對於擴大進口起到了怎樣的效果?


白明:我覺得優化營商環境的效果是循序漸進的。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從跨境電商的發展看到這些舉措的作用,因為跨境電商在很大程度上非常需要這些舉措。跨境電商經常會有跨關區的操作,其中涉及異地報關的程序,包括海關的查驗程序,都很需要高效率。因為電商進口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交貨及時,不像傳統貿易渠道進口的模式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現在通過跨境電商購買進口商品,往往頭一天下單,第二天、第三天就到了。所以,簡化單證手續、優化通關流程的各種措施,在跨境電商行業的作用體現得很明顯。


趙萍:我國經過多輪降稅之後,整體的關稅水平明顯下降。實際上,自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就處於一個持續下降的過程中。在今年年初,我國的平均關稅率是9.8%,加權平均稅率已經降到了4.4%,已經非常接近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年內經過四次大幅降稅之後,我國進口的關稅率又有了進一步的下降。這也體現出,中國作為WTO的成員國,履行入世承諾,一再降低進口消費品的關稅,這才使得我國整體稅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新京報:長期以來,我國進口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佔我國進口總額比重偏低,2017年僅為20.3%。服務貿易進口偏低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擴大服務貿易進口?


白明:在整個世界貿易中,服務貿易也是小於貨物貿易的,中國可能相對更低。這其中也有我國的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我國與國外的服務業之間的合作相對來說比較有限。近幾年來我國的服務業進口實際上已經比原來有進步了。


我認為,隨著我國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國的消費者不僅對貨物貿易進口有需求,對服務的進口也會有更多的需求。初期可能只是購買一些設備等,之後對於各類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都會更大。我相信中國在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過程中,也必然會進入這個階段。


趙萍: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我國的進口的確是貨物貿易為主,不只是進口,出口也是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佔到我國進出口總規模的比重只有不到21%,這是我國對外貿易一個長期的結構特徵。從世界各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重來看,服務貿易的規模都是遠遠小於貨物貿易規模的,全球的貿易也是以貨物貿易為主。所以我認為,我國不存在服務貿易佔比低的問題。


新京報:2018年以來,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始終強於農產品進口增速,9月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金額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為34.8%。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持續擴大的原因是什麼?


白明:我國進口什麼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缺什麼補什麼」。我國出口商品是補給其他國家,而我國進口商品就是其他國家補給我們。


我國需要補什麼?最重要的是補我們的短板,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是去產能,今後更多的是要補短板。補短板既有國內的部分,也有國外的部分,就是要依靠進口貿易渠道來補,這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不斷擴大的原因,因為這是我國的一個短板。在這些方面,我國的需求空間會很大。


趙萍: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持續快速增長的原因,我認為是兩個方面。第一,從消費品的角度來說,國內正在進行消費結構升級,體現出的是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這些特點,對於進口特色優質產品,特別是創新型產品的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國外那些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創新型產品在國內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進口這些產品也能彌補國內市場的不足。因此,在消費品方面,進口高新技術產品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另一方面,在生產資料、關鍵設備中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也快速增長,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快,國內鼓勵創新的政策不斷落實。隨著國內產業標準的國際化程度提升,企業創新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對這一部分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長,也使得進口快速增長。


進口對於國內需求是補短板的關係


新京報:2017年初開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名義同比增速持續滑落,我國是否有充足的內需來支撐進口的擴大?進口產品是否會擠佔國內供給市場原有的需求?


白明:我國的內需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這些數據,只是現實表現出來的貿易需求,還有潛在的需要。從需要到需求之間也存在一定距離,什麼叫需求?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一方面是「我想要」,另一方面是「我買得起」,這兩個要素構成了需求。現在沒有實際表現出來的需求,是有潛在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我國國內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進口商品與國內企業之間的協調,這也是我國擴大進口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挑戰。我們對於進口經常有一些憂慮,就是進口的產品會不會影響到國內市場,會不會加大國內市場的競爭。此前,我國的家電行業放開時也出現過這種擔心,但我國降低了進口家電的關稅後,國內的家電行業不僅沒有被擊垮,反而造就了我國的家電大國,這是因為進口產品倒逼國內企業去適應國際市場環境。


我經常把中國市場稱作「國際市場的中國分場」,國外有一些市場我們進不去,但家門口的國際市場為什麼不去?通過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我們能佔有主場之利。所以我覺得,在進口上應該正確對待國內產業的保護與競爭,發展中國家的幼稚產業可以適度保護,但這種保護是有期限的,不能只要國內一些企業稍微一喊國家就不敢放手了。


國際貿易根本上來說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現在中國是貿易大國,可以配置的資源更多,所以很大程度上國際貿易是離不開中國的。因此我認為,從長遠看,國際市場給我國成為世界貿易強國提供了很大的機會。


趙萍:我認為我國的內需支撐進口的擴大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並且,進口對於國內市場的需求來說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補短板的關係。因為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高新技術設備等生產資料,對於國內產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以及進一步提升我國出口產品以及國內市場供給的產品的質量和技術,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從進口的消費品來看,主要是世界各國特色優質的產品,正是由於國內供給難以滿足國內需求,才產生了對於進口這些產品的需求的增長。


應該說,在個別領域、個別企業,與進口產品的競爭關係還是存在的。但通過積極擴大進口,實際上會產生鯰魚效應,使國內的企業加快創新發展,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努力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增強發展的迫切性。在挑戰面前迎來機會,這是中國企業在真正實現國際化、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過程中,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挑戰。


從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來看,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在不斷打開國門的過程中,的確有一些行業因為開放受到了短暫的衝擊,但是這些行業最終走出了低谷,並且在全球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競爭力明顯提升,比如家電、手機、日化等。這些行業的經驗帶來的啟示是,積極擴大進口雖然對某些行業或某些企業形成挑戰,但從長遠發展來說,最終將有利於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


記者 顧志娟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貿促會研究院趙萍:社區團購依靠補貼形成的低價難持續
    2020年,疫情催生特殊的市場環境並為社區團購帶來了一場「復活賽」,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的進軍,賽道的戰火燒至極旺。伴隨著競爭,社區團購在低價補貼、擠壓就業、假貨泛濫等問題受到各方關注,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此前調查發現,有消費者在社區團購平臺599元買阿瑪尼手錶,後難驗真身。2020年年末,一篇「九個不得」使社區團購勒上緊箍咒。
  • 給擴大進口算算帳:中國年進口值佔全球1/10左右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勢頭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國為什麼要主動擴大進口?國內消費持續升級,未來商品進口將呈現哪些趨勢?擴大進口應當從哪些方面發力?近日,本報記者深入走訪了部分消費者、企業和業內專家,給擴大進口算算帳,也給上述問題尋找答案。  擴大進口為哪般?
  • 楊偉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要減少進出口 要堅持擴大開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11月28日,在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表示,要促進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說要減少進出口的數量,而是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能出口還是要出口。同時,還要爭取當好世界的市場,我們今後要更多地去進口。」楊偉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有幾個方面的任務,涉及我國經濟發展的供需格局、內需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技術格局、開放格局。
  • 2021國考申論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鯰魚效應
    論點 1:引入鯰魚型人才,形成競爭機制 應用舉例 鯰魚的引入,造成了沙丁魚的生存危機,為了保命,沙丁魚只能在與其他同類的競爭中取勝因此,在團隊中引入鯰魚型人才,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可以激勵人才的發展,保持團隊的永久活力。 可引用名言 1. 競爭者,進化之母也。——梁啓超2.
  • 2021江蘇國考申論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鯰魚效應
    魚型人才,形成競爭機制應用舉例鯰魚的引入,造成了沙丁魚的生存危機,為了保命,沙丁魚只能在與其他同類的競爭中取勝,但是這樣也保持了自己生命的鮮活。因此,在團隊中引入鯰魚型人才,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可以激勵人才的發展,保持團隊的永久活力。可引用名言1. 競爭者,進化之母也。——梁啓超2. 追求生命的競爭,佔據了所有的生物,且維持著他們的活動。
  • 日企在華種糧養牛「不施農藥」將帶來鯰魚效應
    而日本企業瞄準的,正是中國企業"讓出"的市場。(7月12日《新京報》)     以往,日資企業在中國行事向來低調,就怕觸動了中國人那根"民族主義"的弦,搞不好又是一次"抵制日貨",得不償失。而日企的這次高調接受採訪,則顯然其已經摸準了中國消費者的心態。從三聚氰胺,到乳業國標,在中國國情的口號之下,在什麼"南北之爭"的口水戰中,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一次次地被犧牲掉。
  • 從哪進口,流向何方?大數據揭示國內進口海產品流通路徑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從哪進口,流向何方?大數據揭示國內進口海產品流通路徑近期一些地方新冠疫情的出現,一度與「進口海產品」關聯較多。北京新發地疫情初期外界曾將矛頭曾指向進口三文魚,此後海關總署通報從厄瓜多進口冷凍白蝦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
  • 鯰魚效應|生於憂患,學會防患於未然,不做活在溫水裡的青蛙
    明白鯰魚效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記住壓力才是自己的動力。01.什麼是鯰魚效應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關於沙丁魚的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捕魚為生的挪威人在深海發現了大量的沙丁魚,因為沙丁魚肉質鮮美,能賣上非常好的價錢,漁夫們開始捕撈,但由於沙丁魚的習性,在還沒有運上岸的時候,由於缺氧,就開始口吐白沫了。
  • 北京進一步擴大開放形成「強磁場」效應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 吉寧)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完成註冊、橡樹資本的全資子公司落戶北京、惠譽公司獲批開展業務……今年以來,儘管面對疫情衝擊,作為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開放的「強磁場」效應依然明顯。
  • 褚君浩:太陽能市場潛力廣闊 要擴大分布式太陽能電池應用規模
    原標題:褚君浩:太陽能市場潛力廣闊 要擴大分布式太陽能電池應用規模   2020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金壇長蕩湖峰會10月22日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舉辦。
  • 金宏氣體:國內電子特種氣體龍頭 進口替代與成長空間巨大
    來源:紅刊財經5月16日,美國商務部網站發布了對華為新的制裁,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限制。公司對國內LED晶片行業上市公司實現100%全覆蓋,對國內前十五大光伏企業的覆蓋率超過50%,與亨通光電、住友電工等全球光纖光纜十強企業均建立了合作關係。進口替代與未來成長空間巨大電子氣體是僅次於大矽片的第二大需求的半導體材料,電子氣體在2016年的半導體材料市場佔比達14%。
  • 褚君浩:太陽能市場潛力廣闊要擴大分布式太陽能電池應用規模
    長遠來看,太陽能市場潛力廣闊,目前需要進一步擴大分布式太陽能電池應用規模。全球太陽能市場平穩發展的同時質量和規模不斷提升。以質量和數量來看,中國太陽能技術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這次疫情雖然給太陽能產品出口帶來一些影響,同時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要求。
  • 財經早知道|樓繼偉談政府債:赤字不可能無限擴大 在結構上下功夫
    點擊進入音頻節目「財新morningcall」>>【國內財經】李克強表示今年中國經濟有把握實現正增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視頻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李克強表示,前不久我同總裁女士和幾位主要國際經濟機構負責人舉行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各方都明確表示致力於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上海證券報 )樓繼偉談政府債:赤字不可能無限擴大 在結構上下功夫 促進國內大循環,政府債的發力點是完善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經常性支出佔比;優化債務結構,提高地方一般債佔比,適當降低專項債佔比;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收入和公共服務差距
  • 2020國內國際十大財經新聞
    2020國內十大財經新聞1、中國經濟逆勢正增長轉正,來之不易!今年來,受疫情衝擊,國內經濟生活一度按下"暫停鍵",一季度經濟大幅下挫,同比下降6.8%。雙循環戰略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利用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迴旋空間大的特點,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
  • ...進口海鮮核酸檢測合格才可入市銷售;陝西率先實現整網支持北鬥...
    2丨豐臺:進口海鮮食品有核酸檢測合格證明,經營者方可銷售據新京報,豐臺區市場監管局食品市場科郭少民科長介紹,豐臺市場監管局前期已經對全區範圍內經營性冷凍倉庫進行拉網式排查,詳細記錄冷凍倉庫倉儲信息,建立動態臺帳,做到情況明、底數清。
  • 寵物數量與消費增長效應疊加 國內寵物市場快速擴張
    寵物數量與消費增長效應疊加,國內寵物市場快速擴張。2018年養寵人數增長24%,寵貓狗數量同比增長4.6%,人均單只寵物年消費同比增幅為15%;數量和消費雙重增長效應下,我國寵物市場規模達1708億。  寵物市場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寵物消費主體畫像發生改變。
  • 需求不旺進口增加,國內鉻鐵市場延續低迷
    【九正建材網】 **近以來,國內鉻鐵市場基本平穩,需求不旺,交易清淡,價格小幅波動,市場走勢低迷,似乎沒有趨暖跡象。
  • 對話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疫情對國內經濟或形成二次衝擊
    時代財經:國外疫情肆虐會傳導到國內,4月份PMI是否會讓人憂心?徐高:4月PMI預估還是可以的。1、2月份我們是正面遭受疫情的衝擊,經濟活動幾乎停滯,但到4月份以及整個2季度,國外這種疫情的發展對中國國內的經濟的衝擊的是間接的。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馬太效應,這些你都明白嗎?
    1、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