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擴大進口算算帳:中國年進口值佔全球1/10左右

2020-11-28 中國網財經

  11月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交易額最終定格在578.3億美元,這不僅讓全球看到中國擴大進口的行動和決心,也讓各國企業看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和紅利。今年以來,在已然不小的基數上,我國進口再次跑出加速度——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口1.9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8.4%。

  

  進口領域的這些變化,引來不少關注和討論。有人說,進口是花錢,出口才是賺錢,所以出口比進口好,這種觀點對不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勢頭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國為什麼要主動擴大進口?國內消費持續升級,未來商品進口將呈現哪些趨勢?擴大進口應當從哪些方面發力?近日,本報記者深入走訪了部分消費者、企業和業內專家,給擴大進口算算帳,也給上述問題尋找答案。

  擴大進口為哪般?

  ●主動擴大進口,就是要充分發揮進口的重要作用,加快外貿「轉動力、調結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主動擴大進口,既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嚮往的積極作為,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措施,還是實現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

  「我經常來逛這家超市,主要是看中裡面的進口商品種類豐富。」在北京市朝陽區大望路SKP購物中心的BHG(北京華聯)精品超市內,消費者李鑫對記者說。在他的購物車裡,進口大米、啤酒、葡萄酒、洗髮水、牙膏甚至拖鞋,堆得滿滿當當。

  記者在這家超市發現,專門選購進口商品的消費者真不少,在超市收銀臺前排起了長隊。不僅是超市,SKP購物中心其他進口商品同樣受到追捧。作為我國進口商品最集中的高端商場,北京SKP擁有全球1000多個國際著名品牌。2017年度,北京SKP銷售額高達125億元,位列全球同業第二,僅次於倫敦哈羅德百貨,進口商品的火爆可見一斑。

  近年來,中國積極主動擴大進口,並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中國貨物進口額為1.84萬億美元,是2002年即加入WTO後第一年的6.2倍;服務進口4676億美元、逆差2395億美元,分別是2002年的10.1倍和798.3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進口國和服務貿易進口國,貨物和服務年進口值均佔全球1/10左右。

  進口大步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的觀念沒轉過來:我們以前一直強調出口的重要性,提出打造出口強國,現在為什麼要主動擴大進口?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對進口作用的理解也不斷加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東豔認為,主動擴大進口,就是要在改革開放40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落實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進口的重要作用,加快外貿「轉動力、調結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主動擴大進口,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嚮往的積極作為。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消費需求多樣性日益增長。近10年來,我國居民境外消費年增長率均達到兩位數。通過合理擴大高品質消費品和服務進口,有利於豐富國內消費選擇,引導境外消費回流,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消費需求。

  「在我眼裡,進口商品為消費增加了新選擇。」李鑫說,前幾年買東西,對個性化要求並不是特別高。比如買洗髮水,以前是洗得乾淨、香味合適就行了。現在不一樣了,他更看重洗髮水的功能,包括防脫髮、防頭屑等。「國內的產品不一定都能滿足我的這些需求,自然而然就想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國外商品。」李鑫說。

  ——主動擴大進口,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措施。

  鼎德華夏農業科技集團是國內一家深耕智慧農業的企業,今年從以色列進口智能灌溉生產設備。跟使用國產設備相比,生產成本節省15%—20%,產量提高10%—15%,一年就能節約750萬元。「這筆買賣相當划算。」集團董事長魏剛說,「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還能提升工人的技術水平以及企業對客戶服務的水平,增強了企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結構合理、規模適度的進口,對於改善國內生產要素供給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通過進口優質產品,能倒逼我國企業降低成本、改進工藝、創新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優勢。

  ——主動擴大進口,是實現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追求的是平等互利的雙贏、多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中國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積極主動擴大進口,能夠把中國的發展成果和紅利更多惠及全球。這是中國履行國際責任和改善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舉措,體現了大國的責任擔當。再進一步看,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挑戰的背景下,中國積極主動擴大進口,讓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更是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平發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重要體現。

  進口什麼受歡迎?

  ●今後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國內消費者對於進口商品的需求,明顯呈現「從功能性剛需、補充性消費向全品類需求、日常性消費轉變」的趨勢

  「有了跨境電商,買進口商品更方便了。」上海浦東新區某金融企業員工李涵經常購買進口商品,其中多數是買給6歲兒子的日用品和零食。對於這幾年國內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的變化,李涵感觸很深。

  6年前,李涵兒子剛出生,買奶粉成了一件麻煩事。「只要有身邊的同事出國,就要請別人幫忙帶。先不說能不能買得到,由於奶粉罐佔用空間大、重量也不輕,每次開口求別人時,我總覺得不太好意思。」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迸發,國內對於進口商品的需求水漲船高。相比之下,進口商品的供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短板」狀態。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兩年,得益於我國主動擴大進口工作深入推進,這種情況已經在發生變化。

  中國國際商會、德勤中國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進口消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6年,消費品進口品種更加豐富。商品品類覆蓋母嬰、美妝、家居、個護、保健、數碼、運動戶外、服飾等領域。

  今後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讓世界各國企業看到中國大市場的新機遇。國外品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消費市場未來更需要哪些品類的商品?

  「進口商品趨勢和國內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網易考拉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說,從網易考拉成交數據看,中國消費者對於進口商品的需求,明顯呈現「從功能性剛需、補充性消費向全品類需求、日常性消費轉變」的趨勢。進口商品的消費熱點品類,集中在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信息消費等領域。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日化品和母嬰類的奶粉進口是促使進口消費品增長的兩大重要品類,分別增長48.6%和40.4%。而食品中的肉類商品、電子電器為主的家庭設備類商品,則分別出現3.8%和23.4%的負增長。

  「各品類商品進口額和增速的差異,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環境和人口結構之變。」中國國際商會的專家認為,二孩家庭、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網際網路浪潮下的新商業模式等,都成為影響中國進口消費品的因素。

  從購買意願看,食品、母嬰、化妝品、鐘錶眼鏡和珠寶首飾是消費者未來最有意願增加購買的品類。消費者的觀念逐漸從「洋貨就是好貨」轉向圍繞安全、原料、品質、設計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進口消費品。

  從細分品類看,食品類的水產海鮮和保健品,服裝類的運動鞋,母嬰類的嬰幼兒奶粉和輔食,電子電器類的攝影器材、電動牙刷和家用清潔機器人,鐘錶類的手錶等,在進口市場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進口渠道看,隨著支持力度加大,中國跨境電商多種資源與平臺優勢逐漸顯現,海外品牌與零售商已將跨境電商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戰略路徑,希望更快地擴大市場佔有率和品牌影響力。

  「跨境電商為許多國外企業進入中國提供了機遇。」天貓進出口事業部政務顧問李淼說,日本某醫學美容品牌在2013年嘗試通過線下專櫃的形式進駐中國市場,但一直未果。2017年2月,該品牌通過天貓國際進入中國,迅速獲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通過一般貿易的傳統流程引入商品大約需12個月,且需投入大量前期註冊、門店、廣告等費用,而通過跨境電商開展業務只需要3至6個月,為快速進入市場和降低成本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更好進口還缺啥?

  ●推動國外品牌更順暢地進入中國市場,還要打掉不少「攔路虎」。

  ●要幫助企業降低物流、用工等成本,破解進口貨的「時差問題」,讓國際最新、最潮的優質商品第一時間走進千家萬戶

  11月底,在重慶國際郵件互換局鐵路口岸中心內,裝載著德國郵包的貨櫃打開,經海關查驗通關後將被送到收件人手中,標誌著中歐班列郵件進口完成成功測試。貨運班列運郵的性價比更高,常態化運行後不僅給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新渠道,也為國內消費者購買國外商品提供了新的寄遞方式。

  中國在擴大進口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經過連續多次自主調整,中國關稅總水平已由去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達23%。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將使中國進口整體通關時間於年底前在去年基礎上再壓減1/3,到2021年底進口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壓縮一半。

  擴大進口,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在採訪中,不少專家表示,推動國外品牌更順暢地進入中國市場,還要打掉不少「攔路虎」。

  記者發現,解決進口商品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市不同步的「時差問題」,是眾多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期盼。「國內國外對於商品的監管標準和規定差別很大,這給企業帶來了很多不便。」同仁堂國際電商事業部副總裁王印卿說,通過一般貿易進口的保健品、奶粉等國內監管相對嚴格的商品,一般註冊時間可能需要2至3年,很多產品難以在第一時間進入中國。

  「去年底,我國對唇膏、香水等187項進口消費品大幅度降低關稅,可是,國內市場上相關商品的價格遲遲未做調整。」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職員任紅很困惑。對此,某化妝品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國際公司的定價策略往往都是一年一定或幾年一定,很難根據關稅等情況作出即時調整。進口商品的價格還受店面租金、庫存、匯率、人工成本等諸多因素影響,這很可能使消費者短期內對降稅紅利幾乎「無感」。

  業內人士建議,跨國公司應實行全球統一定價策略,更加重視中國市場;同時,國內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出臺措施,幫助企業降低物流、用工等成本,讓國際最新、最潮的優質商品第一時間走進千家萬戶。

  杭州海倉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陳強告訴記者,「海外建倉」可以有效降低跨境電商成本、提高運輸配送效率,但也經常面臨國外法律法規和國內不一致的問題,有時還會遭遇一些無法解決的審批難題,「這給物流企業的跨境經營管理帶來不小的壓力。」

  「我們的市場潛力很大,但也要幫助國外品牌打消更多顧慮。」某跨境電商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說,對於中國市場,一些國外品牌既有衝動又有疑問:誘人的市場蛋糕,吸引著他們前來布局;但是對政策和市場的不了解,也讓某些品牌因擔心經營風險而猶豫。「國內企業應致力於如何進一步做好渠道,幫助更多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共享中國機遇。」

  信任和品質,也是企業多次向記者提及的關鍵詞。「品質是進口商品的關注點,信任是進口商品的生命線。」物產中大雲商有限公司物流管理部總經理柴志恆說,應建立起一個產品追溯和跟蹤體系,將產品的原產國、裝運港、進口口岸、保稅倉以及海關申報、檢驗檢疫申報等全鏈路的物流和監管等商品信息全部匯集起來,保證整個進口環節陽光化、透明化。

  「主動擴大進口,口岸監管部門責無旁貸。」杭州海關表示,未來會全力配合地方政府推進全球電子商務平臺(eWTP)建設,並在海關領域探索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促進海關在政府監管、技術標準、智慧財產權、貿易方式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繼續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提升跨境電子商務信息化管理水平,用大數據提升跨境電子商務監管效率,促進貿易便利。

  「相信隨著相關政策不斷完善,中國擴大進口將會取得更大進展,更多國外品牌和國外商品將高效地進入中國,進一步豐富國內消費者的購物車。」東豔說。

  製圖:郭 祥 蔡華偉

(責任編輯:李靜)

相關焦點

  • 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4%左右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至6.9%,繼續位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估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左右,按此增速計算,2017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到了15.3%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左右。  「持續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復甦,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前4個月進口達4.3萬億!中國擴大進口跑出了加速度
    前4個月進口達4.3萬億!中國擴大進口跑出了加速度 原標題:   中國擴大進口跑出了加速度!據海關最新統計,今年1—4月,我國進口達4.3萬億元,同比增長11.7%;貿易順差同比收窄近1/4,到5062.4億元。
  • 2019年中國出口4.6萬多噸稀土,全球最高!進口4.1萬噸,全球第一
    來源:南生今世說在2019年的時候,南生就曾撰文報導過:2018年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開採國,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進口國以及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費國。那在2019年這情況有發生改變嗎?接下來南生給大家解讀下。
  • 中國去年出口4.6萬噸稀土,全球第一!進口4.1萬噸全球最高
    中國產量佔比超六成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整個2019年,全球稀土產量為21萬噸左右。其中,中國稀土產品為13.2萬噸,佔到總產量的近63%,再次穩居第一名。排名第二位的,是產量2.6萬噸的美國,佔總產量的比例超過12%。此後便是緬甸、澳大利亞、印度這些國家。
  • 每斤進口僅1元,中國近30年來首次進口印度大米!越南優勢不再?
    來源:金十數據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中國則相反,是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不過長期以來,中國進口的大米主要來自周邊東南亞國家,未曾進口印度的大米。但據英媒最新消息,日前中國已開始進口印度大米,為至少30年來首次。那麼,原因是什麼?
  • 2020-2024年中國進口食品市場投資分析
    當前,57.5%的消費者在進口食品上的消費金額佔整體食品消費的比例超過了10%,這一比例比一年前增長了近5%。主要酒類中:葡萄酒、啤酒量額降速與2019年1-11月相比均小幅回落,烈酒延續逆市飄紅,量額增幅略擴大。
  • 中國10月份進口美國大豆同比大增約200%
    ,中國10月份進口美國大豆同比暴增近200%與前兩個季度積壓的進口需求得到釋放及另一主要大豆出口國巴西受拉尼娜天氣影響有關。拜登上臺之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或有增加的可能。  據中國海關總署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從美國進口340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的114.7萬噸大增196.4%。中國10月一共進口869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增加41%。
  • 2018年光伏玻璃行業發展現狀與市場前景分析 產能產量佔全球九成以上
    作為太陽能電池組件之一,根據SOLARZOOM數據,光伏玻璃在組件成本佔比為6%-7%左右。其中,光伏玻璃在常規組件中成本佔比7%,在單晶PERC組件中成本佔比6%,是最佔比最高的光伏輔材之一。與其他玻璃相比,光伏玻璃產品性能要求更高。
  • 不斷建廠擴大產能:影響全球存儲格局
    【11月29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晶片消耗國,根據官方公布數據顯示,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進口晶片金額都直接超過了3000多億美元,並且在2020年,進口晶片金額數值依舊會超過3000億美元大關,成功取代石油,成為我國進購金額最多的商品,但在這3000多億美元中,進口最多的就是存儲晶片產品
  • 日立電視機、Walkman、LV……,中國進口貿易四十年變遷史
    開幕當天,3000多家國外參展企業帶著5000多款展品,亮相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細心的上海人留意到,崧澤大道333號的國家會展中心附近的酒店門前,金髮碧眼的白種人和皮膚黝黑、頭髮捲曲的非洲裔人,絡繹不絕。10月28日,上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表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預計到會境內外採購商超過40萬人。
  • 剛剛,中國和印尼籤了一個15億美元的煤炭大單!澳大利亞「上火了」
    ,下降5.1%。  在澳大利亞出口中國的商品中,最主要的是鐵礦砂、天然氣和煤,佔進口值的76.4%。  但在過去三個月,中國從澳大利亞煤炭的進口量急劇下跌,從5月份944萬噸的峰值銳減至10月份的517萬噸,而到11月份,這一數值降至179萬噸。  中國的市場需求在那裡,不要澳大利亞煤炭,那去了哪裡呢?
  • 稀土出口量,中國是全球第一,為什麼進口的稀土也是全球最多呢?
    來源:南生今世說2019年中國進口了約4.1萬噸稀土化合物,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進口國——這應該是在大多數網友意料之外的吧。因為大家通常的記憶中,咱們國家是全球最大是稀土出口國,為什麼現在又成了「最大的稀土進口國」呢?
  • 2017年中國新材料領域看好 CMP 拋光材料進口替代空間巨
    2017年中國新材料領域看好 CMP 拋光材料進口替代空間巨2017/3/17 10:23: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一、CMP 拋光材料進口替代空間巨大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半導體市場需求規模全球第一的國家,根據IC Insights
  • 進口稅有望降低 馬斯克「抱怨」中國汽車關稅為何是美國的10倍?
    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儘管提出了擴大開放的大門,但在汽車進口關稅的調整上不會「一腳油門踩到底」,參考去年中國將187種產品進口關稅稅率從17.3%下降到7.7%的指標,今年汽車進口關稅的下調幅度應該為10%—15%之間,即合理位置調降至15%,極限位置在10%,而絕對不會是外界所猜測的由25%直降至5%。
  • 中國又掌握一戰略礦產話語權,儲量僅佔全球3%
    一直以來,中國對於礦產資源著較大的需求量。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礦產資源,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極為稀缺的鎳礦。不過今日有消息稱,中國企業格林美將成為印尼鎳礦的最大股東,這意味著中國將又掌握一戰略礦的話語權。
  • 進博會,見證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2)
    藉助進博會主動擴大進口,讓更多企業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這是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有力舉措,必將為提振全球經濟和促進貿易復甦注入新動力。就拿第三次參加進博會的阿根廷一家牛肉加工廠來說,該廠每天的牛肉產量約為330噸,向中國出口約佔七成,正是得益於中國市場強勁需求,疫情防控期間產量和出口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無論是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老朋友」,還是帶來優質產品服務的「新夥伴」,越來越多企業藉助進博會這個平臺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了實打實的發展紅利。
  • 中國進口陽極銅簡析__上海有色網
    近幾年中國冶煉廠產能的擴張不止,然國內銅原料供給率不足30%,大量的冶煉原料嚴重依賴於海外,除銅精礦、廢銅外,進口陽極銅亦是中國銅原料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中國銅冶煉原料結構中進口陽極銅佔比9.1%。
  • 俄媒:中國擴大石油進口 俄羅斯沙特展開市場爭奪戰
    原標題:俄媒:中國擴大石油進口 俄羅斯沙特展開市場爭奪戰參考消息網11月22日報導據俄羅斯《專家》周刊網站11月20日報導,沙特與俄羅斯奮力爭當中國的第一大供油國。報導稱,儘管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造成石油需求下降,但中國對「黑金」的胃口沒有減弱。
  • 對話白明、趙萍:擴大進口對國內市場形成鯰魚效應 - 財經 - 新京報網
    習主席此前提了四點擴大開放的措施,其中有一點就是擴大進口。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現在,中國已經在降低進口關稅,又舉辦進口博覽會,這些都是擴大進口的措施,這就表明我們從思想認識上發生了轉變。新京報:長期以來,我國進口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佔我國進口總額比重偏低,2017年僅為20.3%。服務貿易進口偏低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擴大服務貿易進口?白明:在整個世界貿易中,服務貿易也是小於貨物貿易的,中國可能相對更低。這其中也有我國的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我國與國外的服務業之間的合作相對來說比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