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主辦的三種學術期刊2008年文獻計量指標又有提高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近日發布的《200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催化學報》、《色譜》和《天然氣化學》(英文刊)2008 年度各項文獻計量指標又有提高。其中,《催化學報》影響因子上升為1.108,《色譜》影響因子為1.093,在中國化學類34種期刊中的排名分別為第3位和第4位,總被引頻次分別為第6位和第7位。《天然氣化學》(英文刊)影響因子為0.454,名列能源科學技術類41種期刊中第17位。

2008年化學類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及被引頻次排名

名次

期刊名稱

影響因子

名次

期刊名稱

總被引頻次

1

分子催化

1.647

1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4177

2

分析化學

1.200

2

分析化學

4175

3

催化學報

1.108

3

化學學報

2894

4

色譜

1.093

4

無機化學學報

1842

5

化學學報

0.866

5

物理化學學報

1822

6

分析測試學報

0.864

6

催化學報

1807

7

高分子學報

0.849

7

色譜

1684

8

化學進展

0.843

8

高分子學報

1584

9

燃料化學學報

0.832

9

分析測試學報

1530

10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0.814

10

應用化學

1526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首次發布 海洋所三刊榜上有名
    12月26日,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知網在國家會議中心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2版)》、《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並首次發布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名單。
  • ——氣象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解讀
    ,另有175種科技期刊入選第二陣營。  兩個榜單的來龍去脈  據悉,我國是學術期刊出版和學術文獻產出大國,擁有各學科學術期刊逾6000種,發表國際學術文章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然而,在2012年以前,全球竟然沒有一個能夠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評價體系。
  • 中國地理學會主辦期刊全面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12月26日,2012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國際引證報告》暨「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發布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發布會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主辦。來自全國有關科技期刊編輯部或主辦單位的代表1800多人出席了發布會。
  • 2013理論與計算化學國際會議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7月22日至26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主辦,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101組協辦的2013理論與計算化學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2013)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寒旱所三期刊分獲最具國際影響力和優秀學術期刊稱號
    日前,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知網在國家會議中心發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2版)》、《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辦的《冰川凍土》和《高原氣象》《中國沙漠》分獲「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稱號據悉,本次共有3533
  • 大連化物所舉辦Web of Knowledge資料庫培訓講座
    4月26日上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圖書檔案信息中心舉辦了題為「一流的學術信息推動一流的學術研究——Web of Knowledge平臺的有效利用」的培訓講座。所內50餘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培訓。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辛勤研究員逝世 享年81歲
    訃告:2020年6月24日22時46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辛勤研究員走完了光輝且實幹的一生,享年81歲。  辛勤,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
  • 大連化物所研究人員主編的英文學術專著由WILEY出版社出版
    著作封面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101組韓克利研究員與趙廣久副研究員應邀主編的學術專著Hydrogen Bonding and Transfer in the Excited State由WILEY出版社出版並發行,這是國際上第一部激發態氫鍵研究領域的學術專著。全書分為兩卷,共三十九章,約一千頁。
  • 【中國科學報】英文學術期刊《能源化學》在大連首發
    近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和美國California大學教授Alexis T. Bell共同擔任主編的英文學術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EC,《能源化學》)在大連舉辦首期出版發行儀式。該刊編輯部設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省科學院測試分析所聯合主辦期刊《分析測試學報》入選中國學術...
    近日,中國知網公布了《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的期刊《分析測試學報》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Q1區。
  • 《南開管理評論》複合影響因子居國內管理學術期刊首位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學秀)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2010年第八卷數據,由我校商學院主辦的《南開管理評論》複合影響因子為3.743,居國內「管理學」學術期刊首位。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共同研製,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出版,是整體反映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媒體。
  • 大連化物所與浙江師範大學共建的杭州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揭牌
    5月3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浙江師範大學共建的杭州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揭牌。浙江省副省長成嶽衝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共同為研究院揭牌。  大連化物所副所長蔡睿在揭牌儀式上致辭。2016年5月,在楊學明等有關方面的大力推動下,大連化物所與浙江師範大學喜結連理,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大連化物所國家技術轉移浙江分中心和杭州高等研究院。他希望,杭州高等研究院能成為一座連接大連化物所與浙江師範大學的橋梁,並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進一步推動大連化物所成熟的科學技術在浙江地區轉移轉化,加快區域創新驅動的發展步伐,為我國科技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大活力。
  • 大連化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領導以及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研究生代表參加了評估。 在評估預備會上,中科院副秘書長潘教峰首先介紹了中科院的「一三五」規劃以及針對研究所開展國際診斷評估的目的和要求,之後為專家組成員頒發了聘書。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關佳寧 1月4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
  • 大連化物所推進「理論與計算化學中心」籌建工作
    大連化物所緊緊抓住機遇,從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現狀與趨勢綜合考慮研究所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發展與定位,大力推進 「理論化學與計算中心」的籌建工作。    目前,美國、以色列、德國、英國、加拿大的許多大學、科研單位和公司都有專搞理論及計算化學的教授和科研人員。
  • 浙師大悄悄進杭 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共建杭州高研院
    5月3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浙江師範大學聯手共建的杭州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士、成功研製世界首臺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浙師大78級校友楊學明將出任杭州高研院院長。2015年12月,浙江師範大學在蕭山校區設立「學科特區」——杭州高等研究院,積極開展「大院(科研院所)名企(企業)」科研合作,切實提升學校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
  • 鄭大主辦的英文期刊EEM被SCIE資料庫收錄
    近日,由鄭州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簡稱EEM,中文名《能源環境材料》),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簡稱SCIE)資料庫正式收錄,並將於2021年6月獲得首個影響因子。
  • 首屆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首屆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2017-08-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本次會議正式代表42名,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Yuen-Ron Shen,美國科學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Ken Eisenthal,美國天普大學教授Hai-Lung Dai等來自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的25名國際界面非線性光學領域知名專家,以及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復旦大學教授王鴻飛、劉韡韜等17名國內本領域知名學者。